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臺灣第一狗」勇奪公共藝術獎最高榮譽卓越獎

博物館頻道

  「趣‧逛:史前專『享』店──文創特展」動畫影片帶來趣味思考

回想‧迴響

  2014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遺址到博物館的實習旅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88期 2014.12.1

2014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遺址到博物館的實習旅程

文‧圖/何孟霖

前言

  2014年暑假,基於對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教育的興趣,選擇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實習,申請至卑南文化公園的遺址公園管理中心和本館展示教育組,各實習一個月,希望瞭解兩個不同場域的教育工作。

我在遺址上實習──卑南文化公園

卑南文化公園展示廳導覽。

  卑南文化公園現址是為保護卑南遺址而設立,為臺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擁有豐富的考古文化資產;而史前館的籌建,最初也是因為卑南遺址的發掘而來。卑南文化公園目前致力於卑南遺址的保存與教育推廣、環境教育與館校合作,並在公園內設置原住民族傳統建築與民族植物的展示,擁有豐富的文化與生態資源,是推動遺產教育和環境教育的重要場域。

  7月,我在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展示廳,主要實習觀眾服務、展場維護和教育活動協助。實習前期,除了服務台和展場工作,也開始閱讀解說資料,並在導覽活動時跟著解說員學習。終於在下半月有機會正式上場,接一些小團的臨時導覽,以小型親子團體為主,累積寶貴的導覽實務經驗。

  由於親子團體不同於純粹成人或兒童的團體,性質不同、導覽方式也應有所不同,這讓我思考要如何導覽,才能讓觀眾最有收穫。所以,我開始嘗試把視覺思考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y, VTS)應用在導覽上,我會問觀眾:「你發現了什麼?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你還能發現什麼?」

  藉由這樣的互動策略,引發觀眾去觀察、思考和討論,也藉由觀眾的反應,瞭解他們有興趣的部分,再調整導覽動線和內容,也盡量以生活經驗和導覽做連結,幫助觀眾理解。雖然VTS策略主要是應用在藝術教育上,但我覺得在考古現象和文物觀察上,也可以運用。

  Freeman Tilden在1957年出版《詮釋我們的遺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書提出詮釋的六大原則,其中一項提醒我們,針對12歲以下兒童的詮釋,不應是稀釋對成人的解說(Tilden, 1957)。我在介紹打製石器的過程時,一直嘗試用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去介紹,但還是不容易讓兒童理解,還好有家長幫忙解釋,互動討論過程也有助於觀眾思考。

博物館的可能性──「百合花記」的動人故事


「百合花記」特展。

百合花婚禮──用歌舞祝福新人。

  8月,我來到展示教育組,加入「百合花記」策展演團隊。「百合花記」是2014年臺灣原住民樂舞傳承計畫的成果展現,分為「展」和「演」兩部分。

  「展」是「百合花記」特展,以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新富部落魯凱族的百合花傳統儀禮、百合花藝術展演、實踐百合屋夢想的動人故事為展覽主軸,傳達魯凱族維繫傳統百合花文化內涵的努力過程。這個展覽的促成,除了館員和實習生的策劃與執行,最重要的是部落的參與。特別是在田野調查和展品借用的協助,才能增加這個展覽的可看性,也因為是博物館與部落合作策展,更顯得可貴。我也非常認同策展人的理念,一個展覽是集眾人之力完成的「集體創作」,而因為人的參與而有「溫度」,這樣的展覽才能感動人。

  雖然我是8月才中途加入策展演團隊,也有幸參與到一次部落田野調查,透過耆老訪談,確認百合花的佩戴儀式,希望以正確性和在地觀點來呈現展示內容,充分感受到策展人的用心。而博物館與部落合作策展,也促使部落更加思考和認識自己的文化,也藉由展示讓更多人認識魯凱族的傳統百合花文化。

  「演」是特展開幕活動「百合劇場」,以一場魯凱族傳統「百合花婚禮」揭開序幕,新郎是排灣族人,新娘是魯凱族人,皆來自臺東金峰鄉嘉蘭村,在族人和民眾的祝福下,完成了終身大事。緊接著東、西部魯凱族匯演,來自金峰鄉嘉蘭村和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的族人們,展現了兩者不同勇士舞和百合花舞風格,令現場觀眾驚嘆不已,博物館提供了「舞臺」,讓兩個部落能有這場精彩的樂舞交流。

  跟著策展演團隊一起打拼,讓我相信博物館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一個小型展演也能夠發揮其社會影響力。博物館因人而存在,有無限的可能性,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平臺,可以讓社會所使用。史前館充分做到部落間的密切互動,發揮史前館的建館使命和地理優勢,創造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博物館教育的基地──教育資源中心


聽愛的故事玩戳戳樂──繪本導讀。

  在展示教育組的上半個月,主要負責「百合花記」的展演活動,是屬於展示的業務,下半個月就以教育活動支援為主,週日還會到「教育資源中心」執勤,希望能多方面參與和瞭解展示教育組的業務。

  教育資源中心是史前館辦理教育活動的重要場域,也提供豐富的圖書、影片和電腦等教育資源,供大眾使用。我協助「聽愛的故事玩戳戳樂」和「蒙藏服飾特展體驗活動」教育活動,兩者分別是「繁衍、祈福與保護──背兒帶文化」和「蒙藏服飾」兩個特展的教育活動。

博物館驚魂夜──夜宿史前館


「夜宿史前館」活動──展廳迷宮尋寶。

  史前館和救國團合辦「夜宿史前館」活動,包含卑南文化公園定向運動、展廳迷宮尋寶、夜間水舞表演、夜宿玻璃屋和DIY活動等。我有幸參與其中一個梯次,主要為支援史前館夜間活動。史前史展廳「迷宮尋寶」活動採學員分組,拿著手電筒,在漆黑的展廳裡闖關探險,尋找任務卡上的文物,而我扮演在展廳遊走的史前人,學員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找到我。展廳夜間尋寶的活動,除了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也讓參與者看見史前館夜間不一樣的面貌。

說故事達人──在地小小解說員


小小解說員導覽實作──卑南族花環介紹。

  接近實習的尾聲,很高興能夠參與「聽‧說‧我們的故事──在地小小解說員培訓活動」,由南王國小承辦,史前館、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及大巴六九部落故事屋協辦,辦理兩天一夜的小小解說員培訓,學習場域含括博物館、部落和部落學校。學校、博物館和部落三方合作舉辦教育活動,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有助於臺東地區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在地文化教育的紮根。

  在活動中,我擔任教育評量觀察員,以兩天的觀察記錄轉寫成觀察評量,作為下次活動辦理的參考。這兩天的活動,經過部落和博物館的導覽解說及田野調查訪談、撰寫解說稿等課程,再到最後的解說實作,看到每位學員都能上場自己解說,讓我覺得他們真的很棒,希望他們未來都能運用所學,介紹自己的家鄉。

結語

  在臺東兩個月的實習,轉眼就過去了,跟著實習夥伴經歷許多精彩的過程,感謝大哥大姊們的細心指導,讓我這趟實習滿載而歸,我會懷念臺東的一切,希望再次相遇的機會很快就來臨!

參考資料

Tilden, F. (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研究生,2014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