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探索學習新天地—探索館到巨石公園

博物館頻道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側記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幕後的想像與真實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臺灣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過去從建材到生活器具的製造都會使用竹子,然而在現代材料出現後,曾經風光的竹產業與工藝技術逐漸沒落。史前館邀請普悠瑪部落耆老於3月12、19日辦理竹構建築體驗工作坊,帶領學員們認識臺灣竹子的種類特性,並透過實際取材、削竹與製作竹構建築模型的過程中,學習到竹構建築的工藝技術。活動結束後,學員們都有滿滿的收穫,並希望未來有機會能發揮所學,合力搭建一座大型的竹構建築作品。

文‧圖/林佳靜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8期 2023.4.1
 

  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做出新定義,指出它們「向公眾開放……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事實上,這些概念早已成為博物館界改革的方向,史前館也積極推陳出新,以達成為社會與文化服務的目標。

  維護兒童理解、表達的基本人權是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休館期間,史前館開闢全新的「探索館」,期望在以兒童為主體的體驗空間中,大小朋友都能自在地探索新知識、新觀點。

  博物館提供的體驗有時延伸到館外,與社會和環境現場結合。在史前玉器工作坊中,博物館同仁帶領學員從展示廳走到實驗室、遺址現場,以多角度認識、體驗史前玉器的前世今生。

  在博物館實習的暑假總是特別豐富,本期由南科考古館的實習生分享作為博物館人的充實生活,以及在博物館的後台獲得哪些體驗與省思。

 
 

探索學習新天地—探索館到巨石公園

文‧圖/邱瓊儀


同理心展區繪本中的人物立體具像化呈現,大型的繪本書排列整齊,吸引入館觀眾目光

  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隨著社會變遷日趨多元, 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給了博物館新的定義,當代的博物館除了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更應促進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並在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等面向提供各種體驗。

  文化部自2017年起倡議推動文化平權政策,開宗明義指出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必須積極落實並保障友善平權的文化參與權,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不會因為各種條件而產生落差。

  此外,聯合國專為兒童而設的《兒童權利公約》(CRC),更明白指出未滿18歲的兒童與成人同樣享有與生俱來的人權,其中教育、遊戲、社會參與及表達意見等權利,近年來更為大家所重視。

詳全▲TOP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側記

文.圖/康芸甯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主視覺(史前館提供)

  在臺灣新石器中、晚期的遺址中,玉器的出現與流動十分頻繁,惟目前所知玉礦原料僅在花蓮豐田一帶產出,且製作玉器的工坊可能位於花東縱谷北端的鄰近遺址,在此地製作的成品隨著人群交易和互動關係,再輾轉攜至臺灣各區域遺址。以玉器著名的卑南遺址中即出土大量的陪葬玉器,其質地光滑細緻,形制及種類堪稱琳瑯滿目,並可粗分為武器工具類和裝飾品兩類。

  針對玉器的研究,不論是其製作技術、分布範圍、傳播途徑,抑或是文化內涵演變等議題,一直以來總備受研究者關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本館)111年以「史前玉料產地」為主題辦理「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工作坊,藉由研究人員的研究分享及帶領學員實地參訪,讓大眾對於史前玉器能有更新的理解與關懷。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幕後的想像與真實

文‧圖/蔡雨蓁


重新整理庫房中的櫃架編號牌

  今年五月是告別大二前最後的期末考試季,一邊焦頭爛額地複習、寫報告,一邊對著南科考古館的實習申請表修修改改,可以說是靈光一閃後的衝動而為,但也是經過兩年學習後的一種選擇。當初因為「興趣、喜歡」而選擇就讀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但鄰近大三才發現自己對博物館工作的類型和實務內容知之甚少,因此才決定進入博物館實習,看看校園以外的環境。

  進入南科館典藏管理組實習後,每天的工作基本上是跟著組內的嘉蓉和俊男老師在庫房或秘室等地方處理日常的工作,和學習有關文物保存、收藏的知識。

庫房

  在庫房裡的工作內容比想像中的要更豐富,除了文物的調件、歸庫要查詢櫃架排號、來來回回爬上爬下之外,也包括協助日常的庫房巡檢,確認溫濕度、蟲盒的狀況。一開始還想了解庫房管理時可能碰到的狀況和應對方法,但真的開始實習之後才曉得,最好一切都風平浪靜、無事發生,就是最幸運的事情了。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5/26(五)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