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自然史展示廳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故事

博物館頻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話說「空間軸」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零開始到滿滿收穫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9期 2017.1.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話說「空間軸」

文‧圖/游清志

  史前館《發現》電子報第313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提到了本館建築包含了「空間」與「時間」兩種概念,並以此二者發展出了東西向及南北向的兩大建築軸線,名為「空間軸」和「時間軸」。本文擬進一步就「空間軸」上的各項設施,逐一加強說明其設計之理念。

本館模型圖:模型圖由左至右為空間軸,配置依序為:1.行政入口;2.海之廣場;3.國際會議廳;4.學術活動中心;5.行政大樓;6.山之廣場;7.餐廳;8.展示館。模型圖由前至後為空間軸,配置依序為:9.主入口;10.太陽廣場;11.入口館;12.山之廣場;13.半月池;14.中央草坪。

太陽廣場

太陽廣場日晷:日晷刻度從上午6點到下午6點(從左逆時針往右),拍攝時間是上午10:40分。

  太陽廣場係為館前的入口廣場,以一座直徑約30公尺的圓形噴水池為中心,四周配以綠色草坪及植栽,池邊周圍則平均環繞著12根大圓柱,池中央平台上擺設了一座大型日晷,整體造型酷似時鐘。即使是初次到訪的遊客,亦不難察覺其中隱含的意涵。

  以「時間」意涵作為本館的入口意象,正與「史前」的展示內容作了最恰當的聯結。走過太陽廣場進入博物館,如同穿過了一條時空隧道,回到史前時代,過去史前人類的生活場景、遺留下來的精美文物陳列其中,隱藏著遠古的秘密,等著你來探索。

  在原始設計中,日晷只作為意象造型之用,沒有報時的功能,後來在工程施工階段,才變更設計讓它具備這個功能,所以現在矗立在太陽廣場中央的日晷,是可以告訴你現在的時間,雖然會有幾分鐘的誤差,但也算是夠精準了。

山之廣場

  山之廣場位於本館建築群的中心,係由展示館、入口大廳及行政大樓所圍聚出的三合院中庭廣場,屬於封閉型的內部空間,視野無法及遠,僅能透過下層的通道出口及上層的簍空木窗,稍微看到一點中央山脈的身影。


山之廣場:雖封閉卻不侷促,從上方木窗方格及下方通道可隱約看到外面景物。
山之廣場通道口:如畫般的景色。

  由於廣場長有70公尺、寬有50公尺,因此雖然封閉,卻不覺侷促,站在通道口前以山為景拍攝照片,別有一種彷似遊人入畫般的意外效果。

  本區的特色是環繞廣場四面的方格木窗帷幕牆,每面均是大面積的牆面,卻使用一格一格1公尺見方的小木格窗予以切割,造成視覺上似穿透而非穿透、似連續而非連續的朦朧感,這應是設計者刻意所為,可能是想吸引人走近一些,以看清楚窗外的世界吧。

半月池

半月池:如沙漏般傾落的水流,一如流水般綿延的時間,在每一個落下的瞬間,不停地流逝。

  月亮和太陽一樣,都是一種代表時間的象徵符號,而時間也就是在每一次的日月交替運行中,一天天的過去。

  半月池廣場為連接本館建築與景觀花園的一個過境空間,與館前的太陽廣場遙遙相對,一邊是入口、一邊是出口。

  這是一個直徑20公尺的半圓形水池,上方有一條水柱銀龍般的不斷傾洩而下,注入池中,如果說太陽廣場狀似時鐘,那半月池無疑就是沙漏。

  此處視野遼闊,站在廣場上由近看到遠,整個景觀花園彷彿與中央山脈連為一體,感覺所處空間擴大延伸到了視線盡頭,尤其是從山之廣場那樣的封閉空間走過來,在經過通道的一剎那,光是視覺上的反差就足以令人驚艷。

中央草坪

中央草坪:以借景手法巧妙地將山景融入庭園之內,視野延伸到了中央山脈之顛,而想像意境卻更在雲深之處(誰會想到前方150公尺處就是園區的邊界)。

  中央草坪位於景觀花園的中心地帶,是一個前寬後窄、長110公尺、寬30至40公尺的下挖式草坪,剛才所提到的視覺效果,其實與此區的造景手法息息相關,也就是說那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景象。

  設計者所使用的造景手法其實就是所謂的「借景」。施工時先整地將此區的地面往下挖掘5至8公尺,遠望時形成了視覺上的俯角,再利用挖出來的土方在基地邊緣堆置成若干座山丘。最高的那座名為「觀景小丘」,高度超過20公尺,遠望時會引領人的視線往上,形成了視覺上的仰角。至於其他較矮的山丘則遮擋住近處的景物,也就是視覺上的平角。另外,草坪的形狀前寬後窄,也是一種視覺手法上的運用。

  經由設計者的巧思與手法,使人視線有高有低,視野於是開闊起來,又去除掉了附近景物的干擾,眼光自然聚焦於遠方。於是後方的無敵山景一下子就給引了過來,與花園景觀融為一體,近山遠山層層疊疊,令人分不清楚,以有限的空間營造出無限的意境。以後如果有機會來到這邊,請記得停下腳步,好好欣賞體會。

(本文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