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百合花記」──寫下魯凱族人對花的愛戀

回想‧迴響

  熱情×堅持×夢想──2014年地方文化館研習心得

回想‧迴響

  尋找一條回家的路──2014年地方文化館研習心得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82期 2014.9.1

尋找一條回家的路──2014年地方文化館研習心得

文/顏瑞瑤‧圖/史前館提供(希望猴子工作室攝影)

  一來到臺東鹿野,大家所想到的是什麼呢?是遍地的梅花鹿?還是翱翔天際的熱氣球?臺東縣鹿野鄉的地名由來,有一說是昔日為荒野之地,有鹿群棲息於此,所以稱為「鹿野」。「所以很多人來我們社區,都在問:『鹿在哪裡?』」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的廖中勳總幹事笑著說:「一開始這真的是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鹿野與花東很多的鄉鎮一樣,也面臨人口老化,以及產業結構衰退的危機。為了讓鹿野的年輕人可以有回家的路,在地居民透過社區整體營造的工作推動,不但復興在地的產業,也開創了鹿野新的發展方向,讓鹿野成為臺東觀光的黑馬,是觀光遊客數量最高的城鎮。鹿野文化生活圈就在永安社區的居民以及仙人掌鄉土工作室的推動下,逐一繪出「路」的輪廓。


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展示一隅。

廖中勳總幹事與在地團隊為社區奮鬥的故事帶給大家許多感動。

茶再怎樣有特色,最重要的還是要用熱水泡出來品味,做地方館的工作也是一樣要付出才能感受香醇。

來到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最開心的當然是跟老闆一家人泡茶,感受與在地人聊天談社區事的樂趣。

一起在令人感動的社區留下紀念合影,希望這能成為我們為自己館舍奮鬥的力量。

  這次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理的地方文化館人才專業培訓課程臺東場「永續經營:自己的館自己救」,其中一處參訪,就是安排來到了臺東鹿野。一到鹿野,除了熱氣球看板高高掛著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紅烏龍」的招牌也滿滿皆是。而我們來訪的第一站,便來到鹿野的「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

  廖中勳總幹事說:「鹿野在日本時代即是栽種紅茶的產地,新元昌是臺東第一間茶工廠,也是因為這間茶工廠的設置,把種茶與製茶的技術帶入鹿野,讓40年後鹿野成為花東的最大茶鄉。」現在這間新元昌茶工廠在永安社區與仙人掌鄉土工作室的輔導下,成為遊客認識鹿野茶鄉的最佳入口。

  一進到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滿滿的茶香就撲鼻而來,文化館有部分是製茶工廠,目前仍舊有部分機具在運作,所以訪客還可以一窺製茶的過程!即使在我們拜訪的當下沒有在製茶,但茶香早已深固在館舍每一個角落,成為當地生活的特有氣味。

  文化館中展示了許多製茶產業所留下來的老文物,除了搭配解說員來說明文物故事以外,還設計了互動式的展示板,讓遊客可以自導式遊覽。為我們導覽解說的是茶行小老闆,目前正在學習接手家族的產業。才剛當完兵的小老闆,解說內容雖然生澀,但是專業度仍是百分百!

  認識了製茶的過程,以為馬上要離開到下一站,沒想到新元昌茶坊的老闆娘留我們下來喝茶,十分大方地泡了在地最好的紅烏龍茶讓我們品嘗,一邊介紹如何分辨好茶,以及家族創業的歷史故事。看著鹿野悠閒的鄉鎮風貌、伴著微風徐徐所傳來的茶香、喝著溫暖人心的紅烏龍、聆聽新元昌茶坊的老故事……這就是所謂的「五感體驗」啊!

  除了新元昌茶坊之外,仙人掌鄉土工作室也陸陸續續輔導其他茶行,加入以茶為主的地方文化館舍,除了讓不同特色的茶坊來增加多元性外,也讓茶成為社區的主體意象之一,重拾鹿野茶香的興盛風貌!有研習學員在座談會時,問了廖中勳總幹事:「這些計畫都是公部門的錢,拿來做私人的產業,這樣會不會有所謂的圖利問題呢?」

  「我們就是要圖利社區的人啊!圖利越多越好!」廖中勳總幹事笑著說。「不要怕被冠上圖利,社區營造本來就是要造福在地,來創造在地產業,不然到底要營造什麼?我們所有『被圖利』的對象,他們的空間都要成為社區的『公共財』,透過簽訂合作備忘錄,讓這些營造的空間開放給其他團體來使用,成為社區活動空間、也變成景點之一,那就不會是蚊子館了。這樣的圖利,不好嗎?」

  而就是這樣開放的心態,在眾人的集思廣益之下,未來鹿野還要將茶產業的效益擴大,結合在地的農特產鳳梨,推出「鳳茶」體驗,在巧思之下,也帶出奉茶待客的含意,這些都是將所謂的公共利益極大化的成果!

  研習課程之餘,和花蓮社區營造的夥伴一同討論,發現其實館舍經營與社區營造真的是相當密切,而且都需要一條長遠規劃的路。很多館舍也面臨人力老化或不足的問題,但只著眼在館舍內部組織,卻忽略了整個地區與環境的營造,是否可以讓年輕人回來生活。臺東鹿野在把路找回來的過程,已歷經了十年之久,並且依舊持續著這一股熱情。期許經營地方文化館舍的夥伴,都要立足現在,一起思考十年之後的館舍、社區,以及家鄉風貌,會是什麼樣的輪廓。

  自己的館舍,自己救!一起把路,找回來!

(本文作者為花蓮地方文化館輔導團隊「就是你的有限公司」執行長,2014年地方文化館人才專業培訓課程臺東場「永續經營:自己的館自己救」參與學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