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延續土地的記憶與故事

國際頻道

  從鳥居龍藏手稿看日治初期原住民生活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深入認識、放下疑惑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6期 2023.8.1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深入認識、放下疑惑

文‧圖/郭肇鈞

對博物館的想像

  博物館對我來說是一處陌生且較無樂趣的休閒場所,好像一般人對它的印象就是冷氣房及參觀建築物的外觀,對我而言也不是家人出遊會選擇的場域。受到這幾年疫情影響,暑假能到訪及遊玩的場所大幅地受到政策限制,去哪裏都需要戴口罩,到哪裏都不能群聚。先前我的大阿姨希望我住在外婆家一個月,在符合防疫規範下盡可能到處走走,所以當時我們參訪了許多博物館,儘管每一組遊客的人數及時間都有嚴格規定,參觀前也需要事先預約,但還是在短短一星期內,參訪了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及位於嘉義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此刻我看到了更多博物館不同的面貌,以及不同主題及展示空間帶給觀眾的視覺衝擊,確實閱讀牆上的歷史敘述及文字介紹,對我來說吃力且無法消化,可能是我無法找到自己與其中的連結,亦或是展示空間呈現的內容過於艱深冗長。

  我反過來思考,我不是相關科系及職場的工作者,有資格且輕易地說博物館是個無聊的場所嗎?自身知識含量及對歷史文物的敏感度,甚至是求知慾都不及背後辛苦的研究人員。於是我換個方式讓自己去認識且沉澱這份疑惑,我選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做為我的暑期實習場域,因為本身在臺東就讀的緣故,也因為地緣關係有機會能到國家級博物館實習,臺東雖然地處偏遠且交通不發達,但考古及人文的研究能量超乎我的想像,沒想到臺東擁有這麼龐大的考古現場,至今仍無法挖掘完畢,所以我認為到史前館實習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超乎我的想像

  在實習前,我從未走進史前館參觀,也沒想過7月4日的實習生報到是我第一次走進史前館。這也是第一次有機會能參與博物館內部工作,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開始。建築內部的氛圍及裝潢風格對我來說真的有種進入電影情節的錯覺,深不見底的長廊、及建築內部統一的裝潢色調,我第一個想法是工作環境真的很舒適,原來在博物館內部工作是這種感覺。

  第一天認識了我的督導廖碧蘭小碧姊及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也由研究人員林芳誠老師、姚書宇老師向我們介紹民族學及考古學的文物典藏庫,這確實讓我有股難以言喻的興奮。設想一下除了展廳的展示品以外,我居然能走到內部看到更多一般人一生都無法進去的地方。我想難道這就是賺到的感覺嗎,國家級的典藏室存放物件、櫃位遠比我想像的更加專業,不論是移動軌道形式的櫃位、旋轉式把手及開啟櫃位時的警報聲,都讓我感受到文物的珍貴及保存的重要性。

  之後有幸參與年度文物盤點,對我來說也是新鮮且難得的工作體驗。不僅盤典數量眾多且櫃位複雜,內部也像迷宮一樣,到處都有門通往不同典藏室。盤點前也要確認及記錄空調狀況,濕度50正負2度C、溫度20正負2度C就像背課文一樣熟悉。另外小碧姊安排了許多館內外實習活動也豐富了我對博物館的認知,與原住民合作出版的書籍「回家吧新書發表會」、跟著研究員到嘉蘭部落參訪,還有觀眾參與的活動「飛魚神解謎遊戲」等。

參與年度文物盤點工作
協助「《回家吧》新書發表會」攤位活動

  這時我清楚認知到原來這就是知識傳播的過程,如同我們從小到大必經的求學之路一樣。知識需要透過一個場所及媒介才能發揮他最大的功能,將資料濃縮且聚集在一個地方,就如同學校一般需要一個校區及師長去經營、傳播知識。博物館更是透過簡單、視覺化及豐富的展示空間,讓一般人也能體會其中的歷史背景及文化意涵,一般人不會閱讀這麼多文獻及研究許多脈絡。但一個展覽背後的研究能量、設計美學及討論方向,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傳遞的知識必須完全正確,展覽的空間必須舒適流暢,這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短短兩個月的暑期實習我過得很充實,且參與許多從未想過的事情。帶營隊、向觀眾進行解說及見識許多內部工作,我覺得很值得,而且我也放下了心中的疑惑,對博物館更抱持尊敬及佩服的想法,往後博物館也會成為我求職的一個選擇。

向民眾解說飛魚文化及永續議題
擔任營隊隊輔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22年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