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羊洋大觀:羊年特展」介紹

國際頻道

  展示變遷中的傳統:「出於對族人的愛:Horace Poolaw攝影展」

博物館頻道

  從四川博物院所藏萬佛寺佛雕看七寶瑞光之藝術考古價值(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94期 2015.3.1

從四川博物院所藏萬佛寺佛雕看七寶瑞光之藝術考古價值(下)

文‧圖/劉世龍

  上期電子報提到四川博物院所藏來臺展出之萬佛寺佛造像及石碑,本期接著再介紹菩薩造像、石雕金剛力士像及阿育王造像。

菩薩造像

圖1.石雕觀音菩薩頭像。

圖2.石雕菩薩頭像。

  1.石雕觀音菩薩頭像  砂石/唐代(西元618~907)/通高41公分 寬26公分 厚25公分/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1)

  這尊菩薩頭為圓雕,菩薩頭髮分股束於頭頂,外戴寶冠,冠正中裝飾一化佛。面部豐滿,高鼻梁,雙眉彎細,眼睛微睜,嘴唇略微上翹,容貌古樸慈祥、端莊。其雕刻介乎南朝轉化至隋唐間的過渡風格。

  2.石雕菩薩頭像  砂石/唐代(西元618~907)/通高11.4公分 寬8.5公分 厚8.5公分/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2)

  觀音為佛的脇侍,因此在菩薩的寶冠上常有小坐佛為其特徵,本造像為一圓雕菩薩頭像。菩薩頭梳高髻,戴寶冠,寶冠上飾有三朵圓形花瓣紋;菩薩面部豐滿,高鼻梁,雙眉彎細,眼睛微睜,目視前方,嘴唇略微上翹,嘴唇較厚;菩薩有圓形頭光,部分已殘缺。

石雕金剛力士像

圖3.石雕金剛力士像。

  砂石/唐代(西元618~907)/通高86公分 寬40公分 厚25公分/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3)

  此造像為一立體圓雕,雖然力士頭。金剛力士跣足立於方台上,右腳於前,左腳於後,呈跨式站立;上身袒露,頸佩項飾,左臂有力向前;腰繫雙層裙和圓弧寬綢帶,裙襬隨站勢向後飛揚,富於動感。質地緊密,部分有風化。袒露上身,胸佩頸圈,下著裙,肌肉怒張、有力。

阿育王造像

  阿育王像,其實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釋迦牟尼像的簡稱,早在東晉年間便已在中國出現。南北朝、隋唐時更是王室、僧侶信奉的神偶,其中又以南京長幹寺的阿育王像最為著名。萬佛寺還出土了7件阿育王像,其中5件殘軀、2件頭像,身著通肩袈裟,左手握著袈裟一角,頭頂有著碩大的束髮狀肉髻,留著八字鬍須,眼睛圓睜,帶有濃烈的異域之風。

  西蜀大地阿育王像的歷史,或許也早在東晉。《釋氏蒙求》記載:「曇翼學通三藏,為世推稱,後遊蜀郡,刺史毛劇依重之,忽獲得阿育王瑞像一軀,日夕供養,其像每遇饑荒之時,輒見淚落如雨,似哭泣之狀。」無獨有偶,1995年成都市考古隊在西安路發現一個石刻窖藏,出土的8件佛像全部為南朝造像,其中一件便是阿育王像,建造於太清五年(西元551年)9月30日。

圖4.石雕阿育王頭像。

  1.石雕阿育王頭像 砂石/南朝(西元420~589)/通高32公分 寬22.6公分 厚23公分/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4)

   印度君王阿育王(Asoka)(約西元269~232 BCE在位),為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阿育王統治印度的中後期開始禮佛,使佛教成為國教,在印度修建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整理經典,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佛教使團以利傳播佛教。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因此他被佛教尊為「護法名王」。

   此阿育王頭像肉髻上是粗大的螺髮,臉型方正,顴骨突起;前額寬平,細眉彎長,雙目微閉;鼻梁較寬,鼻下雕八字鬍,面帶微笑,碩耳下垂。質地疏鬆,表面風化嚴重,部分有剝蝕。

圖5.阿育王立像。

  2.阿育王立像  砂石/南朝(西元420~589)/通高162公分 寬68公分 厚27公分/1937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5)

  圓雕阿育王立像一尊,身著通肩袈裟,袈裟衣紋呈「U」形;赤腳立於方座上,頭部和手損毀,通過造像斷痕,推斷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施無畏印。質地疏鬆,表面風化嚴重。

  立像背後下端上有銘文「益州總管趙國公招敬造阿育王像一軀」。據記載,中國出現阿育王像的時間最早可以推溯到東晉(西元317~420),流行於蜀郡、荊州、揚州等長江流域一帶。此類與常人等身比例之造像及服飾刻畫,其風格與源自於犍陀羅地區的佛造像風格類似,因此有學者認為此類阿育王像係經由西域傳入中國。

本文所介紹的萬佛寺出土文物,礙於篇幅僅能介紹數件具有歷史代表之出土文物,展廳當中仍有十多件來自萬佛寺的精美造像,歡迎參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館方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