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在花東的迷你藝術節─記2019年MIPALIW式的大溪地烏克麗麗樂團訪臺之旅
文‧圖/林頌恩
原住民文化是連結臺灣與太平洋最好的橋樑
Mipaliw(音近「米耙流」)在阿美語指的是你幫我、我幫你的意思,透過雙方互助、換工、同樣參與在對方的需求當中,幫助彼此達到彼此想得到的結果。正因為不是用金錢來處理,而是在共事過程中引動更多捲入來實現,就有了更多互動與創造性。2019年10月下旬,來自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島Rahiti ukulele & guitare 音樂學校成員回訪臺灣的行程安排,背後便是集結不同部落、部門、單位與個人的力量以mipaliw的方式來促成,具體實現攜手共創南島外交的動能。
Rahiti ukulele & guitare 音樂學校,由具有百年歷史的大溪地華人協會成立。成員多半為退休人士,有深根定居當地多年的客家後代,也有歐洲後裔與玻里尼西亞原住民,不分族群都以生長在大溪地為傲,也都以大溪地文化為榮。37人此行主要是以海外演出旅行的方式遊臺灣,也造訪過去曾組團至大溪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部落與團體例如臺東排灣族拉勞蘭部落、卡拉魯然部落、撒布優部落、Amis旮亙樂團等。
這個烏克麗麗樂團來臺20天就有8天在花蓮與臺東,參與各種交流及演出,他們所抵達之處,與在地特別是原住民的音樂演出分享共聚一堂,就形成了移動式的迷你藝術節現場,讓人深感花蓮與臺東豐沛的原住民族群文化,就是連結臺灣與太平洋最好的橋樑。
充滿音樂的花蓮行程
花蓮行程首站抵達位於秀林鄉的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與KTS文傳創意空間的太魯閣族青年互相交流彼此的歌舞。當初設計行程時,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團員指定要造訪的景點,KTS的負責人Tumun就提出,他們多年來協助培訓國家公園解說志工的課程,由他們陪同團員走在祖先活動的領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也覺得非常好,能聽到年輕人以自己族群的主體性說明這塊土地的過去與現在,就是帶給大溪地朋友認識臺灣最好的開始。
大溪地團員帶著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旗子與KTS文傳創意空間的太魯閣青年合影。 |
而此行唯一一場與學校的交流,也特別安排在花蓮的北濱國小。北濱國小多年來致力於藝術人文教育,帶領孩子透過學習烏克麗麗作為建立自信、與人分享音樂美好的媒介,學校一旁又打造了世界唯一的烏克麗麗公園,絕對是烏克麗麗愛好者非造訪不可的地方。當我看到樂團指導老師Rahiti認真帶著全團與一整間教室的小朋友彈奏大溪地的曲子,全校教職員也通力參與各項調度,創造了讓小朋友感受到有朋自遠方來、不分老少都熱愛音樂的氛圍,頓時覺得,透過音樂進行國際交流真的是最直接的感動。
大溪地烏克麗麗團與北濱國小烏克麗麗社團學童在烏克麗麗公園以樂會友。 |
臺東的換工交流行程
基本上,由於此行大溪地團是自費來臺,我們這些曾經分別在不同時期到過大溪地交流的臺灣夥伴便開始思考,可以如何採用類似打工換宿的做法與不同單位合作,既能幫忙安排他們在臺東的演出行程與民眾公開交流,又能在演出前後與該單位進餐交誼,或者是雙方、多方可以一起共同辦理甚麼活動,讓整個臺東因為他們的到來,分別在市區、縱谷線、海岸線與南迴線留下與在地互動的風景,因此由致力於推動南島外交的臺東縣太麻里鄉拉勞蘭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為主力,分頭展開了與各方的接洽。
最早響應這項在地交流計畫構想的便是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這也讓工作團隊更有信心與各單位討論共辦活動的可能性。
基於先前曾造訪過大溪地的原住民團體主要為排灣族與阿美族,因此為了讓大溪地團員多認識臺灣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在與海端鄉機要秘書馬田的討論下,剛好團員來臺東的時程遇上海端鄉辦理長青運動會的日期,想來兩邊銀髮族互動起來一定很有意思,而且可以讓老人家不用奔波到市區就能直接在家鄉欣賞他們演出,也是在地落實發展國際互動最直接的做法。試想,你有甚麼機會出國去參加別人社區的運動會,還一起玩吸管傳情扭扭樂呢?果不其然,讓大溪地團員回國以後最津津樂道的回憶之一,就是在海端鄉這場運動會。甚至有一位布農族的妹妹說,她從來沒有這樣子跳過舞,她非常喜歡大溪地的舞蹈,即使大溪地團演出結束後,她還跟到後面繼續跟著團員一起跳呢。
吸管傳情這個遊戲到底是簡單還是困難呢? |
當我們把大溪地團的行程特別安排到海端時,同時也希望創造縱谷線布農族音樂團體跟大溪地團一起來到市區演出的機會,與南迴線排灣、卑南族青年同台參與在鐵花村音樂聚落舉辦的音樂會「大溪地的風」,不只讓大溪地團可以見識不同族群的音樂,也能讓更多民眾一次就感受到太平洋兩地原生音樂串起的國際盛會,此外也特地安排海端鄉與太麻里鄉的農特產品市集。鐵花村提供很好的環境,讓各團體可以站在正式舞台上有很好的演出,這個準備要上台的過程對於參與團體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培力過程。尤其海端鄉鄉長胡金至特別加碼招待大溪地團品嘗海端鄉農特產品烹煮而成的「海端國宴」,更讓大溪地朋友對臺灣原住民豐富又美麗的料理留下深刻印象。
美景與美食總是把人們不分國界連結在一起。 |
而十月底這個周末除了鐵花村的聯合演出之外,臺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也特別在波浪屋辦理「太平洋島嶼迎風樂舞藝術交流活動」,安排一連串部落團體演出,大溪地團是其中一組嘉賓,不只讓臺東因為大溪地團的來訪串起縣內外團體在樂舞上互相觀摩,同時大溪地團也擔任縣府辦理的記者招待會貴賓,為未來臺東與法屬玻里尼西亞首府帕比提(Papeete)互動的機會帶來更多可能。
史前館的參與
而史前館在這次mipaliw式的南島交流當中,又扮演了甚麼角色呢?最早要從2008年說起,始於與太平洋島國關係友好的日裔美籍攝影師Danee Hazama接觸史前館,他與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溫秀琴(Lily)至各部落拍攝一系列影像,其作品於2008-2009年間由史前館推出「跨越與連結─臺灣與南島文化國際攝影巡迴展」,分別於臺東、臺北、屏東、臺中展出;2012年由臺灣原住民5人組團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參加該展覽在大溪地博物館的開幕,其中兩位便是來自拉勞蘭部落。
後來是Danee推薦大溪地舞團來臺東參加2012年南島文化節,2014年第二屆世界原住民族樂舞節也因為這緣分而有大溪地舞團受邀來台;拉勞蘭族人自從到過大溪地之後,後續開啟南迴線排灣族人、獵人學校成員、BDC布拉瑞揚舞團等友好夥伴陸續於2013、2017、2018年間拜訪大溪地,也受到當地百年華人協會的照顧,雙方在一來一往中建立更緊密的互動。
難得幾年後又有來自大溪地的團體造訪臺東,時值史前館正在建置本館世界南島展示廳的資料蒐集,因而此回大溪地團來訪,史前館除了帶他們走訪卑南遺址公園認識史前文化,也與卡拉魯然部落、撒布優部落合作並結合臺東縣府原行處的參與,在兩個排灣族部落辦理南島交流工作坊。一來是大溪地團員可以回訪排灣族友人的部落,由部落盡最道地的地主之誼;二來也開放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跟著排灣族認識大溪地,感受排灣族文化與大溪地文化同場交流的盛會。
團員參訪卑南遺址月形石柱。 |
在卡拉魯然部落辦理的時間是周五晚間,很適合上班族、學校教師下班後來參加,大家對於使用本地花材編製大溪地風格的花環非常感興趣,部落媽媽們得意開心地戴著大花環跟大溪地講師合照;而撒布優部落辦理工作坊的時間是周一下午,新興國小與嘉蘭國小兩地幼兒園教師得知訊息後把全部的小朋友帶到現場,老師們興奮地說離社區不遠處就有這樣的國際交流機會要好好把握。而大小vuvu們(排灣語為祖父母輩/孫兒女輩)一同舞動的畫面,讓我覺得十分感動。
在撒布優部落,大小vuvu一起跳舞交流的感覺好棒。 |
最後團員們在拉勞蘭部落,與當年兩位最早帶動南迴線族人造訪大溪地的元老也就是戴明雄牧師、呂約翰一起相會,一起在臺東最後一次彈奏烏克麗麗;也到當地警察作家撒可努蓋好的團屋聽他分享,最後,我都不知道團員們是在怎樣複雜不捨的心情下離開臺東。
對我來說,所有盡心協力促成美好事物發生的單位,也會在這整個mipaliw式的參與中,從不同面向得到公共的益處。大溪地團員回去以後,我們還不斷接收到海的那一邊傳回來的訊息,從團長到音樂老師到學員,每個人都覺得此行訪臺太棒、收穫太豐富了。
對於這些沒來過臺灣的人來說,臺灣從地理名詞嵌入他們一輩子說不完的回憶;而對於曾經來過臺灣幾回卻從來沒到過部落的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認識臺灣,讓他們更感受到臺灣的多元與珍貴。而我相信,參與過此回來臺行程的團員們,未來再有臺灣團造訪當地時,他們也會一同傾力動員盡心對待,讓南島外交透過國際間的公私協力,常常互訪、久久經營。
大溪地音樂學校訪花蓮 交流族群歌謠舞蹈 2019-10-24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大溪地烏克麗麗樂團赴加拿 與長者交流 2019-10-25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大溪地樂舞團逾半客移民 赴台東藝術交流【客家新聞20191114】
語言使用習慣改變 大溪地客語漸流失【客家新聞20191114】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