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新方法‧新觀眾:定向闖關挑戰─考古限定版

南島文化專欄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上)

南島文化專欄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2期 2018.6.1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上)

文‧圖/方鈞瑋

緣起

  2007年底,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有感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能為多年收集的標本文物尋覓良善的最終典藏處所。在日本阪本勇教授的聯繫下,因聞本館積極推動南島文化研究與蒐藏,且將其藏品捐贈臺灣具有返還文物於南島語族地區之象徵意涵。岩佐先生於是決定將其一生收藏的標本文物全數捐贈本館,做為研究與展示用途。根據統計,捐贈品數量多達兩萬餘件。細究其收藏標本種類之多、品項之完整,且有許多目前已難收藏的項目。

  本館接受捐贈後,除立即展開受贈標本之搬運、清點、入藏與整飭等項工作外,為了盡快向社會大眾介紹本批捐贈品,本館陸續於2008年舉辦「跨越與連結:臺灣與南島文化國際攝影巡迴展」、2009年「南島樂園: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展」、2013年「情繫南島:岩佐嘉親及其收藏特展」,並於2015年與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共同合辦「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南太平洋文物特展」。

  然而,檢討這幾次的展示後發現,由於缺乏深度研究,加上這批捐贈品的原始資料不足,連帶影響本館後續詮釋、展示與應用工作。尤其當本館接受捐贈時,岩佐嘉親先生年事已高,體力與記憶力已嚴重衰退,無法再為這批捐贈品提供更多的相關資訊。有鑑於此,本館規劃以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品為核心的研究計畫,除了試圖補充捐贈品的資料外,並期望在當代探索新題材與新研究議題的可能性,呈現當代大洋洲地區人、自然與文化的互動、傳統脈絡與文化復振等重要議題。然而,由於欠缺研究經費,以致於相關研究規劃遲遲無法推動。

  2014年2月17日岩佐嘉親先生辭世,享壽93歲,生前交代家人不辦喪禮及任何儀式,並囑咐將大體捐贈給東京女子醫科大學。2015年,他的妻子岩佐壽美女士將奠儀全數捐贈給本館,指定做為岩佐先生捐贈品研究之用。由於這筆捐贈款的支持,始有本次前往斐濟進行田野研究的機會。在這裡也非常感念岩佐家族對大洋洲的熱愛,綿延了後續的發展。

  有鑑於岩佐嘉親先生的捐贈品中,以來自斐濟的藏品為大宗,而這批斐濟藏品中又以樹皮布、編蓆與編籃等以纖維植物為主要製作材料,本次研究便以斐濟的纖維植物及其工藝為主題。在斐濟地區,使用自然纖維的情況非常活躍,一直以來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近兩個世紀前,由於與外界接觸的結果,逐漸產生轉變。今日纖維工藝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被實踐著,一方面象徵著傳統,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創新。自然纖維的使用如同其他種類的傳統知識,是在社會結構中被保存與再生產。因此,本次田野的重點試圖從斐濟當代使用自然纖維的狀況,從工藝與社會文化的角度切入,藉由物質文化的物件,探討人、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斐濟簡介

  斐濟共和國(斐濟語:Matanitu Tugalala o Viti,英語:Republic of Fiji)為位於南太平洋,萬那杜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其中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Viti Levu和瓦努阿島Vanua Levu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斐濟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斐濟總面積(含海域面積)為194,000平方公里,其中10%面積為陸地。根據2003年的人口統計,人口數為837,000人,人口密度45.8人/平方公里,美拉尼西亞人佔54.3%,印度裔佔38.1%。斐濟憲法中規定三個語言為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斐濟語和印度斯坦語(Hindustani)。其中,英語和印度斯坦語皆由英國殖民者所引入,印度斯坦語是居住在斐濟的印度族裔的主要語言,而斐濟語則是斐濟本民族的語言。據斐濟憲法規定,斐濟公民有權利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語言與政府機構溝通,政府應視其需要提供翻譯人員。斐濟於1970年從英國獨立,由於斐濟受英國殖民統治超過一百年,英語成為斐濟本民族和印度族裔最常用的共通語言。不同族群間溝通一般是用英語,政府機構、教育機構、金融和法律機構也一般以英語為主。斐濟語屬於南島語系,與同屬南島語系的美拉尼西亞語較為接近,但由於長期與玻里尼西亞族群接觸,因此也受到其影響(註1)。


斐濟地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斐濟國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斐濟國徽下方的那一句斐濟語Rerevaka na Kalou ka Doka na Tui,翻譯為「敬畏上帝,榮耀女王」,就可以很清楚呈現斐濟的政治與宗教現況。根據2007年的統計資料,斐濟人口中64.4%為基督徒,27.9%為印度教徒,6.3%為穆斯林。在基督徒中,54%為循道宗教徒,14.2%為天主教徒,8.9%為神召會信徒,6%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1.2%為聖公會,其餘的16.1%屬於其他基督教的各個支派(註2)。

  由於斐濟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口信仰基督宗教,週日為基督徒參與教會活動的重要時間,舉凡政府機構、市場與商店等皆休假一日,僅有購物廣場、大型的超級市場等依舊營業。週日一早陸續有人盛裝前往教會,老婦人會在下身圍著編織的蓆子,男性會穿著白襯衫上衣,下身圍藍色或黑色的布,男女都拿扇子,也會使用編織的袋子來放聖經與個人物品。

在Korova進行樹皮布製作技藝記錄

  我們在當地人的引介下前往位於南太平洋大學旁邊的Korova村,該村比鄰海岸,村子目前共有7戶,人口大約60多人,主要以航海與捕魚為生。岸邊有一大片紅樹林,村民也會工栽種紅樹林以吸引魚蝦前來。Korova的村民是在1980年代左右從Moce Island遷徙居住於此,目的是為了讓小孩有更好的教育與尋找更多的工作機會。

  進到集會所後,已經有一群人在那裡等待。集會所是一個四面無窗的建築,地面舖著蓆子,有5位婦女在此進行搥打樹皮、染色與編蓆等工作。我們先將禮物送給村子的頭人,彼此互相介紹之後,一位年輕男子將我們帶去的yaqona拿去捶打成粉末,放進一個布袋中,在kava bowl加水搓揉後,成為乳白色的汁液,舉行sevusevu,亦即歡迎賓客的儀式。其他婦女則將我們帶去做為禮物的食物處理成招待的食物。


Korova村位於海岸邊,鄰近一大片紅樹林。 進行sevusevu的儀式。

  此處製作樹皮布的材料為構樹,然而由於村內空間不足,無法栽種,所以她們會前去南太平洋大學的校園進行採集,或是從Moce島訂購構樹枝條。取得構樹枝條後,除去外層的樹皮,再將白色內層從樹幹剝下,然後浸泡於清水中,才開始捶打。如果無法立刻捶打,可將構樹皮浸泡在海水中,但使用前必須用清水充分漂洗。

  Korova當地用來印染樹皮布圖紋的顏料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煤灰、赭紅色黏土Umea與紅樹林枝條熬煮的汁液。赭紅色黏土Umea產自Komo Island,當地人將泥土挖出來,先清除泥土內的樹根或石頭,然後放在木板上蔭乾,蔭乾時必須不時拍打塑形與加固,如此乾燥後磨成粉末時不會整塊裂開。樹皮布染色時使用的染液是從紅樹林外皮煮沸濃縮而成,由於氣候變遷的緣故,政府禁止採伐當地的紅樹林,他們因而從市場買濃縮汁液回來使用。黑色的顏料則是煤灰,燃燒柴油後取得。


這是用來進行樹皮布印染的赭紅色泥土。 樹皮布染色時所使用的染液是從紅樹林外皮煮沸濃縮而成。

  印染樹皮布前,首先準備材料,將赭紅色泥土磨成粉末,放入盒中,旁邊另外有一盒黑色煤灰與紅樹林汁液。使用時,手中拿著樹皮布殘片,先沾紅樹林汁液後再加入赭紅色泥土粉末,最後視需要加入黑色煤灰。染料準備好後,將型版放在樹皮布上印染出組合的紋樣。


調製染料的情況。 搭配不同圖紋的型版印染複雜紋樣。

  此外,可以用手沾咖啡色染料在樹皮布上進行大範圍的塗染,這種操作方式呈現的咖啡色不是很均勻,且顏色不是很深。另一種則採用浸染方式,將白色樹皮布摺疊後,放入染料中染色,取出後曬乾,這樣的顏色較深且均勻。當地將樹皮布大致區分成gatu ni Toga與gatu ni viti兩個種類,gatu是指大型的樹皮布,在結婚等重要儀式時可以掛在家中做為裝飾。Moce island因距離東加近,在樹皮布的製作與使用深受其影響,即便如此,當地人還是能夠清楚分辨東加與斐濟樹皮布的差異(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註1):前兩段文字摘錄改寫自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8年5月8日。
(註2):本段文字摘錄改寫自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8年5月8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