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慕拉斯的回家路

南島文化專欄

  領略策展團隊的真諦─「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回想‧回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以正能量收尾的體會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9期 2021.8.15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慕拉斯的回家路

文‧圖提供/盧梅芬

一、展示歷史傷痛

  史前館正值建築空間改造與常設展廳更新,其中包括將既有之教育資源中心轉型為探索館。探索館一樓設有「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規劃殖民時期全球許多原住民族普遍遭遇到的三大議題,分別為: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同化教育,以及移工等三大主題。而這三大主題皆希望透過孩子之眼,來認識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此一專題,筆者已於本館電子報撰文〈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查尼的秘密小徑〉、〈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細雨的淚水之路〉,分別介紹加拿大同化教育與寄宿學校對原住民文化的傷害,以及美國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土地的歷史。

  因外來統治者或政策因素而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臺灣原住民也有類似的經驗,之後有些族群還發起了返回家園的行動;然而,臺灣仍缺乏認識此議題的相關繪本,故希望透過設置同理心展區的機會出版。

二、被迫遷移的歷史與返家行動:內本鹿的故事

  在臺灣原住民族重返祖居地的運動中,內本鹿區域布農族的返家行動自2000年持續至今已逾20年,堪稱是最長久且持續的。故我們選擇以內本鹿地區布農族人被迫遷移的歷史與返家行動為故事對象,同樣期望透過孩子之眼,來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家園的歷史傷痛。

(一)1931年「集團移住」(集體遷村)

  1930年,日本政府視為「模範蕃地」的霧社竟爆發武裝反抗事件,許多日本人遭到殺害,驚動日本內地。日本政府於1931年發布《理蕃政策大綱》,將「集團移住」列為施政重點之一。從此,大量居住於山區的原住民被迫遷移至山腳地帶。約於1932年,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人在日本政府的威脅與利誘下陸續被遷移至鹿野溪下游一帶;日本政權為使布農族日本化,除了繼續同化教育,另一個方式則是透過生產型態的改變——稻米定耕,改變以小米為核心的生活與文化。

(二)1941年內本鹿事件

  於1940年被迫遷居至鸞山的布農族人海舒兒(Haisul),他的兩個孩子因不適應山下的生活並染上瘧疾而相繼去世,讓他心痛地想返回內本鹿。1941年,他向日本警察申請回到山上,但沒有依規定的日期下山,因而遭到日警的懲罰。心生不滿的海舒兒於是襲擊好幾個駐在所的日警並砍斷吊橋,最後被日警追捕並處決,稱之為「內本鹿事件」。

  事後,日本政府決定加速「集團移住」的腳步,以武力將仍留在山上的布農族人全部趕下山(分布於今臺東縣延平鄉);並燒毀山上的住屋與小米田,讓族人無法回去定居。

(三)返家:找回人與自然相處的默契

  2000年起,「部落地圖」的概念進入部落,族人開始透過文獻、田野調查與實地踏勘重新了解內本鹿的歷史。

  2002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文建會協辦「我們要回家了——布農族耆老重返內本鹿」活動;以直昇機載送17名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重返離開六十多年的老家,回到埋下肚臍的土地(以前布農族人會將新生兒的肚臍埋在家裡);族人則將2002年訂為「內本鹿元年」。

  這趟路來回約120多公里,加上高山深谷與多處崩塌,由大人、小孩組成的隊伍,約10天才能走到舊部落。此後至今,族人每年持續不墜地走在這條返家路上;包括2005年開始內本鹿蓋家屋行動計畫,透過家屋重建學習布農族的知識與生活;2009年成立「內本鹿 pasnanavan」學習平台,在山林中讓不分族群的人認識與學習布農族的山林哲學觀、知識與技能等,進而推動臺灣在地的山林學習,讓消失在中央山脈裡的內本鹿逐漸又清晰了起來。

「內本鹿 PASNANAVAN」學習平台,找回人與自然相處的默契。

三、傷痛記憶與找到力量:慕拉斯的回家路

  而目前規劃的內本鹿布農族人被迫遷移的繪本,故事團隊包括撰寫故事原始腳本的內本鹿布農族人後代tahai蔡善神先生、亞洲首間立體書書店創辦人也是繪本評論人的文自秀女士為文字主筆、插畫師則為儲嘉慧女士,作品包括多本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蘭嶼、飛魚、巨人與故事》及《八代灣的神話》等;另外,內本鹿布農族人的後代katu柯俊雄老師,則為全書相關歷史與文化脈絡的知識顧問。

  書名暫定為《Kulumaha!回家》,故事根據內本鹿事件後、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人被日警強制遷離中央山脈,以至遷離61年後重返內本鹿的歷史背景以及真實人物的經歷所改寫。講述72歲的mulas慕拉斯,在離開心愛的家園61年後重回內本鹿,記憶回到11歲時所經歷的離家往事;11歲的女孩慕拉斯帶出被迫離家的傷痛經驗與記憶,以及在遷離過程找到力量的故事。故事重點包括三個部分:被迫離開家園的過程、遷移到淺山地區如何適應新生活,以及在一甲子後再度回到內本鹿的重要意義。


72歲的慕拉斯在離開心愛的家園61年後重回內本鹿,感動地親吻土地。繪圖/儲嘉慧。

  被迫離開家園的過程,包括孩子如何與山林告別、有什麼被剝奪了,以及如何安撫悲傷等。如何與山林告別?例如慕拉斯的弟弟biung比勇以孩子的眼光與山林裡的水鹿、黑熊、紅嘴黑鵯道再見;有什麼被剝奪了?例如離開家園走在險峻的警備道上、回頭望卻見遠處的家園冒出濃煙,原來日警燒燬家屋與小米田;如何安撫悲傷?例如族人一起吟唱〈哀歌〉以撫慰不斷湧出的淚水。

  第二部分遷移到淺山地區及如何適應新生活,包括從小米到大米(稻米定耕的經濟型態轉變)、運用布農族知識調適水土不服;以及透過日常生活維繫自身的文化,例如慕拉斯利用弟弟剛掉乳牙的機會一起學母語,每晚臨睡前的族語練習,成了姊弟倆最快樂的時光。最終結尾,則是從11歲的慕拉斯再回到72歲的慕拉斯,和族人一起站在久別61年的土地上,和家屋裡的祖靈、山林裡的精靈,例如黑熊與水鹿等再度相聚,希望在曾經被淨空的中央山脈,再度活出布農族文化。

四、每個故事,都有讀者可以同理的經驗

  這些孩子的故事,述說著歷史上曾經遭遇的艱難時期,也有著找到力量的故事。這些孩子的故事,或許有些與你的經驗不同,但故事的共同或普遍人性,一定有你可以同理或自我投射的經驗。透過同理,期待在這個相互扶持的世界中,改善世界;並讓公民的歷史認識,更有機會投入到對話關係中。這是「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

  你曾經被迫離開心愛的家園嗎?因為土地被奪取、因為戰亂成為難民、因為經濟問題或者因為天災而失去;這個失去的過程,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會被剝奪,例如不能說母語、不能和心愛的狗狗在一起;而被迫離開家園後,是不是會面臨許多不可預期的問題與調適?或者可以反問,如果被迫離開心愛的家園會有什麼感受呢?我們期望,讀者(觀眾)可以在慕拉斯的悲傷經驗裡,體會到這些感受,進而同理。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史前館本館探索館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