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文‧圖提供/游清志
史前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
「太陽廣場」位於史前館本館入口前方,以四周綠蔭圍繞著一個圓形水池而構成,圓形水池中央矗立著一座大型日晷,象徵悠久的史前文化。以日晷這樣的具體時間表徵來作為博物館的入口意象,正好契合本館成立的宗旨——史前;另外,配合圓形水池旁的12支大圓柱,如果從空中俯瞰,整個太陽廣場就是一個時鐘的造型,「時間」的建築隱喻不言可喻。
再進一步探究建築意涵,本館建築分東西、南北兩大軸線。在東西軸線上,東邊的前門配置太陽廣場、西邊的後門配置「半月池」,這是因為每一次的日昇月落代表一天時光的經過,而東昇西沈是日月的運行軌跡,因此這樣的配置亦隱含著「時間」的寓意。(註)
有關館前日晷的構建原理,日晷的形制有很多種,本館這一種稱為「赤道日晷」,因它直立式的圓盤很適合拿來做為造景之用,因此當初建築師選擇用來做為入口意象兼造景,但當時設計的原意僅止於造景,並未賦予它「標示時間」的功能。直到工程施工時期,經過一番資料蒐集及研究,才發現讓這日晷同時也具有標示時間的功能其實並不甚難,只需將建築師設計的原型稍微更動即可。
日晷是由「圭盤」與「圭表」所組成,圭盤上劃有時間刻度,圭表則是附在圭盤上產生日影的物件,並藉由日影指示當下的時間。以時鐘來比喻,圭盤是鐘面,圭表的日影則是鐘面上的指針,只是時鐘是24小時隨時都能用,日晷只有在白天且太陽不被遮蔽時才能夠用。
赤道日晷的圭盤盤面或圭表方向應朝向正南方及正北方(非磁北),圭盤傾斜角度依設置地點所在緯度調整,使之與地球赤道面平行;如果設置地點正好位在赤道上(緯度0度),則圭盤與地面呈垂直。
1.圭盤傾斜的角度即為日晷所在的緯度 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的位置。 |
我們都知道,由於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變化,形成了南北半球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北半球冬季時,太陽直射南半球,這時南半球是夏季;反之,北半球夏季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是冬季。精確一點來說,太陽全年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在夏至時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時直射南回歸線、春分及秋分時直射赤道,並按照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順序往復循環。
太陽在天上的位置每天都在緩緩移動,最北到達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12.1秒)、最南到達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12.1秒)。在南、北回歸線間的赤道日晷,日光有時照射到圭盤北面、有時照射到南面,因此,圭盤上必須兩面都要有圭表及刻度。
本館日晷所在緯度為北緯22度45分42.15秒,相當靠近北回歸線,一年當中大部分的天數,日影是投射在圭盤南面,只有在夏至前後幾天才會在圭盤北面顯現出日影。想當然爾,若日晷位於赤道,則南北兩面出現日影的天數會是均等。
以上說明了一整年當中太陽的移動狀況,方向是南北向。而若以一整天的狀況來看,它的移動方向是東西向,且是不可逆的單一方向,只會由東到西,不會由西到東,這是因為地球由西向東自轉的緣故,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圭盤上面的刻度。
圭盤的時間刻度位於盤面下方,每間隔15度為1小時。 |
圭盤上所刻劃的是一天當中從日出到日落的時間刻度,以圭盤南面為例,當整顆太陽剛從東方的地平線昇起,照射圭表、投影在圭盤西側刻度,這時日影與地面約呈平行;日正當中時,日影投射在圭盤最下緣的刻度上,與地面呈垂直;當太陽即將沒入地平線,日影投射在圭盤東側刻度且與地面約呈平行。
每一天的晝夜長短會隨著季節而改變,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但以平均來看,一天當中的晝夜是為等長、各佔一半,亦即各12小時。若我們以圭表為中心(圓心)將圭盤切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的空間是屬於白天、上半部是屬於黑夜(只是無法顯示出日影);在圭盤的下半部刻畫出白天12小時的刻度,正下方刻度訂為中午12點、與圭表水平一致的東、西兩側刻度各為下午6點及上午6點,每1小時的間隔角度為15度。
如前所述,因為圭盤上半部的空間是用不到的,為了美觀考量,所以本館日晷的設計將圭表位置往上移,另成一個虛擬的圓,仍維持以圭表為圓心,並依上述原則切分時刻,在實際的圭盤上劃出刻度。
一般日晷圭表的長度必須大於圭盤的半徑,本館的日晷因為圭表往上提高,拉長了與下方刻度間的距離,因此圭表的長度需略予延長,方可讓投射出來的日影較接近刻度,以便觀看。圭表投射在圭盤上的日影會隨時間移動,移動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一致,也是1小時15度。如果白天黑夜可以併計的話,那麼24小時360度,日影在圭盤上轉一圈就等於地球自轉一圈一天的時間。
史前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
但其實我們也都知道,每天日出日落的時間都不會相同,而是一天一天漸漸地快一點點或慢一點點,顯然不可能每天日出日落的時間都是剛好落在圭盤上所刻劃的6點,因此日晷上面所顯示的只是一個約略的時間,如果要得到較為準確的實際時間,還需要再修正。
以下我們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此日晷照片的拍攝時間是2019年11月11日上午11點45分,這時日晷圭盤上所顯示的時間約為12點05分。依據「日晷時刻修正表」需減去20分21秒,故修正後的時間約為11點45分,與實際的時間幾乎一致。
日晷時刻修正表。 |
以往的建築風格似乎較強調軸線式的設計及意象的表達,而現今的建築風格則似較朝向親民、讓人容易接近的設計。明年起,本館所執行的「前瞻計畫」將開始動工,包括展示的更新與建築景觀的改造,這也代表館前的日晷即將走入歷史。如對本文介紹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趁早過來史前館走走看看留下紀念。
註:關於建築的時間意涵簡短介紹到此,若有興趣想了解更多可參閱本館電子報第313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第339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話說「空間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