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上)

話題‧話語

  超連結博物館的實踐與省思—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實例經驗分享

博物館頻道

  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1期 2018.5.15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上)

文/林頌恩‧圖/邱健維

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以椰子葉為主題,從飲食及編織認識查莫洛文化。

  博物館如何以其自身資源,創造讓大眾更親近博物館促成各項場域實踐的可能呢?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連結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強調博物館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去連結、趨近新觀眾參與博物館的可能,而不是非得要將接觸博物館的機會,鎖定或限定在一般人認為制式的博物館建築空間之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各部門的同仁,都致力於創造新方法、找出博物館能在當代時空觸及更多參與及使用博物館資源的新公眾。甫於2018年5月中旬結束的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便是一個連結與結合在地單位進行國際交流的例子。


由左至右分別是Joseph Franklin Quitugua Babauta(小Joe)、Joseph Blas Viloria(Joe)與Raymond Blas Viloria(Ray)。

  「Joe跟Ray『又』要來臺東了!」回想起去年春天此時,正是Joseph Blas Viloria(Joe)與Raymond Blas Viloria(Ray)這對兄弟第一次踏上臺灣的時候,當時由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透過文化資產學院的課程計畫,匯聚了臺東公私部門各單位、部落、家族、團體之力,聯合展開對這兩位查莫洛文化工作者的接待,從而打開彼此認識關島與臺灣的視野,也帶給他們回去之後滿滿說不完的臺灣傳奇(詳見《與關島查莫洛兄弟在臺東展開「心」旅程》。之後Joe透過臺東縣政府「2017 國際文化工藝、設計交流計畫」再度來臺,與馬斯林恩工作室辦理雙向交流、與卡塔工作室在臺東辦理工作營駐村,又讓本地更多工藝人才認識關島查莫洛人如何就海邊與自然環境隨手可得的貝殼、纖維等創作設計飾品,更重要的是感受查莫洛人與自然相處的生存之道。而今年(2018)春天,對Joe而言是第三次、Ray則是第二次以及另外一位Joseph Franklin Quitugua Babauta(小Joe)首次來到臺東的機緣,又是甚麼呢?

  南島國際交流這個概念總是說得好聽、做起來卻不容易,每一次國際交流活動都是一環扣著一環,有著前次交流的經驗與思考,才帶來下一回合更多發想與嘗試的可能。話說Joe前兩回來到臺灣時,觀察到東海岸多處可見椰子樹與賣椰子的小販,但臺灣人對椰子的使用與食用則停留在青椰子鑿洞取汁飲用就丟棄的狀態,這對於將椰子樹視為母親樹(Mother Tree)的查莫洛人而言可說相當不可思議,因為椰子樹充滿各種食用與實用特質,餵養與提供人們得以生存的功能強大到令人敬畏。東海岸與關島擁有非常接近的自然景觀,而椰子纖維也使用於人之島(Pongso no Tao/蘭嶼)達悟族的背墊、禮帽等製作,如果有機會透過交流及學習,認識彼此的現況與不同族群的文化,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擦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臺灣對於椰子的應用有限,透過工作坊增加對椰子的認識與運用。 達悟族人織布文化,從纖維到圖文,透過文化交流分享彼此生活上的運用與知識。


讓文化交流融入於日常生活,再從日常生活提取在地知識,文化平權以不同方式落實生活。

  正當去年底(2017),文化部邀請所屬各館所就實踐「文化平權」提出計畫構想時,提案前便思考,臺東是個多元族群文化薈萃的地方,族群群體之間差異性相當大,但也充滿了交流與互動的可能。文化平權的概念既是「為推動、保障公眾平等之文化參與及文化近用權,且確保國人不因特定身分、社會性/別、身心狀況、年齡、地域、族群及其他條件等原因產生差異」,那麼以史前館座落於臺東各部落之間的場域及負有推動南島文化交流任務的特性,就更可以好好思考,如何朝向落實文化平權及文化近用的政策,設想出適合臺東的文化平權計畫,來構想一個具國際性、實用性、串聯性並深具未來發展的跨界活動呢?這是一項充滿意義與趣味的挑戰。


透過部落、工作坊、博物館與在地許多朋友的協助,才能完成本次南島交流工作坊。

  於是,史前館以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的計畫提案做為平台,策畫邀請關島講師來臺東進行椰子料理與椰葉編織的教學工作坊,討論與執行的過程中,聯合了卡塔文化工作室秀慧作為與關島講師接洽的窗口,並進行相關作業,工作坊場域則在東海岸都歷部落,由臺東縣原住民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筱帆與吳龍這邊,以地主隊身分擔任接待、場地及工作人員事宜。蘭嶼交流除了接洽蘭嶼高級中學及椰油國小以外,與部落族人交流這端則由馬斯林恩工作室布妮與小飛俠接洽並安排各項交通接送。再加上工作坊期間,由擅長原住民食材料理的南島咖啡走廊負責人Lily姊擔任翻譯,具備多種烹飪證照技能又熱愛編織的有菊花鹿行動社小石擔任工作坊助教,可以說,這個組合真的是臺東與關島以美食、編織進行交流的強大在地夥伴群。

  策畫期間,卡塔文化工作室兩度到過關島的秀慧提醒工作團隊,查莫洛族講師來到臺灣辦理工作坊,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感受到查莫洛人對待自然、植物與生存的方式。例如查莫洛人使用椰仁、椰奶入菜的概念是甚麼?同樣都使用椰子入菜,那麼是甚麼樣的作法或調味,讓查莫洛椰奶料理不同於泰式椰奶料理呢?否則光是菜單上寫著椰奶雞湯,就會很容易讓比較習慣泰式風味的臺灣人往泰式作法去想像呢!

  在來來回回接洽與各種困難當中,三位關島講師終於順利來到臺灣,在臺北住了一晚,隔天就搭機直奔臺東,可以說,他們對臺灣的接觸就是完全以臺東為基地。在看過臺東工作團隊準備的食材、器具與調味料之後,關島講師分兩批進行前置作業,一組前往臺東超市量販店、中央市場採買,也看到很多臺東農特產品;一組前往東海岸周邊採集適合編織使用的椰葉,因為這次來臺灣,他們不只是想要以料理作為交流學習,也希望參與的學員能夠體會查莫洛人擅長使用自然植物、花朵與纖維編織打造餐飲空間布置的概念。


關島講師帶領東河國小孩子認識自然纖維。

  為期八天七夜的工作坊就在充滿各種語言來回溝通下展開。第一天的課程安排,就在開幕式以及講師說明椰子樹對於查莫洛人的意義及運用中展開。第二天的課程則是超人營隊,早上講師料理示範、下午編織、晚餐由學員分組實際煮食複習課程,說有多緊張就有多緊張,因為要煮給老師品嘗可不是開玩笑的。其中一天課程,講師除了帶學員實際去採集椰子葉,也認識關島人如何運用椰子樹各種部位的生活智慧,也分頭帶領阿美族部落的東河國小學童到海邊,認識使用黃槿樹皮做成繩索的智慧。我喜歡筱帆地主隊的安排,如何把握同樣是南島語族友人來到臺東的機會,讓鄰近的學童可以就近在各種教學場域多認識一點彼此的相似與相連之處,從而更想認識、重視自己的文化,這是透過各種串聯機會最想要達成的目的之一(未完待續)。

世界南島文化交流工作坊 都歷部落展開2018-04-25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查莫洛VS阿美族交流 分享植物.漁獵文化2018-04-26 IPCF-TITV 原文會原視新聞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