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部落教育的延伸──「2011夏季故事報導營」執行心得(下)

考古探索

  用現代科技,保存千年足跡:文物保存的細膩與魅力

博物館頻道

  來卑南文化公園,展現我的解說潛力!─第三屆文化小尖兵培訓心得(上)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11期 2011.9.15
 

博物館與部落教育的延伸──「2011夏季故事報導營」執行心得(下)

文/黃郁倫
圖/富邦文教基金會提供(施昀佑攝)

臺東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

在臺東我們有這麼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這裡,如果我們可以把外面的學生帶到臺東,帶他們到不同的部落去學習……我們還有一個很棒的「卑南文化公園」,想像那些從不同部落學習回來的孩子們,共同聚在我們博物館美麗的公園草地上,分享他們的成長,還有還有……

  臺東土地上有著多元族群的多元文化,這是史前館與其他國立博物館最大的不同,也成為了我們發展上得天獨厚的一項優勢。如何強化這項優勢,以達到我們建館宗旨所說,「……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我想,是童春發前館長在教育營隊開發方面一直想補足的。所以我一直記得,館長曾經這麼描述過他一直以來的這個想法:以史前館為首,結合鄰近不同部落的文化資源與博物館的軟硬體資源,開發、共創一場以「互相分享」為核心的教育營隊。

  因此,今年七月,史前館第一次嘗試與富邦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富邦文教)的青少年發聲網合作,為西部高中生辦理「2011夏季故事報導營」。這個營隊讓孩子們分組至臺東四個不同族群的部落參與學習,親身經驗他們從小到大可能從來不曾意識過的陌生、異文化,以及這片土地上的多元故事。在前期電子報文章〈博物館‧青少年教育──「2011夏季故事報導營」執行心得(上)〉,我試著從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的關係,來談這個夏天我們首度執行此營隊的心得。而在這一篇文章裡,我想從合作的四個部落——都蘭、達魯瑪克、卡地布、拉勞蘭——參與故事報導營的方式,來談這場活動如何對部落也同樣產生意義。

從展廳到部落、從展示(display)到教育(educate)

  博物館的展示工作,從來不只是展示本身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展示達到教育的功能;然而展示的空間、物件、詮釋角度有限,教育卻不該隨之受限。因此,我們不斷提醒孩子們,真正的學習是在抵達部落以後,並且是在展現主動以及謙虛尊重的態度後才有可能。透過協辦故事報導營,我們讓博物館展示與教育的場域跨出展廳,讓教育不隨著展示而受限制,讓展廳內靜態的「展櫃、展板文化」,得以與動態的「生活文化」並列於孩子的眼前,提供孩子們比較的機會,進而對「文化」保有開放的視野。同時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克服了以往博物館所不能的——這次的活動,我們將展示教育上的主控權交還給了主人。

圖1 卡地布部落的大哥教孩子們關於山上的勞動工作與技能。

  說穿了,故事報導營到底還是包含了部落體驗的成份。記得仍在籌備階段時,一位朋友聽到後大叫:「什麼?要我們服務西部的孩子喔!」的確,往常的部落體驗,部落內部成員都像是在服務參與體驗的外來者,所以我們不停地向部落強調、堅持:「請不要把這群孩子的體驗當作觀光客而去配合或討好他們的習慣,請以部落教育自己弟弟妹妹般的嚴厲,來要求、訓練他們的舉止表現。」(圖1)

圖2 青年勞力的付出在部落是一種重要的責任與參與,可能是西部地區孩子少有的生命經驗。

  為了讓部落能更自在且無後顧之憂地帶領這群孩子,四位史前館的研究人員扮演田野導師的角色隨隊在旁;在與部落族人相處的期間內,田野導師隨時透過討論、言教或身教,給予孩子們田野技巧、態度及行為上的修正。另一方面,富邦文教設想極為周到地安排了社工,隨隊處理孩子們因課程伴生而來的情緒與突發狀況——或許來自部落生活的不適應,或許來自田野導師給予的壓力,或許來自孩子們之間的人際摩擦。(圖2)然而不論部落、田野導師,或社工,都只需專心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工作即可,因為其餘的行政、聯繫、協調,已由富邦文教隨隊的行政人員安置妥貼。而這一切費心的人力配製,初衷都只是為了讓部落能更自在,且無後顧之憂地來帶著這群孩子——如同教育自己弟弟妹妹一般的嚴厲。

教育,同時於內部年輕成員身上起了作用

  然而,這是一個對於感情非常奢侈的要求,所以在史前館內部第一次討論會上,「部落在活動中得到了什麼?」這樣的疑問最先被提了出來的。

圖3 孩子嚴肅且自律地學習卡地布部落的青年會所教育。

  當今年寒假富邦文教首次獨力在花東地區舉辦這個營隊後,發現對部落來說,因為有了上述這些人力的投入在支撐,使部落主導的「行程」有了不同以往的嘗試——不完全是部落導覽,不完全是工藝體驗,也不完全是生態旅遊……我想,那是多了一些名為「價值」的成份。我們大部份人的生命經驗中,也許一直都受到單一體系、單一價值的教育,然而部落的教育方式,有其文化獨特的價值與方式(圖3);在故事報導營裡,部落帶孩子們看見了屬於部落的方式,以及部落教育所著重的價值。

圖4 西部地區的孩子,跟著卡地布部落的青少年學習,一同參與夏天小米收穫祭的前置準備工作。

  另一方面,當部落以這種方式帶領著西部地區的孩子時,其實也同時在教育自己部落的弟弟妹妹們,也許懵懵懂懂但卻大大方方地,在這群與他們同年齡的外地友人面前,呈現並介紹這個滋養自己長大的文化(圖4)——這是那些願意留在部落服務的青壯年哥哥姊姊們,最樂見的部份。

結語

圖5 都蘭部落的青少年聆聽著西部的孩子分享,這三天來在他們陪同下,都會朋友的所學、所感、所思。

  這一切並未隨著離開部落而畫上句點,我們要求孩子們在時間壓力下完成的影像作品,在成果發表當天被毫無遮掩地呈現在部落面前以供檢視──這對多數熟練於「體驗行程」的部落來說亦是嶄新的經驗,因從從來不曾有過體驗者將所學、所感、所思,隨即在隔天以作品的形式,回述給他們知道(圖5)。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求孩子將自己個人的思考與觀點化為圖文報導,除了回饋給部落,更重要的是,帶回到自己位在西部的生活裡,讓身旁的人了解,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族群,他們的故事不是只有一種刻板印象的版本。

  史前館座落在臺東是優點抑或是缺點?看法因人而異,也因各人所持價值是否單一而異。就我看來,臺東地區多元族群的多元文化,是史前館在發展上一項獨特的先天優勢,然而,如何將博物館的教育工作,真正地敞開,與鄰近族群多元的教育方式、教育價值結合並傳達給社會大眾,我們相信是遠比體驗風味美食、山海風景、雕織歌舞……等,更為重要的事。從故事報導營的執行過程中,富邦文教、史前館,與部落三方,一方面試著讓西部地區孩子們的「部落體驗」內容,深化為對於不同文化的價值、態度的體驗,另一方面也試著讓部落的青少年參與其中,讓他們在過程中亦可學習表述自己,進而看見自己。雙方孩子的相處,自然而然地,他們看見了彼此之間的異與同,彼此之間的對話與尊重。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故事報導營其中一小隊學員於卡地布部落進行學習體驗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