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有你真好:博物館最親密的工作夥伴志工

博物館頻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

回想‧迴響

  2015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我就是老闆,樣樣都要學做管理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13期 2015.12.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本館建築理念

文‧圖/游清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位於臺東市康樂車站旁,與卑南遺址相距約3公里,建築基地面積共10.65公頃,略成長方形,坐西朝東,以中央山脈為倚靠,面向日昇之太平洋。

  基於史前文化的發生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本館的建築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及聯繫過去與現在間的關係,其中包含了「空間」與「時間」兩種概念。本館名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空間指的是「臺灣」、時間則定位在「史前」,建築理念涵蓋時空,正恰合本館典藏展示之內容與立館之宗旨。

  從本館所在位置對應周邊地理環境,可歸納出「空間軸」和「時間軸」兩大軸線,建築計畫主要依循這兩大軸線來配置。「空間軸」即基地與呂家山方向之東西軸線;「時間軸」即基地與卑南遺址之南北連線(註)。

空間軸


時間軸  站在行政大樓屋頂遠眺都蘭山(遠方那座)。

  由東到西、從太平洋到中央山脈,山海家園正是南島民族生活環境的寫照,故謂「空間軸」。在此軸線上依序配置有主入口(遊客入口)、太陽廣場、入口大廳、山之廣場、半月池及中央草坪(景觀公園)。

  值得一提的是,東西軸線同時也是日月運行的軌跡,因此,在日昇的方向配置了「太陽廣場」,在月落的方向配置了「半月池」。而日月運行一次的東昇西沈,代表一天的時間過去,百千萬億年來如此往復無休。所以,空間軸其實也隱含了「時間」的概念。

時間軸


空間軸  站在山之廣場屋頂遠眺呂家山。

  由南到北,從本館所在位置對應到三千年前的卑南遺址,在時間上產生了連結,故謂「時間軸」,將這條時間軸再往前推進,則正對著都蘭山。在此軸線上依序配置有行政入口、海之廣場、國際會議廳、學術活動中心、行政大樓、山之廣場、餐廳及展示館。

  其實臺灣島形南北狹長,東部沿岸發現的許多史前遺址在空間上也呈南北分佈,而時間軸上配置了海之廣場及山之廣場,其中包含空間的概念意涵則更加表露無遺。

  在時間軸與空間軸之配置概念下,本館以三合院式之群組,取代獨棟式建築物。藉由精心規劃之空間序列,期能達到使遊客體驗考古進行過程中之發覺、驚喜與珍惜等心情。

  山之廣場為兩軸線交會之處,係由展示館、入口大廳及行政大樓所圍聚出的三合院中庭空間,亦可作為戶外展演空間。隔著廣場,公共的展示館與行政的建築物彼此遙遙相望,各有各的特色與定位。

  本館建築架構將屬於遊客使用的公共空間置於空間軸上,至於研究、行政與會議中心等內部工作空間則置於時間軸上。動線上也是如此,遊客入口(主入口)位於空間軸東側,行政入口(洽公入口)置於時間軸南側,整體配置以緊密、簡單為原則,有條不紊。

本館模型圖    模型圖由左至右為空間軸,配置依序為:1.行政入口;2.海之廣場;3.國際會議廳;4.學術活動中心;5.行政大樓;6.山之廣場;7.餐廳;8.展示館。模型圖由前至後則為空間軸,配置依序為:9.主入口;10.太陽廣場;11.入口館;12.山之廣場;13.半月池;14.中央草坪。

(註)本館立館沿革於卑南遺址的發現,因此最初的構想是在卑南遺址範圍內就地興建博物館,後來幾經討論,修正了這樣的想法,站在遺址保存的觀點,反而應該避免在遺址附近大興土木,故主館建築物另覓建地。1991年本館擇定了康樂現址作為興建地點,而考古發掘原址則規劃作為遺址公園用地,即今日卑南文化公園所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工務機電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