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澎湖原人」的遐想

南島文化專欄

  記2013年「長角苗」服飾及背兒帶文化考察

話題‧話語

  守護臺東美好家鄉:懷念我所認識的曾前副館長聖元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92期 2015.2.1

記2013年「長角苗」服飾及背兒帶文化考察

文‧圖/方鈞瑋

  為收集本館2014年「繁衍、祈福與保護:亞洲背兒帶特展」的展示內容與影像資料,我們一行人於2013年的7月來到貴州黔西數個苗族村落進行短暫的田野考察。7月7日上午從貴州省六枝縣城出發,途經岩腳鎮,到達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的街上。從這裡有一條岔路往東北方行駛,車行越來越高,直到群山的最高點-隴戛。在行政區劃上,隴戛村屬於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這個支系的苗族長久以來被稱為「長角苗」、或「角角苗」,以其頭上一個宛如牛角的巨大頭飾聞名。

  一進入寨口,這裡聳立著一個大型木製牌樓,上面寫著「中國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牌樓旁有一廣場,比鄰廣場的是一棟木構茅草屋頂建築,在大門兩側掛著兩個招牌,一為「梭戛苗族服飾藝術傳習所」,另一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梭戛苗族服飾藝術家庭作坊」。導遊先生說,這個村子是外國遊客最常造訪之處,因應這樣的需求,政府在寨子入口興建這個建築,讓遊客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當地文化。此外,導遊先生提及,因為經常接待外國遊客之故,寨子內的苗族人很樂意為外國人穿戴盛裝服飾,尤其是戴起那極具視覺效果的大頭飾,以此賺取零星的「勞苦費」。對於我們的考察而言,雖然這種「發展」是當代無法避免的現象之一,我們還是希望能進到寨子內進行考察。

  隴戛村目前分成三個寨子,我們所到達的地方稱為「老寨」,大約有一百來戶,另外政府將部分原來居住在老寨的苗族人遷徙到下方兩個「新寨」,由政府興建兩層樓的磚瓦建築給他們居住,兩個新寨的戶數大約各為40多戶。近年來,中國大陸以國家的力量推動「新農村」政策,由政府提供每戶六千元人民幣,將原有屋頂改成灰色磚瓦,在少數民族的地區,並規定將牆壁漆成土黃色,以模擬傳統木結構的建築顏色。我們現在於寨子內所看到的木結構的家屋,其實是大約距今20多年前,政府推動現代化生活改造所建造的。導遊先生說,過去梭戛苗族的家屋原屬於土牆結構。因中國大陸政府認為各地苗族的家屋都應該是木結構建築,所以才將本地家屋改造成這樣的風貌,這絕對不是「傳統的」樣式。

  經由導遊先生的聯繫,一位年輕媽媽同意示範傳統服飾的穿戴。這個地區的苗族,女子穿著盛裝時,必須以一個半月形的木梳纏繞一個特殊的髮飾。首先,女子先將自己的頭髮集中,挽成一個髻,再將以黑色毛線製成的假髮,掛高梳理(圖1)。接下來,在頭後繫綁一個半月形木梳,將黑色毛線假髮以八字方式纏繞在木梳上(圖2)。然後以白色布條將假髮與木梳進行纏繞,將二者緊緊的固定,於是完成(圖3與4)。

圖1 圖2
圖3 圖4

  這個支系的女子盛裝包括長袖長衣與褶裙。長衣前襬短至腰間,後襬長至裙襬,女子褶裙的中段為蠟染。他們擅長以細點和曲線組合圖樣,衣背與袖上的刺繡圖樣,細碎斑駁,遠看好像一片拼花地磚,整體構圖相當特別(圖5與6)。穿著盛裝時,他們也會在胸前配戴一個黑色毛氈佩帶。村民說,以往並無配戴飾品,近年來因為經濟狀況改善,也開始配戴少許銀飾。

圖5 圖6


圖7

  服飾記錄完畢後,我們又請她示範背兒帶的使用方式。這個地區的背兒帶在型制上為方形,左右上角有一條相當長的綁帶做為繫綁之用。為了增加美觀,使用背兒帶時,會先在背兒帶外再加上一層裝飾用的刺繡布片,形成一種多層次的視覺美感(圖7)。這也與當地的價值觀有關,當地人認為以多為美、以多為貴。

  女子結婚懷孕後才開始自己以刺繡方式製作背兒帶,小孩出生後,滿月時,娘家的母親、舅母、姨母(亦即女方的母方親屬)也會送來背兒帶做為賀禮,女子母親所送的背兒帶以蠟染為主。小孩滿月後就可以開始用背兒帶背負,可以一直使用到小孩子會走路的時候。當地人強調,背兒帶舊了可以丟棄,但絕不能夠燒掉,他們相信這樣會讓小孩生病。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