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上)
文‧圖/方鈞瑋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三年一次的大會今年於日本京都召開,本次會議以「博
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為主題。
|
背景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以下簡稱ICOM)三年一次舉辦的大會今年(2019年)於日本京都召開,本次會議以「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為主題,重新定義博物館的未來及其轉型。正如ICOM的主席Suay Aksoy所言:
這項主題本身就是一種聲明,關於博物館在我們多元社會的未來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博物館除了持續進行收藏、維護、溝通、研究與展示等主要任務外,他們已經轉變其實踐方式,以尋求與他們所服務社群之相關性(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會議手冊,2019)。 |
由此可知,本次大會主題呼籲,21世紀的博物館重要的對話對象為社會與社群。博物館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更積極參與社會議題,擔負起社會責任。唯有博物館深刻體認其扮演著推動社會發展核心的角色,才能重新思考其定位。
本次大會期待博物館不僅作為論壇,更能成為文化樞紐,面對當代社會議題,以具有創意的策略,結合不同層次的社群,以自身已經具有的資源為基礎,持續探索藏品蘊含的歷史與遺產,創造出對未來世代有意義的傳統。唯有如此,當代博物館才能與全球、越來越多元的當代社群產生關連,建立起網絡。
在每三年舉辦的大會中,ICOM旗下所有專業委員會也會齊聚於此,在本屆大會主題下發展各自的主題並舉辦各自的年會。在徵稿的過程中,我投到ICM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Ethnography,民族誌博物館與收藏專業委員會)第52屆年會(Annual Conference)的摘要很幸運被接受,除了能夠有機會進行論文發表外,並被邀請參與ICME未公開的會前參訪行程(pre-conference tour)。做為一位既非ICOM的個人會員、也不是ICME會員的我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參與機會,自然也抱著極高的期待。
為什麼是平城宮跡遺址?
我這次參加的ICME是ICOM旗下30個專業委員會之一,致力於民族誌博物館及來自地方、國家和全球文化與社會的藏品。幾乎在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博物館(包括民族誌、藝術、民俗、歷史和自然史等),都可以找到民族誌藏品。近年來,ICME關切的主要議題為今日持續變遷的世界中,作為再現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民族誌博物館和藏品面臨的挑戰。
ICM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Ethnography,民族誌博物館與收藏專業委員會)為ICOM旗下的專業委員會,關注民族
誌博物館與收藏在變動的世界中面臨的挑戰
。 |
ICME將第52屆年會主題訂為「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多樣性與普同性),以此回應本屆京都大會的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從近年來ICME的年會主題,可以發現ICME試圖檢視博物館如何透過研究、保存、展示、行銷與活動策劃等方式,連結不同的觀眾,使其進一步思考是什麼將全球的人類結合在一起,卻又不會忽略他們彼此之間的差異性。ICME認為博物館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讓我們看到自己中的「他者」,並以超越你的、我的歷史的方式來思考我們共同的現在與未來。
換言之,ICME 2019年會的主題乃是使用了人文主義人類學的精神,以此探索成為一個人的意義、人類如何在一個尊重我們共同人性的環境中生存、以及人類與周遭非人物種如何在這個脆弱的地球上共同生活。這項主軸特別帶起我們今日對於民族誌博物館和藏品的討論,讓我們關注如何參與當代世界各地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照護與護衛的種種實踐方式。
位於日本奈良的平城宮跡歷史公園。
|
ICME此次規劃的會前參訪共計前往兩個地點,分別是奈良興福寺與平城宮跡歷史公園。選擇做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及登錄於世界遺產名錄的興福寺為ICME的參訪地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然而,為何挑選考古遺址的平城宮?我一開始是不得而知的。但是,做為一位在考古博物館工作的人類學家,自然對這裡充滿了興趣,我非常想知道他們研究、保存與展示的做法,事實證明,這裡真的是一處充滿驚奇的地方(未完待續)。
(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