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鳥居龍藏手稿看日治初期原住民生活
文‧圖提供/Mayaw Kilang馬耀基朗
緣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與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以下稱鳥居龍藏博物館)於2021年5月4日及2022年6月11日舉辦國際交流視訊座談會,初步擬定兩館未來結盟與交流方向。2022年9月13日史前館與日本鳥居龍藏博物館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台日研究合作與互惠。
為強化臺灣原住民研究與深化國際交流推廣,史前館業於2023年2月7日至2023年2月12日邀請日方來台訪問,2023年3月10日至2023年3月15日,則由日方邀請史前館研究人員至日本訪問。
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
史前館這次至日本主要為參觀鳥居龍藏博物館。進入博物館,其空間規劃以三大單元做為常設展廳,分別為「鳥居龍藏眼中的亞洲」、「鳥居龍藏的一生」、「向鳥居龍藏學習」。
|
鳥居龍藏博物館入口大門。 |
在「鳥居龍藏眼中的亞洲」展示著鳥居龍藏在東南亞及日本國內所收集到的文物與照片。鳥居龍藏研究的區域有臺灣、中國西南部、中國東北部內蒙古、朝鮮半島、千島群島、薩哈林島、西伯利亞及日本列島。有關臺灣文物的展示,以原住民族為主,還包含了地表採集的史前陶片與石器,惟部分標記的民族名稱似乎與執行團隊所瞭解的有些落差,或許後續可以和鳥居龍藏博物館再進行討論與確認。
|
博物館內展示鳥居龍藏使用的書桌。 |
鳥居龍藏紀錄的臺灣原住民
鳥居龍藏博物館針對史前館人員到訪,特別將鳥居龍藏調查繪圖語言紀錄的手稿,從庫房提借至閱覽室,供參訪團隊近距離翻閱。以往只能從網路公開的數位化圖檔,或是由鳥居龍藏博物館先前所提供之高清手稿圖檔所解讀的資料,在與原件手稿近距離的解讀下,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鳥居龍藏對臺灣原住民調查的資訊。
鳥居龍藏所記錄的資料,並非全部都已公開,除了筆記手稿與照片外,另外還有調查原住民的體質測量資料以及語言的紀錄(註)。從網路上公開之手稿資料,雖然有標註筆記本的大小,但到了現場,才知道手稿筆記本尺寸並非想像得大。
有關臺灣以及原住民紀錄的筆記本,最大者長165mm、寬100mm,而最小的則僅長105mm、寬69mm,這種尺寸翻開後相當於筆者的手掌大小。另外還有單張紙張所記錄的體質測量以及語言資料,這些均已歷經120年以上的歲月,可是絕大部分仍能清晰辨認其中的文字。想像在當時進入原住民地區,長途跋涉以及歷經這麼長的時間,卻仍能保持這麼良好,足見鳥居龍藏對這些紀錄的重視。
|
鳥居龍藏博物館手稿原件。 |
從手稿的內容來看,鳥居龍藏帶著人類學專業進入原住民部落進行記錄,因此可以看到精緻的圖像以及片假名或羅馬拼音的族語記音。例如鳥居龍藏1900年(明治33年)《高砂國之旅》(たかさごのたび)第一冊,當中有關中排灣族力里社的調查手稿內,發現到一張手紋圖像。這個圖像雖然沒說明是屬於頭目、貴族抑或祭司所有,但這樣的手紋卻可以累積排灣族人有關手紋的研究資料。
史前館團隊之前曾下載這張手紋圖像提供給力里部落了解,部落的族人告知該手紋的確與部落有關。只是手紋圖像上標明的族語拼音,史前館團隊原以為是圖紋的專門用詞,但族人聽拼音發音後,發現並不是記載手紋圖案的說明,反而是有關手的部位記音。
而在同一本手稿內,有族人射箭的姿勢,也有排灣族倉庫建築的圖像。建築圖像極為清晰,並輔以相關說明,可以同時接收到建築的樣貌、建築各部的族語發音等資訊。而排灣族的族語發音紀錄內容,對比現在排灣族的族語發音,可以了解到百年前與現今語言上是否有所變遷,若有變遷,其原因是否屬不同系統的人群加入造成的,抑或古老的詞彙並未傳承下來而斷裂。
除了網路已公開的手稿圖像外,單張紙張所記錄的體質測量以及語言資料,鳥居龍藏博物館正在進行整理。筆者最有興趣的是阿美語以及撒奇萊雅語的紀錄。在阿美語的部分,看起來與現今使用的並無不同;惟撒奇萊雅語則有部分尚未聽過,或許是筆者對於族語的掌握度仍不夠,至少可以將此資訊,帶到部落詢問耆老有關族語的發音狀況。這些可以繼續累積與深厚臺灣原住民族的研究。
註:手稿數位檔出自徳島県文化の森総合公園/とくしま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照片數位檔出自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人類先史之東アジア・ミクロネシア古写真資料画像データベース。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