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記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重返故事報導營,以及在卡拉魯然的學習

南島文化專欄

  記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疲倦的身體、滿足的心靈、堆石地上的博物館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風雨中窺見博物館典藏實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49期 2017.6.15

記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重返故事報導營,以及在卡拉魯然的學習

文/黃郁倫‧圖/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

  「只有當身體累了,心才會打開。」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以下簡稱富邦)的工作夥伴如此跟我們解釋,為什麼他們要設計這種折騰人的破冰自我介紹——交互抬腿跳與前後折返跑同時大聲喊出自己名字。看著富邦的工作人員以及招募的大專志工混進學員之中,他們率先拋下面子與不好意思的心態,使勁地帶頭示範,讓圈內的學員,與圈外觀看的工作人員,個個都笑得樂不可支。


晚餐後在部落鋼棚內認真練習排灣族歌舞。

部落巡禮的同時聆聽部落歷史,並到河邊撿拾部落所需的材薪。

聆聽大哥的分享。

練習在山上的工作以及應有的態度。

在部落孩子的指導下嘗試近年盛行的傳統弓箭。

將部落青少年與外地學員混和分組到河邊撿拾部落所需的材薪。

在山上練習習慣黑夜與大自然。

協助整理部落的紅藜田,拔除雜草。

  這是史前館第四次參與「故事報導營」的執行。從2011、2012年開始,富邦頭兩年在花蓮、臺東、蘭嶼等地舉辦報導營至今,中間間隔了四年;這四年來,報導營到過宜蘭,也去了西部。當今年決定再返回臺東辦理時,富邦的團隊組成不僅更成熟完整,也帶著對漢人農漁村的觀察、高中生的特質變化,來與我們分享。

  這次的報導營,透過前幾屆固定合作的拉勞蘭部落的邀請,卡拉魯然部落首次參與。因部落老師Mulinu(杜珊珊)長期對於女孩子培力的專長,卡拉魯然小隊成了這一次全女生的隊伍,而身為唯一女性田野導師的我,也有幸成了這一小隊的絕對成員。為了回應近年應接不暇的事件,這次報導營從在卑南遺址公園進行的行前訓練開始,到課程中有機發生的討論,工作人員與老師們皆盡可能地帶入對於原漢衝突、傳統領域、原漢和解的思考。卡拉魯然成功地帶動反養雞場抗爭事件,成了一個必然的議題。

  卡拉魯然Kadradruljan,源自排灣語Kinayarulan,為各社共榮之地的意思,因卡拉魯然是當初1940年代由四個部落遷徙至此而形成的新部落。當時的長者們,不只對內期許彼此的和諧,也感念鄰近部落包括達魯瑪克、利嘉、建和、卡大地布等,對於後到者所展現的器度胸襟。履安,一位部落發展社工專業的返鄉青年,他透過向大家解釋部落名字的由來,也傳遞了一個極為重要而連貫的訊息:不分你我,彼此好好地在一起。

  卡拉魯然位於臺東市新園里,原漢比例約為1:2。2015年,財團打算在此地設置養雞場而造成可預見的環境汙染問題,因此新園里居民不分原漢,也不分宗教派別,在人數較少的排灣族人號召下,成功抗爭,促成臺東縣議會在2015年6月三讀通過「臺東縣新設置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規範聚落周圍1000公尺以內不得設置畜牧場,成為全臺最保護居住權益的人民友善規範。

  不分原漢,也不分宗教派別,是卡拉魯然部落核心的一個精神,甚至也履行在與鄰近部落的互動上。這讓我想起了杜爸──Mulinu的爸爸──私下曾說過:「你們一直在說的『你的』、『我的』,我真的聽不懂。」我想,這樣的精神,是1940年代來到卡拉魯然的老人家們傳承下來的精神,傳至杜爸這一代,杜爸也正要繼續傳承給孩子們與青年們。

  部落的傳承感,我發現是這次來到卡拉魯然的外地學員感受最直接的一件事。「家」,不是城市孩子所習以為常的那個「家」,而是「部落」,「部落」是「家」;跟著Mulinu姊姊、青年會的哥哥們一同上山時,獵人父親們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及內容等,都是每晚睡前分享時,大家不約而同的強烈感受。

  這似乎回應到青少年所處的特殊人生階段。報導營課程中最基本的兩個「玩家」,是在地部落與外地縣市的青少年,雙方因年齡相仿,而期能建立較為平等的互動關係及友誼。在這之上,還有極為關鍵的支持,就是社區居民信任的中生代成員,需由她/他們帶領外來的孩子向地方學習——學習尊重;也由她/他們陪伴自己社區的孩子,使孩子們同時在熟悉的親友與陌生的新朋友面前,將自己家鄉的文化向他人分享——分享自信(見黃郁倫2011〈博物館‧青少年教育──「2011夏季故事報導營」執行心得(上)〉)。

  出於這樣的設定,一起與報導營合作的社區會有一個相當基本的條件:年輕人。然而,偏鄉地區人口外流、人口老化,使得「沒有年輕人」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對報導營來說相當棘手。時隔四年,再與先前合作的部落中生代成員們齊聚討論,也感受到這些長期以來陪伴部落年輕人的中生代哥哥姊姊們的辛苦。

  面對這樣的部落轉變,念舊的我頓時也會感覺失落。然而,回想起當出博物館參與報導營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將博物館的展示教育,從展示廳延伸至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孩子明白,所謂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是被挑選、被轉述、被博物館以專業之名加工製成的一種再現(見黃郁倫2011〈博物館‧青少年教育──「2011夏季故事報導營」執行心得(下)〉)。換句話說,文化的動態面,是難以在展示中忠實呈現的,而我希望觀眾能帶著這樣的意識,走進以民族學為題的博物館中。

  而這樣持續變動的動態性,正體現在工作籌備會議中:所合作部落的主體,不論在組成上、性質上等等,也都是變動的,所以重要的是,明白這些變動是部落面對問題的回應方式。我相信事情的發展是辯證的過程,往前行進了一段時日後,必然會遇到推擠、分岔的力量;只要兩股力量仍持續出著力,必能取得平衡,然後得以再繼續向前行進。自六年前參與報導營至今,所聽聞或觀察到的部落變化,我認為應該如此看待。

  另一方面,富邦分享了在西部執行報導營的觀察,漢人農漁村留不住年輕人的嚴重程度,遠超過我所想像,也遠遠大過在座參與籌備會議的各個部落。相較之下,使人更能回過頭來珍惜部落仍展現的動力、凝聚力,以及青少年們一直都在,還有部落想要持續解決問題的這股堅毅力量。

  重返報導營,部落近年的人事變化與轉變,是身為工作人員的我,花最多心力在消化的部分。而近年應接不暇的事件——從反美麗灣飯店、王光祿獵槍、卡大地布拒絕遷葬、卡拉魯然反養雞場、都蘭與達魯瑪克傳統領域宣示、國家元首道歉、凱道上抗議傳統領域劃設辦法的紮營與來自四面八方各部落聲援的石頭等,則是富邦事先與史前館溝通的提議,希望我們這次在參與課程時,除了對於異文化的學習方式之外,也能更有意識帶入對於原漢衝突與原漢和解的思考。用意在於讓這些新聞事件在學員未來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參與,也期望學員除了與部落建立情感的基礎以外——這一直以來是報導營學員在臺東最大的質變——也能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

關於「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再見台東」

  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於2011年寒假首次主辦「故事報導營」,鼓勵青少年親身經驗他們從小到大可能從來不曾意識過的生活面貌。至今,活動數次於台東辦理,並由史前館協辦,與鄰近部落合作,帶領青少年進行體驗學習。此次合作部落為魯凱族達魯瑪克(Taromak)部落、阿美族都蘭部落(’Atolan)、排灣族卡拉魯然部落(Kadradruljan)、卑南族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擔任2017年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合辦「故事報導營」田野導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