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新方法‧新觀眾:定向闖關挑戰─考古限定版

南島文化專欄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上)

南島文化專欄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2期 2018.6.1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下)

文/林頌恩‧圖/邱健維

  接續上期交代為何辦理以椰子為主題工作坊的來龍去脈(詳見《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上)》,這一期延續關島與臺灣的交流心得。


講師利用酸與蛋白質熟成的方式,製作查莫洛風味的檸檬汁醃生蝦。

  話說,八天七夜工作坊最緊張刺激的時刻,就是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會的時候了。前一天學員與工作人員分組採買備料進行事前作業,尤其是檸檬汁醃生蝦(keleguen),這道使用檸檬汁煮熟生蝦的查莫洛料理,講師再三交代前一晚就醃製的話味道更好,搞得所有成員都想要做出讓自己得意、也讓講師滿意的料理。

  講師之一Joseph Franklin Quitugua Babauta(小Joe)更說,他非常期待臺灣朋友能做出融合臺灣與查莫洛作法並兼具自身風格與創意的料理,符合這次大家來自四面八方集結在臺東「Together in Taitung」產生新融合的概念。小Joe這個想法很棒,一來是我們在臺灣無法取得完全一模一樣的調味料與食材,二來是如果要做出純粹的查莫洛料理,就失去原本設定希望大家結合自身創意來研發的目的,因此講師也非常期待臺灣參與者不只是製作他們教導的菜色,也能做出讓他們驚豔的新料理。

  基於對查莫洛傳統地窯爐的好奇,都歷地主隊在成果發表會上複製了以地窯坑燒的燜豬排;查莫洛人特別會在颱風天存糧製作的颱風甜甜圈(事實上炸出來是三角形),也重新出現在餐桌上;前幾天講師教過的椰仁甜湯,學員則增加了芋頭;助教小石結合了中式糕點與查莫洛椰子運用的甜點驚豔全場,一端上桌瞬間一掃而空……


講師示範颱風甜甜圈製作方式,原料簡單卻非常有飽足感。 助教小石結合中式糕點與椰仁糖,製作出極具風味的創意料理。


透過工作坊讓更多參與夥伴了解椰子的功能,從飲食、編織到日常生活的器皿。

  這場豐盛到「讓人眼睛放不下」的椰子主題與查莫洛料理成果展,就我自己而言,不敢說是查莫洛料理全面再現,但至少是查莫洛風味的料理呈現,更重要的是,這個工作坊開啟、擾動了所有參與者更想認識椰子的敬虔之心。如同講師小Joe接受原民台訪問時說,他相信他的臺灣學生此後再也不會喝完椰子水就任意丟棄椰子果實了。不管是把椰仁成片取出,或是把椰仁刮絲炒成粉狀,亦或把刮完椰仁的椰子殼留下來當碗當勺使用,這幾天工作坊下來,都讓我們感佩查莫洛人面對大自然運用椰子生存的智慧。相對地,也提醒我們日後如何採用新視角,重新去看待並使用在地隨處可見的椰子。

  都歷部落成果發表會隔天,我們陪同三位講師飛往人之島(Pongso no Tao/蘭嶼),馬斯林恩工作室的布妮跟小飛俠早就已經等著我們,準備展開另一場島與島之間的對話。同為捕魚的島嶼民族,人之島有太多讓他們感受到與關島強烈連結的熟悉度,不管是一下飛機就在海邊跟著當地友人吃起這季節才有的飛魚生鮮眼睛,或是隨處可見修補漁網的男人以及吊掛著日曬的魚片,還是坐看巴布鄰居家特地為我們示範如何製作芋頭糕,在來來回回的翻譯之間,女主人深受感動,致贈了親手製作的耳飾給Joseph Blas Viloria(Joe)與Raymond Blas Viloria(Ray)這對二度造訪蘭嶼的兄弟。這是一種距離非常近、且無關語言距離的至真情誼,難怪讓生平第一次拜訪小島的小Joe,不斷記掛著他日後還想帶老婆跟孩子一起來。


當地婦女製作傳統慰勞祭或重大慶賀才有的芋頭糕。 女主人受到感動就致贈了自己親手製作的耳飾給Joe,傳達彼此友好之意。

  對我來說,蘭嶼行另外兩處帶給我巨大感動之地,便是此行交流的兩個學校:椰油國小及蘭嶼中學。當我說想帶關島講師到校交流,椰油國小顏子矞老師就把全校可以聚會的時段提供了出來。在地老師願意協調相關課程安排並致力讓孩子們打開不同視野,這就達成博物館陪伴各國講師拜訪學校的用意。蘭嶼小朋友演出頭髮舞及勇士舞之後,三位講師以一首查莫洛語”hafa adai”問候語搭配”How are you”的歌謠,同時帶入達悟族”akokay”的問候語,頓時讓孩子們也跟著毫無距離地唱了起來。接下來,小Joe用肢體動作跟眼神抓住全場目光,讓孩子們猜猜看,他將用椰子葉編出甚麼來。小孩子專注熱切期待下一步的發展,同時大喊我知道我知道,讓全場氣氛活絡了起來。如果不是礙於下課時間已到,相信現場沒有人捨得離開。


椰油小朋友演出頭髮舞及勇士舞,關島講師則以歌聲傳遞感謝


透過實際讓學生透過編織了解椰子葉的使用方式,學生完成後將成品繫於頭上。

  而在蘭嶼中學的查莫洛族影像放映與Q&A時間,學生也從一開始的羞澀,轉變為對查莫洛文化的好奇與詢問,讓小Joe非常高興年輕人想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緊接著由小Joe跟Ray分組進行兩款椰葉編織教學,儘管這兩款編織難度頗高,但年輕人熱衷於向講師請益的態度,也燃燒了講師想要付出更多教學的心情。

  這股熱流延燒到下午與餐飲科學生的交流,男學生在關島講師面前親自操刀,示範達悟人如何處理飛魚;女學生也在老師鼓勵下,練習用英文解說族人料理飛魚的文化,同時煮飛魚湯來跟大家分享。關島講師則接續處理稍早刮好的椰仁,加糖炒製成椰仁糖,最後大家一起共享彼此煮出來的料理,在食物分享中達成無國界的交流。


蘭嶼學生示範處理飛魚方式再由Joe嘗試,並由講師製作椰仁糖交流共享


感謝過程中所有參與的夥伴與單位,共同促成本次與查莫洛族的交流。

  我非常喜歡這個從比手畫腳到不須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過程,特別是在人之島感受達悟族之於南島族親的親近,更是不可言喻。我非常喜歡曾如主任提到的概念,在過去蘭嶼學生想要跟外國人交流,必須透過學習中華文化來表達自己,如今學生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母文化作為交流的平台,這對於增強孩子的信心與文化表達是有幫助的。藉由認識別人的機會,同時就是鍛鍊自己表達與說明自己文化最好的時候。在此特別感謝蘭嶼中學楊瑞良校長、曾如教務主任以及多年老友Si Manpang,感謝校方的大力促成以及熱切接待,讓我更加深刻覺得,往後若有南島講師來臺灣,真的要想盡辦法安排來蘭嶼跟學生交流,因為蘭嶼真的是擁有絕佳南島交流優勢的環境。

  籌備忙碌了好幾個月的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非常感謝館內同仁邱瓊儀與邱健維的傾力辦理,館外則非常感謝卡塔文化工作室、臺東縣原住民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馬斯林恩工作室與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的協力支持。媒體方面,特別感謝中央社、中央廣播電臺、教育電台、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臺灣新生報、更生日報、臺灣英文新聞等,讓這十幾天的工作坊及蘭嶼交流的內容,有更多被大眾認識的可能。也特別感謝原住民族電視台東部新聞中心與「東海岸之聲」,以及臺北節目部的「Lima新聞世界」與「Ita看世界」的隨團採訪,為這次跨國工作坊留下不少專題影片。


不須言語就能心領神會在人之島感受達悟族之於南島族親的親近


未來希望持續透過椰子作為媒介,搭建起與關島查莫洛族人的橋樑。

  工作坊結束,每每看著路邊高大的椰子樹,不時聽見參與課程的成員說起私人採椰子的秘密基地,不只耳朵癢、嘴巴癢,心跟手也跟著癢癢的。接下來史前館即將推出的巡迴展「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椰子就成了很棒的主題教育活動。館方同仁與本次工作坊助教有菊花鹿行動社的小石討論,訂於7/29(日)下午14:00~16:00在教育資源中心辦理「都歷之眼」”Mata no Torik”親子DIY活動,也就是再現成果發表會當天最受大家好評的甜點,融合臺灣部落食材樹薯、芋頭跟紅豆餡以及關島椰子三寶(椰仁、椰槳、椰粉)組成的點心。此外,目前經營博物館餐廳的南島咖啡走廊也將於8/18(六)下午14:00~16:00,在本館教育資源中心推出椰殼碗製作,現場還提供炒好的椰仁糖美食及刮椰仁體驗,這些活動都非常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我相信這份因著查莫洛友人而串起的椰子情緣,將會繼續在東海岸各地以各種模樣現身、變化與發展。

相關新聞

LiMA新聞世界第229集 【從椰子看見查莫洛】

交流文化知識 關島查莫洛講師前進蘭嶼 2018-05-04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ITA看世界第九集】關島查莫洛人來台 分享傳統椰子工法

東海岸之聲234集 生活在文化裡─關島臺灣交流工作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