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記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重返故事報導營,以及在卡拉魯然的學習

南島文化專欄

  記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疲倦的身體、滿足的心靈、堆石地上的博物館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風雨中窺見博物館典藏實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49期 2017.6.15

記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疲倦的身體、滿足的心靈、堆石地上的博物館

文‧圖/林芳誠

我們都是第一次


抵達都蘭的第一天清晨,雖然天空陰沈沈的,但都蘭青年馬上帶領著學員們用malikoda傳統歌舞迎接微亮而至的山與海。

製作竹杯完畢,準備體驗射箭的前夕,隊員們聽著長輩們訴說kolakol(護衛舞)的有趣經驗,忍不住拿起竹子木頭模仿了起來(那個同手同腳的,伏地挺身請預備)。

  2017年年初,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Email,邀請我擔任富邦文教基金會故事報導營的「田野導師」。經初步溝通了解,館方希望能夠由我扮演部落與營隊的溝通橋樑,同時在每天活動結束後可以從自身人類學、民族學的訓練,給予參與學員一些所謂「田野經驗」。

  作為一個都蘭部落青年,我們從開始進入年齡組織後就必須接受一連串養成培訓,雖然不及faki們(註1)每次酒酣耳熱之際侃侃而談的那些嚴格過去,但在步入中年且啤酒肚日益擴增的此時,年齡組織的訓練模式也早已習慣在身體及心靈的每一個角落。對於史前館的邀約,我思考許久……「究竟要以什麼樣的角色作為一位稱職的『田野導師』呢?」

  就在猴年即將由雞年取代的前幾天,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同仁特地來到我上班的國立臺東大學’avuwan灶咖計畫辦公室,針對此次營隊進行理念和活動形式的溝通。雖然大致上了解今年希望以迄今仍引發諸多爭議的「傳統領域」為導入,但最重要的仍然在於如何引導這批以高中生為主的學員,獲得一個「有效且正確」認識異文化的方式。

  然而,在還沒有完全設定好自己應該以何種角色為出發時,時序已來到過完農曆年的初春,我即以被戲稱「史前館外掛人員」的身分跟上了這次令人覺得既勞累又難忘的報導營行列當中。

眼見不一定為憑,那就用身體來幫助記憶吧


獵人帶著學員們到都蘭山山麓地帶的傳統領域,學習如何製作陷阱。獵人大哥說:「你要三天不洗澡,山豬才不會聞到你的味道‧‧‧‧‧‧」。

  在先行瀏覽過每位學員的簡歷後,對於被挑選到前往堆石地(註2)的成員背景有了基本認識。如同現今臺灣普羅大眾一樣,因教育、社會氛圍而使大家對於異文化的想像五花八門,各自有各自的見解與看法。

  但是「文化」並非用「看」的就會有想法,雖然視覺能夠促使我們對於某些事物的第一印象,但若能依循身體勞動而牽引感官影響記憶,那麼文化的學習就不只是「看」,而是「做」的方法。在得知堆石地的接待單位以及行程規劃後,心中默默對於這群可愛學員們可能馬上面臨幻滅的遭遇,不禁竊笑了起來。這一次,我們就由「做」來取代「看」,用身體來幫助記憶。

  堆石地的接待單位是目前都蘭年齡組織中壯階層(matataparay/miinengay)的拉贛駿組,由於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及史前館有多次合作經驗,就營隊行程的規劃雙方已有默契,這也讓我在參與過程中漸漸梳理出田野導師的角色和功能。

  課程內容以「包山包海」為原則,為了要讓學員們有切實走踏於堆石地山海的經驗,我們的足跡踏在都蘭阿美人傳說登陸地卻屢遭財團覬覦開發的pacifaran(都蘭鼻)、陽光嬌羞不肯露臉卻意外呼吸到鮮美清晨空氣的五線山上、歡笑聲迴盪在mic’kiw(潮間帶採集)和騎馬打仗的cikayakay(註3)、驚嘆連連卻佈滿刺竹與泥濘的都蘭山麓、巧手變出魔術的手工藝毛線球等等。當然,還有最讓人氣喘連連、卻又不甘心要練到「至好方休」的傳統都蘭阿美族歌舞。

疲倦的身體、滿足的心靈


營隊在都蘭的最後一天,學員們依然努力學習著都蘭阿美族傳統歌舞。

許多人都唱到啞、跳到鐵腿了,但別忘記,努力撐過之後你會覺得再也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得倒你了。

  連日「包山包海」的走動,以及「至好方休」的身心靈磨練,眼睛所能接收的訊息早已超出負荷了。然而當大夥聚在一起圍繞著跳著、唱著時,身體會幫助心靈獲得一種相互扶持的滿足感,腦海裡雖然千頭萬緒,放棄和繼續撐下去的想法如同天使與魔鬼般拉扯的場景,在歌聲結束的那一刻讓意志力取得最後勝利。可是真正的挑戰還沒結束呢!!

  營隊最後一天成果發表,學員們帶著惺忪卻強作鎮定的雙眼來到史前館,在前一天如同主辦單位預測一樣,大夥挑燈夜戰將要播放的影片和營隊幾天來所學習到的累積,以歌舞作為展現。此時學員們因為被告知部落長輩不會前來參與成果發表會的情形下,夾雜著忐忑不安的情緒。有人開始擔心是否這幾天表現不好,有人懷疑是否自己努力不夠……

  但這一切就如同溫馨電影一般的橋段,堆石地長輩們在最後一刻悄悄抵達會場,協助學員換上代表堆石地的華麗服飾,山海相連堆疊而出的身體感,此刻充滿了活力和信心,並在歡聲雷動作為結尾的節奏下,逐一說出這幾天的感觸。有人激動落淚、有人一語道盡萬千情緒、有人驕傲得說出獲得的情感、有人早已盤算著下次前往的時間。幾天下來,疲倦的身體早已被歌聲、被肢體舞動給填滿,而心靈所獲得的滿足已與當初填寫個人簡歷時的無限發想,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反應。文化是要用身體、用心靈來體會和學習的。

堆石地上的博物館延伸


成果分享會的最後,大夥心中既鬆了一口氣卻又不捨即將到來的離別;然而這幾天的辛苦雖然不見得會成為每個人永恆的回憶,但若能在某一天突然想起那個曾在泥濘中拉你一把、在歌舞進行中相互扶持你的好夥伴,這一切就都值得了。

  若以傳統博物館的邏輯思考,策展人(curator)、導覽員、觀眾及物件形成博物館展示的四大要素,即便策展人針對物件的性質進行展示設計,導覽員依循策展規劃給予觀眾關於物件的資訊,但觀眾藉由自身的經驗來想像物件的意義,在詮釋物件的過程中,達成知識的理解與傳遞。然而法國學者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提出「沒有牆的博物館」(museum without walls)的見解,可作為此次報導營與博物館關係的對照。

  報導營的活動行程猶如置身於一座由山與海堆砌而成的堆石地博物館,堆石地成員作為展示的策展人,學員則是魚貫進入博物館的觀眾。雖然學員依據策展人的規劃逐一學習被視為物件的山海知識和歌舞技巧,但田野導師卻未針對每件事物給予單一或同質性的說明,改以引導學員試著將走踏過的區域和歌舞串連起來,逐一呼應這幾天烙印在心中最深刻的回憶。

  參觀之後,常駐於心靈的不一定是歌舞,而是那段難忘的記憶。也許未來不見得會記住那幾天去的地方叫什麼名字、學過的歌舞怎麼唱怎麼跳。雖然文化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但只要能在自己日後因疲累而想放棄的時候,想起在堆石地進行歌舞時牽起的雙手,那群永遠相互鼓勵、支持著自己的夥伴,哪怕此次僅有短暫的體驗,就已足矣。

註釋:
註1:faki,阿美語指叔叔伯伯輩父老們。

註2:都蘭部落的阿美族語為“’Atolan”,為「堆石頭的地方」,故全文以「堆石地」作為對都蘭部落的稱呼方式。

註3:Cikayakay為一位於都蘭部落北方的海域名稱,老人家說此處海底有三層平台,是以往勇士競技射魚的地方。

關於「2017冬季故事報導營:再見台東」

  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於2011年寒假首次主辦「故事報導營」,鼓勵青少年親身經驗他們從小到大可能從來不曾意識過的生活面貌。至今,活動數次於台東辦理,並由史前館協辦,與鄰近部落合作,帶領青少年進行體驗學習。此次合作部落為魯凱族達魯瑪克(Taromak)部落、阿美族都蘭部落(’Atolan)、排灣族卡拉魯然部落(Kadradruljan)、卑南族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擔任2017年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合辦「故事報導營」田野導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