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那些恐龍化石可以告訴我們的事──談野望影展「骨骼之秘:恐龍再現」

考古探索

  記「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示(下)

博物館頻道

  3D工作坊系列-考古文物高精度3D建模技術應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8期 2018.9.1

那些恐龍化石可以告訴我們的事──談野望影展「骨骼之秘:恐龍再現」

文‧圖/楊小青

  台灣社會有一群喜愛自然觀察與生態保育者,有感於即使自然環保意識在臺灣社會已是方興未艾,但是公眾認知仍有相當程度的不足,因此結合行銷傳播背景的同好,透過英國Wildscreen的協助,自2011年起年年舉辦「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WildView Taiwan Film Festival in association with Wildscreen),每年引進20部世界頂尖的生態環境紀錄片,結合全台各地的公播夥伴,進行為期一年的巡迴播映,希望運用專業行銷的傳播能力,促進台灣大眾對於自然保育的認知。

  卑南遺址公園自2017年開始加入野望影展公播夥伴,今年持續與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攜手合作,在9月8日至11月17日期間周末,播放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提供之20部影片。本年度影片內容大致包含下列三大類 (1)動物生態紀錄片:「翠鳥歸來」、「孤熊重返自然」、「野地大蒐奇」、「獼猴王國」、「初踏生命之境」、「小象預言」、「無印野馬」、「雪虎行動」、「復活彩蛋直播」;(2)建立保育新概念:如「地球新荒原:家園」、「印度遊獅」、「亞馬遜森蚺一族」、「直擊殺戮現場」、「鯊魚甜心」、「鯨世警示」、「滅絕最後關頭」、「亞蘇尼人」;(3)地球系統:「狂野氣象站:水無常形」、「冰山任務」、「骨骼之秘:恐龍再現」。其中由BBC著名自然生態影片主持人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製作的「骨骼之秘:恐龍再現」,被選定為卑南遺址公園2018野望影展的開幕片。


圖1.巴塔哥尼亞泰坦巨龍(Patagotitan)大腿骨長度超過2公尺,比一個人的身高還長(圖片來源)。

  「骨骼之秘:恐龍再現」影片,紀錄目前已知最大型恐龍-巴塔哥尼亞泰坦巨龍(Patagotitan)的發現與發掘過程,這隻巨型恐龍的身高將近5層樓高(約15公尺),體重近76公噸(相當於12頭成年非洲大象),身長超過37公尺,大腿骨比一個人的身高還長(圖1)。影片同時也介紹古生物學家如何利用恐龍發掘現場取得的地層資料及其骨骼化石研究,重現九千萬年前巴塔哥尼亞的生態環境。三億多年前,地球的陸地板塊開始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超大面積的大陸,也就是地質學家所謂的盤古超級大陸(Pangaea Supercontinent)。

  由於全球只有一個大陸被一個大洋環繞,生物的生存一定受到很大的挑戰,於是在二億五千萬年前,地球生物面臨最大一次的滅絕事件,當時地球上生物大約有96%的海洋生物及70%的陸上生物滅絕,原來在海洋中最優勢的三葉蟲完全滅絕,陸地上許多大型的爬行動物都滅絕了,包含當時數量眾多且多樣化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也大量地從地球上消失。

  在二億五千萬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時期,恐龍成為當時最優勢的陸棲脊椎動物,並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一億六千萬年的時間。中生代初期,所謂「恐龍」的體型並不特別的巨大,大家很孰悉的霸王龍或是泰坦巨龍等,都是中生代晚才發展出來的,「恐龍為甚麼可以長到這麼大?」目前並沒有肯定的說法,不過這也是目前古生物學界最夯的研究議題之一。

  本次影展開幕片「骨骼之秘:恐龍再現」,不僅邀請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王誠之秘書長到場,說明野望影展的企劃緣由與願景,也邀請石尚博物館館長蕭語富館長及陳淑娟經理針對恐龍化石標本清理,以及石尚博物館協助世界各大博物館策展的經驗詳加說明。為加深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印象,卑南遺址公園特地向達爾文化石博物館商借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糞便化石、恐爪龍腳趾化石及複製的恐龍蛋窩及原角龍。預定於影片放映後,蕭館長將利用這些標本介紹恐龍生態,以下先就展示標本做一簡單說明。

  恐龍蛋化石早在1820年代已被發現,由於當時古生物學家仍無恐龍生物的概念,因此將發現的恐龍蛋化石誤認為大型爬蟲類動物的蛋化石。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年,才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團隊確認恐龍蛋化石的存在。恐龍蛋的形狀依據恐龍種類不同而有圓形或長橢圓形等不同形狀(圖2)。


圖2.恐龍蛋化石。 圖3. 已經礦化的恐龍骨骼。

  恐龍的骨骼即使已經礦化成為化石(圖3),古生物學家仍可依據骨骼組織與外觀形狀或附著肌肉量等研究來推論恐龍的運動模式及其運動速率(影片中有詳細的研究過程描述)。

  一般人視為廢物的動物排洩物,在古生物學家眼中可都是是珍寶,因為糞便化石(圖4)保留很多動物生活習性及其生態環境信息。比如古生物學家曾在暴龍(T-REX)的糞便化石中發現已被咬碎的骨骼化石,顯然在《侏儸紀公園》電影中老是狼吞虎嚥的暴龍,不只大口吃肉,恐怕連骨頭都不放過。令古生物學家驚奇的是,肉食性恐龍的糞便化石似乎比草食性恐龍更容易形成化石。


圖4. 恐龍糞便化石。 圖5. 北美恐爪龍的後肢趾爪。

  相信大家對於《侏儸紀公園》電影中狡詐的伶盜龍(主要出現在亞洲地區)用後肢鐮刀狀趾爪輕敲桌面的印象一定很深刻,(圖5)即為一種和伶盜龍關係密切的北美恐爪龍的後肢趾爪。從外型來想像鐮刀狀趾爪會推論他們是用來割傷獵物,但古生物學家從伶盜龍重建模型及共同出土的被獵食恐龍骨骸研究,顯示恐爪龍會利用鐮刀狀趾爪刺戳獵物,而非割劃。恐爪龍的化石通常是成群被發現,有時候也和大型草食性恐龍一起成為化石,果然這類恐龍已經有集體獵食的行為。


圖6.複製之白堊紀晚期鐮刀龍類窩蛋。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於1920年代在中亞地區進行恐龍發掘時,在一窩被認為是原角龍蛋的旁邊發現一隻原被稱為「竊蛋龍」的恐龍化石,從此竊盜龍總是以賊西西的面貌出現在各種恐龍電影中。但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在1993年另一次的發掘中,證實原來被認定為原角龍蛋的化石其實是屬於所謂「竊蛋龍」的。這次發掘同時還發現一隻竊蛋龍蹲伏在一窩蛋上的化石,顯然竊蛋龍不僅不是偷取原角龍的蛋,而是像今天許多孵蛋的生物一樣,會保護、孵化自身的蛋。近百年來被汙名化的竊蛋龍,名聲終於獲得澄清(圖6)。

卑南遺址公園野望影展相關訊息請參閱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副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陳登欽│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