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那些恐龍化石可以告訴我們的事──談野望影展「骨骼之秘:恐龍再現」

考古探索

  記「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示(下)

博物館頻道

  3D工作坊系列-考古文物高精度3D建模技術應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8期 2018.9.1

3D工作坊系列-考古文物高精度3D建模技術應用

文.圖/黃詩婷

壹、前言

  史前館與文資局訂於2018年9月6日合作舉辦「文化╳科技:文化資產3D技術應用工作坊」(報名網址),將為大家帶來一場精采的3D數位饗宴,歡迎報名參加。

  隨著3D科技發展日益興盛,史前館亦將之應用於文物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領域,史前館3D研究團隊顛覆以往傳統平面圖像式的表現,為發展考古文物於數位典藏上的革新,特別引入3D技術針對考古文物進行數化作業。

  經由多方長時間的努力下,終於完成可供大眾使用的「考古文物3D資料庫」(3d.nmp.gov.tw),除了保留更多文物表面物理屬性資料,並大量減少人工作業產生的誤差,使觀者能有更直觀的感受,更將考古文物數位資料從過去初步觀看的程度,提升到更適合研究、展示與教育推廣的境地,對於文物的展示與應用突破傳統的限制。

  目前3D資料庫中已有超過兩百件以上考古文物3D模型,皆為史前館3D作業人員以真實考古文物進行數化而成。經由高畫素影像擷取與校正作業下取得接近真實色彩之全彩3D模型,因其屬於高階3D數化技術,僅單一件小型文物模型的三角網孔(mesh)數量可高達上百萬面,並經處理後上傳本資料庫,不需安裝其它程式,民眾即可直接於網頁上瀏覽3D模型,並透過任意角度觀看與轉動考古文物。除了基本的觀看功能外,亦包含更多可供運用的小工具,包含測量實際尺寸、光源調整、線上播放展示等功能,所以人人可以擁有一個數位文物展示櫃。

貳、史前館3D實驗室規劃與設備規格


固定式高精度光柵式掃描儀作業情形。

  史前館3D數化作業採用固定式高精度光柵式掃描儀,其運作原理為高精度光柵線反射物體表面極細微的凹凸深淺紋理,並以精密的光學運算後擷取3D點雲資料成像,配合建置高畫素影像擷取系統,在擷取每個角度的3D點雲資料同時,亦能取得接近文物真實色彩的資料。經由運算後,即完成一件全彩高精度3D文物模型。

  掃描儀精度達0.016mm,並搭配2400萬畫素之單眼相機,因此進行3D掃描同時亦會進行文物影像資料擷取,透過掃描專用處理軟體運算後,即可呈現高精度彩色點雲資料,再經由史前館3D工程師處理後,即能呈現等比例且具文物真實色彩的3D模型。

參、高精度3D建模數化作業流程與現況

  史前館3D研究團隊進行3D數化作業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前置評估與提借作業、3D資料擷取作業、點雲資料編輯與初步套疊作業、3D資料編修作業以及3D資料檢視與上傳。

一、前置評估與提借作業

  進行掃描作業前,須先由史前館專業人員評估文物狀態是否適合進行掃描,評估項目包含文物類型、文物材質、保存狀況等。相關因素如高透光及高反光、文物表面顏色為深黑色者,因受限於光學原理,故3D資料擷取作業較不易進行;而文物若破損嚴重或經修復後其保存狀態仍然不穩固者,亦需審慎評估其可作業性。經評估適合進行3D數化作業之文物,即可與典藏管理人員展開文物提借作業。

二、3D資料擷取作業:


固定式高精度光柵式掃描儀設備校正。

  3D資料擷取作業流程包含設備校正、物件擺設規劃與對焦、3D資料擷取。由於每一件文物至少需以三個不同角度進行3D資料擷取作業,因此在物件擺設規劃上,需針對文物材質、表面形狀、色彩以及該文物材質對光線的反射程度的不同而規劃其擺放角度,例如部分陶罐因其口緣較深、把手內部轉折處較大,須依其形狀調整光柵線入射角度,以俾擷取較完整3D資料。

三、點雲資料編輯與初步套疊作業:

  完成文物3D資料擷取作業後,透過掃描儀專用軟體編輯點雲(point cloud)資料,主要步驟主要為雜點去除點、雲資料套疊(Alignment)、精度確認。文物3D資料編輯完成後即可匯出點雲檔案,以進行更細緻之3D資料建模編修與調整作業。

四、3D資料編修作業

  完成點雲資料編輯後的文物,會使用3D逆向工程軟體進行編修程序,作業步驟包含組面(Triangulate)、除錯(Healing wizard) 、套疊(Alignment) 、組模(Merge)、重整網格(Global Remesh)、補洞(Fill hole)、編輯貼圖(Edit Texture)、減面(Dacimate)、轉檔。因本3D數化作業屬於高精度3D模型,其組成之三角網格至少為數百萬面以上,故一般個人電腦設備無法直接使用資料,因此3D研究團隊在輸出檔案時會進行減面程序,依所需目的提供合適的資料量及檔案格式,使3D檔案能順暢使用及瀏覽。


3D資料編修作業:套疊(Alignment)。
3D資料編修作業:補洞Fill hole)。 3D文物數化完成。

肆、「考古文物3D資料庫」成果與應用

考古文物3D資料庫搜尋頁面。

  「考古文物3D資料庫」為國內第一個以3D模型展示考古文物的網站,資料庫3D模型以史前館之館藏考古文物為主,目前分別以文化時代、文物類別、出土遺址三大類歸納,方便使用者能快速搜尋與瀏覽。

  目前資料庫含有陶質、玉質、石質、骨質、貝類、複合材質、其他標本七大類。其中文化時期包含長濱文化、卑南文化、大坌坑文化、三和文化、圓山文化、麒麟文化、龜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牛稠仔文化等文化時期。此外,亦含括臺灣多處考古遺址,包含卑南遺址、圓山遺址、初鹿遺址、豐濱‧宮下遺址、長光遺址、舊香蘭遺址、高寮遺址、忠義山遺址、鵠尾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大坌坑遺址、曲冰遺址等。

  而每件文物更詳實記錄其屬性資料分別為地區、時代、文化、出土遺址、質地、文物編號、類別、長寬厚、重量、數量、出土探坑、遺物描述等類別。上述資料透過與各個考古遺址的GIS地理座標定位整合後,使用者可以在文物地圖探索功能清楚看到3D文物的分布位置,經由點選考古遺址名稱就能直接搜尋其目前包含的出土文物3D模型有哪些,即使不在博物館內,亦能一探豐富的考古文物風采。

考古文物3D資料庫文物瀏覽頁面。

  「考古文物3D資料庫」開發一款專屬APP,可與行動裝置結合cardboard(虛擬實境眼鏡)進行VR(虛擬實境)體驗,搭配考古探坑影像背景可環顧四周空間,如此一來就如同考古文物真實呈現眼前,令人不禁讚嘆身歷其境的感受。

  此外,APP還建置兩種AR(擴增實境)功能,開啟地圖探索可顯示鄰近四周的考古遺址點。另外,可至本館地下一樓展廳感應對應的考古文物,參觀民眾更能360度無死角的觀看文物3D模型,使考古文物跳脫以往靜態的展示,縮短了民眾與考古領域的距離,並感受親近文物的樂趣。在了解文物背景資料的同時,更增添了幾分趣味性!


花蓮縣新社國小學童體驗APP。 AR(擴增實境)功能。


考古文物3D資料庫與APP之QRcode,歡迎多加利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專案助理,為3D研究團隊成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陳登欽│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