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與祢的約定,從那時直到永遠:談「人神盟約:排灣族maljeveq展」

南島文化專欄

  生命的旅程:記2012年印尼中加里曼丹Dayak人的背兒帶調查

博物館頻道

  從四川博物院所藏萬佛寺佛雕看七寶瑞光之藝術考古價值(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93期 2015.2.15

從四川博物院所藏萬佛寺佛雕看七寶瑞光之藝術考古價值(上)

文‧圖/劉世龍

  本館於2014年底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合作展出「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所精選中國5所博物館89組文物中,被指定為一級文物的藝術品共有23組。除了先前電子報已介紹南京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七寶阿育王塔」,連續兩期將為各位介紹來自四川博物院所珍藏的萬佛寺文物。

  萬佛寺位於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於東漢延熹(西元158—167年)年間,是成都著名古刹,從南朝至明代千餘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據文獻和出土造像題記,萬佛寺相傳創建於東漢延熹年間,梁時稱安浦寺,梁武帝子、鄱陽王蕭恢乃曾於該寺造釋迦像。唐稱淨眾寺,宋稱淨因寺,明稱淨因寺、竹林寺、萬佛寺、萬福寺等。但在明末寺毀卻未再重建。

  實際上,萬佛寺自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後四次出土了大批石刻造像,約兩百餘件,也不乏重要文物被盜及流落海外收藏者。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及各種建築構件。其出土的南朝梁(西元420年—589年)造像刻有明確的紀年,是研究早期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萬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中國地區石刻造像中佔有重要地位,題材豐富,佈局複雜而完整,雕刻細膩而精美。多次海外巡迴展覽,也常將萬佛寺出土文物列為重點展覽,例如數件於1954年萬佛寺所出土文物,也在1998年應邀於美國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 New York)展出中國五千年文明展(China 5,000 Years ,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Arts)中陳列。因此總括來說,本館此檔特展來自四川博物院所借展文物,可稱為該院佛教石刻精品陳列。

  在本展覽中,一般觀眾可能會認為,許多萬佛寺所出土的石雕為何都是少身或少頭呢?據北宋初黃休復著《益州名畫錄》記載,知該寺曾遭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廢佛之厄,宣宗時再造,出土石像大都少頭斷臂或無身。然雖因廢佛而失去佛像的完整性,但整體而言,萬佛寺遺址所出土文物乃是研究中國南朝佛像及四川地區造像特色非常重要地區。接下來以佛、菩薩、石碑做分類,介紹本次展品四川博物院與萬佛寺遺址重要的文物。

佛造像及石碑

圖1.梁普通四年康勝造釋迦背屏式石佛造像碑。

  1. 梁普通四年康勝造釋迦背屏式石佛造像碑  砂石/梁普通四年(西元523年)/通高36.2 寬30 厚13公分/四川博物院藏(圖1)

  這件以砂石圓雕背屏式造像,齊梁石造像,面形方正、瀟灑秀麗、裝飾繁細,通肩衣多褶襞,無袒右肩衣,具地方特色。普通四年釋迦立像,頭光及身光處各有一、二周蓮花紋,外翔飛天。龕側菩薩著靴、登履,頷下有須。龕下刻六伎樂。龕背面線刻出侍從簇擁的帝后、臥於床帳及手執拂塵的人物等供養群像,人物皆穿南朝流行的褒衣博帶式冕服。

  下方為長方形碑狀題記,其述康勝造像發願文,為豎十一行六十五字。有「願現在眷屬常安穩捨身受形,常見佛聞法,及七世父母合一切有形之類,晉同此願,早得成佛,廣度一切」之句。龕的兩面鐫刻有天王像和力士像。整體而言,該造像無論淺刻與高圓雕其線條流暢,人物表情內斂慈祥。」希望他能繼續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持續守護我們美麗的家鄉─臺東。


圖2.雙觀音菩薩石造像碑。

  2.雙觀音菩薩石造像碑  砂石/南朝(420~589)/通高120.6公分 寬64.3公分 厚24公分/1953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2)

  質地較為疏鬆,有一定程度風化。此為一件高浮雕造像碑,出土時斷為兩段,經拼接復原。造像碑上半部已損,上窄下寬。造像碑,砂石質地,高浮雕。碑為長方形獨立碑,碑上部殘缺。碑正面二菩薩站立於兩碩大的蓮花之上,菩薩兩側各立二脇侍菩薩,菩薩下部有二天王、二獅子,最下為博山爐及伎樂像等。造像碑的背面鐫刻佛經故事,兩側面刻有浮雕像。

圖3.梁中大通三年背屏式石佛造像碑。

  3.梁中大通三年背屏式石佛造像碑  砂石/南朝梁中大通三年(西元531年)/通高26.5公分 寬23.6公分 厚10公分/1937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3)

  圓雕背屏式造像,正面刻大小像十尊,一佛結跏趺坐居中,餘九尊前後、左右側侍立;背面上半節浮雕兩列供養人,下節刻陰文「中大通三年十二月李□□敬造此像」款字。質地疏鬆,表面有風化,貼金剝蝕。

圖4.佛造像碑。

  4.佛造像碑  砂石/南朝(西元420~589年)/通高62.9公分 寬58.5公分 厚17公分/1953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4)

   圓雕造像碑,為一造像碑的中段,上部為榫頭狀,碑上段和下段均殘。碑正面浮雕須彌山和華蓋,中間高浮雕出蘑菇狀須彌山,須彌山下部呈柱形,飾盤龍纏繞。正面下半部分為高浮雕華蓋。蓋身呈圓弧形突起,上裝飾各種寶珠串成的瓔珞。兩側面各雕四個長方形格,格內浮雕佛教故事,背面浮雕經變畫。質地疏鬆,表面風化。

圖5.石佛造像碑殘座。

  5.石佛造像碑殘座   砂石/南朝(西元420~589年)/通高74公分 寬105.7公分 厚35公分/1953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圖5)

  這是一件建築物件或大型造像碑的現存底座下部,呈五邊形平座,平座上為一個弧形平面,周圍高浮雕六身形體較大的立像,大立像之間浮雕五身小立像。六身大像跣足立於平座上,自左至右第一身,頭部損毀,頸戴桃形項圈,下著裙;第二身,有圓形頭光,戴耳鐺;第三身,戴環形項圈,左手捧圓形物,右手置於胸前;第四身,頭上梳髻束巾,戴圓形項圈,左手拄劍,右手持布袋形物於胸前;第五身,左手舉長柄鈴於頭側,右手持一鈴於腹前;第六身,頭部損毀,左手撫於腹前,右手於胸前持串珠。

  五身小立像浮雕於大像之間,從左至右第一身小立像,鬈髮下垂及肩,雙手合十於胸前;第二身小立像,象頭人身,右手戴環形鐲舉於腹前;第三身小立像,鬈髮下垂,左手持鈴,右手扶胸前;第四身小立像,鬈髮,口部上下有短須,右手托長圓形物於胸前;第五身小立像,鬈髮,濃眉大眼,似拱手而立,腰部以下未雕出。整體人物姿態仍隱約承襲印度抹兔羅風格。

(未完待續)

本文所介紹萬佛寺出土文物,礙於篇幅僅能介紹數件具有歷史代表之出土文物,展廳當中仍有十多件來自萬佛寺的精美造像,歡迎參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館方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