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探索學習新天地—探索館到巨石公園

博物館頻道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側記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幕後的想像與真實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8期 2023.4.1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側記

文.圖/康芸甯  

  在臺灣新石器中、晚期的遺址中,玉器的出現與流動十分頻繁,惟目前所知玉礦原料僅在花蓮豐田一帶產出,且製作玉器的工坊可能位於花東縱谷北端的鄰近遺址,在此地製作的成品隨著人群交易和互動關係,再輾轉攜至臺灣各區域遺址。以玉器著名的卑南遺址中即出土大量的陪葬玉器,其質地光滑細緻,形制及種類堪稱琳瑯滿目,並可粗分為武器工具類和裝飾品兩類。

  針對玉器的研究,不論是其製作技術、分布範圍、傳播途徑,抑或是文化內涵演變等議題,一直以來總備受研究者關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本館)111年以「史前玉料產地」為主題辦理「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工作坊,藉由研究人員的研究分享及帶領學員實地參訪,讓大眾對於史前玉器能有更新的理解與關懷。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主視覺(史前館提供)。

專題演講主題設計巧思

  本次工作坊規劃為期兩日的行程,目標對象以來自外縣市的學員及縣市政府遺址監管員為主,期待藉由多樣化的活動安排,促進民眾認識臺灣史前玉器原料之來源研究,增進對於卑南遺址的瞭解與認同,及確立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在課程規劃上,為了讓學員們迅速加深對於卑南遺址文化內涵與出土玉器的印象,在活動開場後首先帶領學員參觀卑南遺址公園內的展示廳及史前家屋,瀏覽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概況及欣賞豐富的陪葬玉器。

參觀完展示廳史前國寶展區及史前家屋後,學員們愉快合影。

  隨後進入到專題講座,本次的講座主題是由活動籌備團隊精心設計,從考古學研究的不同面向及視角來談論玉器相關議題,期許能帶領學員們一步步地思考與推敲。講座主題分別有:「臺灣智造:輝煌的卑南玉器」、「歸玉返鄉:玉器與他們的產地」、「史尚名磨:玉器製作大揭密」以及「玉顏優質:玉礦形成及組成」。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個主題之間是具有關聯性的。筆者以「臺灣智造:輝煌的卑南玉器」為題從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談起,概述其文化內涵、史前人類對於玉的定義,然後導引到石板棺埋葬行為、作為陪葬品的玉器及精緻的玉器工藝,最後回歸到玉器的難解之謎,為後續主題揭幕。姚書宇研究助理以「歸玉返鄉:玉器與他們的產地」引發學員投入思考玉器製作的原料來源,分享花蓮豐田周邊遺址的考古研究發現,討論產用地間的關係及兩地人群的互動。

  葉長庚助理研究員主講「史尚名磨:玉器製作大揭密」,由廣而近地聚焦到個別玉器物件上,探究史前人類高超的工藝智慧,拆解特殊造型玉器的製作工序,並從微細的製作痕跡中尋覓謎題破解的可能;經過整體的認識後,王仲群研究助理講述「玉顏優質:玉礦形成及組成」,主要從地質學角度剖析臺灣玉的質地及組成成分,並延伸說明考古學如何運用跨學科的知識及科學儀器的輔助進行研究分析。

由本館考古研究人員康芸甯、姚書宇、葉長庚、王仲群輪番講授玉器專題。

國定遺址巡禮與博物館後臺揭密

  卑南遺址公園的最大特色是同時融合了博物館展示、生態環境及現地遺址保存,於是在室內講座結束後,便安排前往國定遺址現址參觀,考古現場揭露出三千年前氣勢恢弘的史前聚落,讓在場學員驚呼連連。

  本次工作坊除了以卑南遺址公園為主場地辦理外,更嘗試連結康樂本館的空間場域,為了呼應講座所提到的玉器組成成分及科學儀器應用,特別開放學員參觀成分分析實驗室以及運用智慧管理的國典庫房。在成分分析實驗室裡,研究人員示範操作XRD(X射線繞射分析儀)與XRF(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等儀器,辨識材質的成分差異;在典藏庫,學員們近距離觀看玉器標本,觀察器物上面的細微痕跡,在學習的旅程中大有斬獲。

從考古遺址到博物館典藏庫,學員體驗了文物出土後的旅程。

花蓮實地踏查與館際交流

  工作坊第二天前往玉礦產地的花蓮進行實地踏查,從中也讓學員們實際感受史前人類取得玉石原料的艱辛之路,雖然不是步行而至,但從驅車所耗費的時程也能大概評估遠行距離。由於天氣不佳,原定行程之一是到花蓮舞鶴臺地的Satokoay(舞鶴)遺址,參訪過去被研究者認為屬於卑南文化的掃叭石柱,後來只得在遊覽車上透過車窗觀看及進行講解。

  儘管沿路傾盆大雨,我們仍順利在中午前抵達花蓮考古館。該館為史前館的合作友館,溫孟威館長親自為我們導覽,介紹花蓮的考古遺址、研究發現以及分享館舍籌建的過程。花蓮考古館新穎的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具趣味感的玉器教具箱,讓隨行的本館教推員皆感到新奇。透過本次工作坊的安排,增進本館與友館的合作交流,也因為同處於考古博物館的工作環境,相仿的經驗更無形強化了彼此的夥伴關係。

花蓮考古館溫孟威館長親切地為學員導覽。

巧手做玉體驗

  午膳後,一行人來到如豐琢玉工坊準備展開玉石加工體驗,老闆一出場就自帶氣場,經驗老練地針對玉石的種類、地質特性、臺灣採礦開發史等侃侃而談。跟著老闆的步伐,來到大廳後方的加工廠,這裡將玉器加工拆解成5個步驟,分別是:砂輪粗磨、砂輪細磨、砂紙粗磨、砂紙細磨以及馬皮拋光。

  本次活動因時間受限,已先請玉工坊人員進行前置處理,我們所拿到玉料已經是半成品的狀態,學員在挑選完自己屬意的玉料後便迫不及待動手加工。但由於經驗不足,學員常會做到一半不知所措,多虧現場有許多專業師傅在旁協助,讓大家都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作品,最後還能選擇要做成吊飾或著項鍊。

學員在如豐琢玉工坊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玉器,收穫滿滿。

  看著手上自己親手磨製的玉器成品,讓人備感珍惜,也體會到原來要做成一件玉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玉礦資源遠在他處不易取得之外,在新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根本沒有現今的工業化機器可用,必得需要加倍耗時費力才能製成,且根據考古遺址出土的殘破玉器亦可知,在製作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失誤。然而,絢爛的玉器之美仍然吸引史前人類不斷追求技術精進,甚至逐漸發展成為其文化核心要素。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