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探索學習新天地—探索館到巨石公園

博物館頻道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側記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幕後的想像與真實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8期 2023.4.1

探索學習新天地—探索館到巨石公園

文‧圖/邱瓊儀

  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隨著社會變遷日趨多元, 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給了博物館新的定義,當代的博物館除了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更應促進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並在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等面向提供各種體驗。

  文化部自2017年起倡議推動文化平權政策,開宗明義指出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必須積極落實並保障友善平權的文化參與權,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不會因為各種條件而產生落差。

  此外,聯合國專為兒童而設的《兒童權利公約》(CRC),更明白指出未滿18歲的兒童與成人同樣享有與生俱來的人權,其中教育、遊戲、社會參與及表達意見等權利,近年來更為大家所重視。

  綜上,博物館為落實文化平權目的、滿足不同客群的參觀需求,藉由不同的途徑向公眾開放且逐步擴展服務設施、設計多元的博物館展示與體驗活動。尤其以兒童為主體的學習/展示空間,近年來更加地被重視,也藉由參與式工作坊,收攏兒童的意見納入籌備規劃。

館所

空間/展示名稱

備註

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暫無

籌備中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

兒童探索展─臺灣.我的家

2020年7月開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
鐵道部園區

兒童展:蒸汽夢工廠

2020年10月開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

2022年9月正式營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兒童廳

2021年1月更新啟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探索館

預定2023年5月開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兒童廳

2019年10月啟用

隸屬文化部之館所中,以兒童為主體的學習/展示空間(筆者整理)

探索館的設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2020 年藉由「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的挹注,透過「建築再造及展示廳更新計畫」重塑空間意象及更新展示內容。探索館以通用設計概念結合友善全齡(親子、樂齡、青少年、部落社群等)為目標規劃;但也強調新設的體驗學習展示空間,要以親子觀眾/學童為主體,藉由遊戲與故事來建構展示架構。探索館猶如史前館的館中館,以體驗、探索式學習為主軸,以「想像」→「創造」→「玩樂」→「分享」→「思考」的循環展示設計,提供多元參與的展示與教育活動。筆者2022年曾於史前館電子報〈想像.玩樂.思考.分享的探索館〉介紹該空間的設施機能與展示概要,在眾所期盼下,探索館即將正式對外開放。

探索館1樓平面圖
探索館2樓平面圖

遊戲式的學習與探索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Jean Piaget提出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兒童與環境互動時會產生同化或調適的反應,而依據他的觀察,遊戲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國內外許多兒童博物館的設計即參酌他的理念,將Hands-on(動手做)設計融入展示架構中,以遊戲為主軸,搭配多元的學習情境設計,滿足兒童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兒童可依據個別時期的認知發展,在展示中透過比較、分類、歸納、演繹,逐步進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

  蘇聯心理學家Lev S. Vygotsky提出社會文化論點的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學習與認知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個體思想或心智技能都是由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與經驗形塑而成。博物館展示如果可以提供有意義的情境脈絡,並提供同儕互相協助及支持的機會,他們便可以挑戰更高層次的思考與學習(侯天麗,2014)。

  博物館兒童展示設計透過以遊戲為基礎、以趣味性為前提,分齡提供符合兒童興趣、能力且多元的遊戲方式,激發兒童的好奇與想像,進而引發探索的熱情,以提供兒童不同的學習經驗(郭昭翎,2015)。觀察受邀體驗參訪之兒童的參觀行為,他們進到展示空間看到可操作裝置時,好奇心瞬間被激發、立即動手進行操作,但因通常不關心或不理解展牆上的文字指引或規範,有些兒童便無法完成該項關卡的任務,若此時有同儕可交流學習、或有大人可適時引導,就能協助他們找到答案或破解謎題。未來該區開放時,我們將鼓勵學童結伴一同闖關,更期望家長陪同孩子共玩共學,讓學童真正地在遊戲中獲得知識。

探索館怎麼玩

  史前館探索館1樓「同理心」展區以繪本圖像式的展示方式設計,將繪本中的人物立體具像化呈現,巨大的模型人物搭配柔和的色彩、大型的繪本書排列整齊,觀眾進入探索館時便會被深深吸引,透過繪本的自主閱讀或親子共讀的方式,引導正視「被迫遷移」、「同化教育」與「移工」等議題,進而啟發親子觀眾共同理解及反思多元族群的歷史傷痛與生命經驗。側邊的圖書繪本區也將不定期規劃主題書展,是探索館中較為安靜的區域。

同理心展區繪本中的人物立體具像化呈現,大型的繪本書排列整齊,吸引入館觀眾目光

  1樓往2樓樓梯坡道旁的「考古地層」展示區透過階梯的落差設計史前年代層序,讓兒童以觀察、比對、尋找新鮮事物與提出問題的遊戲方式,了解史前文化年代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不同文物類型,藉由邊玩邊學加深對史前文化的概念,也可以初步認識各階段的代表性的文物。

「考古地層」展示區藉由階梯落差加深對史前文化的概念,並初步認識各階段的代表性的文物

  2樓的史前六大主題探索學習區主要以圖像、互動遊戲及動手操作探索等方式,將史前的重要元素「石(玉)」、「陶」、和「環境」透過六大主題「巨石森林」、「害羞的史前豬」、「寶物大逃脫」、「石頭變身」、「陶紋之謎」、及「眺望都蘭山」的規劃設計,除了可自主探索,也可搭配學習任務單,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觀察、尋寶、動手操作、想像繪圖與解謎來進行挑戰,未來2樓展區將會是探索館最具活力的地區。

單元名稱

內容

道具

遊戲

巨石森林

以簡單的度量衡知識來認識巨石、玉器的名稱與造型

造型磁鐵、造型模型、重量秤

磁鐵牆
平衡秤重

害羞的史前豬

將史前動物模型藏入迷宮,讓學童尋找、以認識史前文物

史前動物(陶豬、陶狗)與人(陶偶、人面雕刻)複製模型

迷宮尋寶
觸摸比對

寶物大逃脫

多媒體互動遊戲,透過拼出不同難易度的玉器,從中認識卑南遺址玉器以及功用

多媒體電腦

滑塊遊戲

石頭變身

讓學童認識玉石的成分、如何變成玉器、以及玉器如何被鑽孔

Q&A積木、木製滾珠
史前鑽孔器

大型彈珠滾檯
體驗手動鑽孔

陶紋之謎

藉由觀察陶器上的圖紋、特徵及操作立體拼圖,認識史前陶器文化

立體陶罐、翻板遊戲、多媒體電腦

拼圖
記憶

遠眺都蘭山

認識都蘭山從史前到現代的傳說故事與代表意義

浮雕地貼

解謎遊戲

探索館2樓各單元內容、道具與操作方式(筆者整理)

「陶紋之謎」展示單元包含立體拼圖、翻板遊戲等,讓學童透過觀察與記憶,認識史前文化陶器
「遠眺都蘭山」展示單元結合環境與人文,帶大家認識史前到當代的傳說故事

共創美好的探索體驗

  在未來,以兒童為主體的探索館,將是史前館親近公眾的新亮點,不僅有多元的操作體驗學習展示,也將提供各式豐富的教育活動,我們期望博物館成為公眾參與的平台,在共玩共學的理念下讓更多人一同在此創造多元的可能。誠摯邀請願意來為孩子說故事、設計活動的專業夥伴與我們合作,讓來訪的親子觀眾透過多元感官體驗產生探索學習的參觀經驗。

  走出探索館往後方走去,除了可在史前館後花園盡情奔跑或休憩,也可連結臺東縣政府打造、甫於3月31日啟用的的康樂巨石公園。親子民眾往前走到幸福國宅後方的綠地公園遊戲場,還有溜滑梯、滑步車道與沙坑在等著大家淘沙尋寶、嬉戲放電。探索館的文化探索空間從史前館內延伸到戶外,與康樂巨石公園結合,預料將可成為臺東全新的親子友善探索學習新天地!

臺東縣政府連結史前館打造康樂巨石公園,3月31日甫啟用的綠地公園遊戲場設有溜滑梯、滑步車道、考古沙坑、休憩步道及磨石子座椅等設施
幸福國宅後方綠地公園遊戲場的考古沙坑等著孩童來淘沙尋寶、嬉戲放電

參考文獻

侯天麗(2014)。兒童博物館的定位與展望—向德國借鏡。博物館學季刊,28(1),51-69。
郭昭翎(2015)。以「遊戲」為博物館兒童展示設計策略之文獻探討。博物館與文化,9,33-53。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探索館業務管理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