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短評臺灣資本主義發展與原住民社會反體制運動

博物館頻道

  延續「蒼穹為幕」概念的遺址博物館:卑南二期計畫的工程建設(上)

回想‧迴響

  2014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驗、見識博物館人的辛苦與偉大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84期 2014.10.1

延續「蒼穹為幕」概念的遺址博物館:卑南二期計畫的工程建設(上)

文‧圖/游清志

  2013年本館電子報264期文章〈卑南遺址精華區的保存與開展:卑南二期計畫簡介〉,提到卑南二期計畫的主要目標,是以土地徵收、撥用方式取得國定卑南遺址土地,達成遺址保存之目標。本文擬接著介紹卑南二期計畫內工程建設的部分,以工程建設來提高服務機能,這也是卑南二期計畫的目標之一。


分區計畫圖(中冶環境造形有限公司製作)。

  關於卑南二期計畫的工程建設,最初構想只是單純以本計畫所取得卑南遺址土地〈也稱為「二期土地」〉為範圍,在本館2006年提報經行政院核定的「卑南文化公園整體計畫〈第二期〉」中,提到的工程建設為「現地保存展示室」、「一般景觀工程」、「公共設施工程」等,合計經費1億7,300萬元(註1)。

  以經費分配比重來看,「現地保存展示室」為主要建設重點,故整體計畫內對其功能需求也有較詳細之描述,包含其建築外觀型式、恆溫恆濕、防水隔熱、防塵防蟲防光害等。而內部展示部分,則針對卑南遺址聚落與墓葬遺跡上下交疊之特殊現象,採立體多層的觀覽廊道來展示其垂直剖面。

  然而,上述整體計畫仍只是一個初步的概念構想,直到2008年本館委託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進行規劃作業,經過相當的評估討論,工程建設內容才略具雛型。那時,對於卑南二期計畫工程建設的想法也有所轉變,不再僅侷限於二期土地範圍,而是以一期、二期整併後的卑南文化公園來作全盤思考。故除了原整體計畫內二期土地基礎建設及現地保存展示室外,對於一期計畫營運至今所欠缺的設施以及既有設施的改善,也都涵蓋在工程建設範圍內。

  在中冶公司的規劃報告中,延續了第一期計畫「蒼穹博物館」的概念,以「蒼穹為幕」之想法,視整個公園為一遺址博物館,野地即是展示場,以遺址保存為主體,包含區域範圍內各種文化與自然環境構成的有機體,提供遊客體驗、教育、娛樂遊憩的機會。

  另外,規劃報告中也點出了一些當前課題及現況問題,諸如:現地展示館(即「現地保存展示室」)選址問題、考古資料不足限制現地展示內容、文物標本整理存放空間不足、出土現象與地下遺址之保存與維護、文化公園與史前博物館間定位、全區綠覆豐富造成視覺穿透性不佳、二期基地內雜草叢生影響遊客視覺品質、推廣教育空間不足限制體驗內容、園區動線問題、營運人力不足等。

  以上這些理念、課題、問題成為卑南二期計畫工程建設規劃的主軸,簡要分述如下:

月形石柱區(東側入口)

  因應公園幅員擴大,東面直接比鄰臺東火車站,故規劃以東側月型石柱區作為東入口區起點。因月形石柱區與卑南文化公園間橫隔著一條下挖6~7公尺的馬路,需架設人行天橋串連(註2)。本區設施包括覆屋建築、遺構復原展示、文化層剝面(道路駁坎後側)、天橋、解說步道等。

考古現場發掘區

  位於二期基地南側,規劃為考古現場發掘中展示。歷次發掘所得之遺構紋理,判斷從考古現場向東北方向延伸之區域仍有遺址現象分佈,故將現有考古現場之東北側地區規劃為下階段考古挖掘區。本區設施包括:東側入口售票服務站、考古棚架、現地發掘展示、解說牌、考古工作站(研究人員辦公室、標本存放場、清洗標本空間)等。

檳榔林景觀眺望區

  位於二期基地東側,規劃保留檳榔林現況之景觀,並設置木棧平台、眺望台等簡易設施,提供一般休憩、賞景,並配合園區教育推廣活動使用。本區設施包括檳榔林木棧道、解說牌、眺望台(利用既有蓄水塔為基礎)、原生地層等。

(註1):後來2008年土地徵收完成,節餘3千餘萬元流用至工程費,故總數增加為2億790萬元。

(註2):後來臺東火車站規劃設置後站地下道,出口處距離月形石柱區約100公尺。未來開通後,搭火車來的遊客可直接步行至東入口進入卑南文化公園。

參考文獻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6。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整體計畫。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2008。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綜合規劃整體綜合報告書。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工務機電組研究助理,卑南二期計畫工程建設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