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南臺灣首座考古館動土平安大吉,「5000年前第一酷哥」亮相

博物館頻道

  卑南遺址暨普悠瑪部落微旅行

博物館頻道

  為推廣世界少數民族文化的「蒙藏服飾特展」展覽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81期 2014.8.15

為推廣世界少數民族文化的「蒙藏服飾特展」展覽

文/Kuli.Kilang‧圖/黃世容、吳祖如

緣起

與會貴賓開幕合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一直以來就是希望藉由展覽空間,以推廣世界少數民族文化。史前館於民國九十三年取得教育部服務升級計畫經費,獲得了一個增加典藏品的難得機會;首批增加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標本的機會,這批標本主要包括貴州、雲南、廣西、四川、湖南以及海南島等地區的傳統服飾。它們的珍貴,除了在於其色澤圖案的美麗繽紛、令人驚豔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件標本都有清楚的照片紀錄和脈絡資料;之後積極投入服飾織品的研究。此次史前館與蒙藏委員會合作,展出西南少數民族服飾,以擴及欣賞藏彝走廊民族服飾風貌。

  蒙藏委員會為傳揚蒙藏文化,加強蒙藏文化與臺灣民眾的對話與交流,蒙藏委員會自1961年起開始蒙藏文物展覽的巡迴推廣,曾赴全國各博物館、各級學校、社教館及文化中心,並應邀到各機關、藝術中心與民間單位展覽。

  蒙藏委員會此次舉辦「蒙藏服飾特展」相關主題的展覽活動,其展示主題符合史前館增進觀眾了解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之精神,特別巡迴至史前館展出,本館也特別為了特展增加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服飾聯合展出。展覽中除了可以欣賞蒙藏族相關的生活文物、服飾外,亦可同時瀏覽中國大陸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風貌。希望提供臺灣民眾欣賞蒙藏民俗風情,藉由不同內容展示與敘事方式呈現展覽之多元樣貌,期以生活器物展現、美勞實作、飲食體驗為民眾介紹高原與草原的多元族群文化認識及欣賞。

蒙藏服飾文化


展場充份展現蒙藏文化氛圍。

  蒙古族與藏族生活於草原、高原之上,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論在經濟生產、日常勞動、節日習俗或娛樂活動,配合變化多端的氣候與生活需要,豔麗繽紛的服飾,代表游牧民族在生存之外,表現自我,並與大地融合的生活哲學。服飾除了穿著基本功能外,也是我群與他群的區別之一。因應游牧的生存需要,讓草原民族發展、衍生出可符合乾燥、風沙、酷暑、嚴寒、冰雪等適應各類天氣需要的服飾型態。其取材於自然之藍、白、綠、紅、黃等鮮明色彩運用,亦顯示順應、融入及在其中不失自我的表現;尤其自帽子材料及裝飾、袍子開襟處或衣袖設計,甚至腳下足靴均具有因應日常生活保暖、穿戴、美觀等實用價值。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北方的草原都有蒙古族牧民的足跡。每年七、八月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包括爭強鬥勝的賽馬、摔跤,以及令人讚賞的射箭與棋藝,還有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的歌舞表演。

  蒙古族服飾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女子,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女子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裡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

  藏族生活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與男裝大致相同,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

藏彝走廊上的民族服飾文化


史前館配合展出藏彝走廊上的民族服飾。

  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民族間有著密切親緣關係;現代藏緬各族同出一源,先後在極其復雜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皆從古代氏羌人中分化而出。其中藏語支與彝語支文化相接近,彝語支逐漸分化出今天的彝、哈尼、納西、拉祜、傈僳、基諾等族。藏彝走廊地區(指川、滇西部及藏東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構成的高山峽谷區域。)不僅是藏緬語族分佈的中心區域和主要活動舞臺,同時也是藏緬語族起源、發展、融合、分化及其遷徙流動的重要歷史區域。

  此次藉著「蒙藏服飾特展」展出的藏彝走廊地區的民族服飾有四套,包括哈尼族、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等。

  哈尼族善於用藍靛染衣服,各家房前屋後種有一種植物稱藍靛,取其葉放入染缸內與布料一起浸泡一段時間,即成藍色,若衣服穿久後,再放入染缸裡泡洗,又成為新衣,常洗常新,直至穿破。婦女服飾因地而異,式樣較多。紅河等地區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衣服上繡有彩色花邊。西雙版納一帶,穿及膝的摺疊短裙。

  傈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白傈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傈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

  彝族巍山式服飾主要流行於巍山、彌渡、南澗等以及大理市的部分地區。婦女多著前短後長的圓領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系圍腰。巍山與彌渡間的山區,婦女佩戴綉花裡褙,盛裝色彩較艷。

  納西族「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結語

  「蒙藏服飾特展」在8月1日舉行開幕活動,當天除了獻上藏傳佛教的哈達福之後,由楊嘉銘博士進行展廳的導覽解說,活動中還規劃服飾體驗、藏式奶茶及捏糌粑飲食體驗、蒙古包及藏式帳篷紙雕美勞等活動。充份地讓民眾就近欣賞與體驗蒙藏文化,對蒙藏相關文化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以達推動蒙藏文化社教功能,豐富臺灣對多元文化的認知。來不及到館體驗展的朋友們,不用緊張,展覽將展至11月2日。展覽期間還會舉辦六場蒙藏文化推廣教育活動,分別在8/10、8/31、9/20、9/27、10/5、10/19的下午3點到4點鐘;歡迎呼朋引伴前來史前館一起體驗蒙藏以及藏彝走廊地區的多元文化。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