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對話的維度──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Maljeveq研討會側記

南島文化專欄

  《Maljeveq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紀念土坂村具有歷史意義的1968年五年祭及那時的村民》相片集幕後花絮旁觀隨記

博物館頻道

  卑南遺址精華區的保存與開展:卑南二期計畫簡介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64期 2013.12.1

卑南遺址精華區的保存與開展:卑南二期計畫簡介

文‧圖/游清志

  民國69年7月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揭開地表下沉睡數千年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地下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各方及輿論高度關切。

  臺東縣政府爰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考古搶救,自民國69年9月至77年12月止,前後進行13次發掘工作,發掘面積廣達1萬平方公尺,出土石板棺近1,600具,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此三者皆為臺灣考古史上之空前紀錄,確立卑南遺址是臺灣甚至東南亞暨太平洋地區極為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

  當年考古搶救區位於今日臺東火車站區,但整個卑南遺址範圍卻不僅止於考古搶救區。在今日臺東火車站與卑南文化公園之間,尚存在一處未被破壞的區域,同屬卑南遺址範圍,考古學界稱之為「卑南遺址精華區」。民國95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指定該區為國定遺址,面積共11.93公頃。

  國定卑南文化遺址大多為私人土地,但由於遺址保護的法令禁止地主不能任意挖掘,於是土地利用遭到限縮,多年來陸續發生民眾前往遺址盜挖等局部破壞遺址之情事。為防止遺址遭到破壞,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將這些土地收歸國有,並納入良好的管理保全機制,才能有效遏阻破壞。

  基於遺址保存之使命,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遂於民國95年7月提出「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計畫」,並於民國95年10月26日奉行政院院臺教字第0950049271號函核定辦理。

  第一期土地為原有範圍,面積約18公頃;第二期土地為國定卑南遺址範圍,其中月型石柱區亦包含在內,面積約12公頃,97年已完成徵收,現已納入卑南文化公園版圖。臨近第二期土地之臺東火車站,為當年考古搶救區。而第二期土地下方於早先發現的遺址已闢建成「考古現場」(圖片白色屋頂處),但此地並不屬於國定遺址範圍,目前仍屬臺東市計畫道路用地。

卑南文化公園空照圖。

  本計畫最主要目標與初衷在於達成卑南文化遺址的保存,但就文化的宣揚而言,遺址保存只是第一步。取得土地後,須立即展開考古發掘研究,隨後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展示上,才能達到教育推廣的目的,這是計畫所期待能夠完成的第二個目標。第三個目標則是在服務機能的提升,這部分屬於工程建設的範疇,包括第二期土地範圍以內的基礎建設及第一期計畫既有老舊設施的改善。

  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計畫總經費新臺幣7億1,110萬5,000元整,其中土地徵收費用約4億7,747萬元、考古發掘研究費2,574萬元、工程建設(含展示)費用約2億790萬元。工程建設大致包括現地考古展示館、入口服務中心、展示工程、既有設施改善工程及第二期園區步道等。

  因為部分工程建設位於國定遺址範圍內,且基地面積超過10公頃,依法必須通過文化資產之遺址審議及環境影響評估審議。再加上卑南文化公園位於臺東市都市計畫區內,且基地內涵蓋山坡地,又須經都市設計及山坡地水土保持等審議審查程序,因重重審議之故,原訂計畫期程自民國97年起迄101年止,現已展延至103年。

  相較於一般工程案,本計畫工程建設所須通過之相關審議遠為繁複,恐無其他工程案件能出其右。有關卑南二期工程建設內容、執行狀況與歷程,亦將陸續整理並向大家報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工務機電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