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臺灣第一狗」勇奪公共藝術獎最高榮譽卓越獎

博物館頻道

  「趣‧逛:史前專『享』店──文創特展」動畫影片帶來趣味思考

回想‧迴響

  2014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遺址到博物館的實習旅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88期 2014.12.1

「臺灣第一狗」勇奪公共藝術獎最高榮譽卓越獎

文‧圖/傅鳳琴

  「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年度最高榮譽「卓越獎」,由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傾聽草原的聲音」、「巨人」、「小黑」等21件公共藝術,從130個參賽案中脫穎而出,勇奪大獎。其中「小黑」是藝術家劉育明、郭瑞祥以園區內南關里遺址出土,距今4800年前犬類骨骸,有「臺灣第一狗」之稱號,將其形塑為一隻由4800年前穿越時空而來的狗,悄悄地融入南科園區廣場。擬人化的「小黑」,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出現,不經意地能與牠在南科區內巧遇,「小黑」的身影也正和籌建的南科館緊緊相鄰。



南關里遺址出土之「狗墓葬」,因骨頭保存完整,呈睡姿狀態,經過多年調查,考古學者驚艷將牠封稱為「臺灣第一狗」。

「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小黑」,是藝術家劉育明、郭瑞祥所創作,擬人化的「小黑」的身影正和籌建的南科館緊緊相鄰。

  南部科學園區由於地屬嘉南平原南側、曾文溪及鹽水溪兩溪流間,受河流洪泛影響,堆積迅速,以致遺址深埋地下,不易發現。民國84年開始,因調查、或因工程監測、或因主動鑽探,考古遺址不斷被發現。至今園區內共發現有58處考古遺址,配合開發而進行發掘的地點共有33處之多。依據定年資料,南科及其鄰近考古遺址所涵蓋的年代,最早可上溯至距今約4800年左右,至晚則可到距今約200年左右;在這長達近5000年的時間範疇中,不同時期考古遺址顯現出來的文化內涵遺留,都各具其時代特色,大致可概分為6期考古文化,其中最早為距今約5000年的大坌坑文化。

  南關里遺址屬大坌坑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從出土遺物研究發現,當時已有農業栽培稻米、小米等穀物,也開始養狗、養豬。生活上廣泛利用海洋資源,大量使用產於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製作石器,顯示當時優異的海洋技術。民國89年南關里遺址出土之「狗墓葬」,因骨頭保存完整,呈睡姿狀態,推斷狗在死亡後被完整埋葬,顯見人和狗的深厚情誼,令考古學者驚艷。經過多年調查,這具骨骸應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家養犬,將牠封稱為「臺灣第一狗」。

  以「臺灣第一狗」發想的公共藝術系列的作品共有10件,有「小黑練舉重」、「撐洋傘的小黑」、「正在做日光浴的小黑」、「陪我看電視的小黑」、「愛睏的小黑」等。主題皆不相同,但都叫「小黑」,作品細膩,呈現狗狗調皮而又令人莞爾之型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皆有不同的感覺;其中作品「蹓我‧蹓你」更以互動與逗趣的設計,「小黑」身體的項圈繩索,讓遊客可以有牽著4800年狗狗散步的互動體驗。


以「臺灣第一狗」發想的公共藝術系列的作品共有10件,有「小黑練舉重」、「撐洋傘的小黑」、「正在做日光浴的小黑」、「陪我看電視的小黑」、「愛睏的小黑」……等等主題皆不相同,但都叫「小黑」。


大坌坑文化層出土的「臺灣第一狗」,也給了顏志豪靈感創作《少年加弄與狗》繪本封面。

  大坌坑文化層出土的「臺灣第一狗」,同樣也給了《少年加弄與狗》作者顏志豪靈感。故事描寫大約距今4500年前,在南科有一些聚落居民,他們擅於海上捕魚,也懂得種稻米和小米,是大坌坑文化的一群。聚落裡有位少年名叫加弄,家裡養了一隻獵犬汪汪,和加弄感情特別好。只是每次加弄和爸爸還有族人一起去狩獵時,生性膽小的汪汪,總被排斥在外,沒有辦法和大家一起活動。汪汪很希望有一天,能夠和大家一起上山打獵。然而生性膽小的汪汪,卻為了護衛主人,對抗毒蛇卻因此喪命。

  南科遺址不僅是臺灣的瑰寶,更展現出臺灣先民生活的智慧。相信未來南科館將成為展現臺灣史前文化之重要博物館,更可以提供人們做為時空轉換、跨越、想像、休憩的空間。

參考資料
南科藝術網南科公共藝術,搜尋日期103年11月18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新聞網,搜尋日期103年11月18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