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的土地上,長出我們的故事:記2021年「走讀嘉蘭」
文/Masgesge Badjaljinuk(馬斯戈斯戈‧霸加里努克)‧圖提供/Cuvuq芽劇場)
2020與2021年,「Cuvuq芽劇場」及Maljivel馬里弗勒部落與史前館共同合作「紅嘴巴的vuvu和她的kalanwu(背籃)」系列研習以及「走讀臺灣」當中「走讀嘉蘭」的系列活動。之所以會有這兩年的合作,一切要回到當初我與父親一起從事部落文化教育工作的背景說起。
|
|
「紅嘴巴的vuvu和她的kalanwu(背籃)」研習,學習製作長輩背籃常見物件如背籃、小刀等。 |
我是來自金峰鄉嘉蘭村的部落青年,自小因參與了部落各種大小的文化祭儀和活動,對部落傳統文化耳濡目染,但始終沒能好好了解自己的部落和家族,直到父親在我高中時,帶著我一起開始做家族系譜,就此展開了我的文化學習路程。大學畢業後,父親和我所做的家族系譜一直都在持續,但期間也因為很多因素而中斷,就在2017年協助親族家人進行「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工作時,才發現有形和無形部落文化資產的重要性,繼而與親族家人成立了傳統領域劃設工作坊,透過一連串課程,向土地律法相關領域教授老師請教學習,這時才知道身在部落的我們,才是有形和無形的部落文化資產守護者。
為了成為守護者,我也重新開始摸索部落的傳統文化,在經過不斷學習洗禮之後,就在2019年我與父親討論「從部落、從家族」為本出發,並以「教育主張」作為我們的目的之一,因為我們相信「教育」是能夠提升部落族人守護意識的起手式,也惟有透過「教育」才能積累有形和無形的部落文化資產,因此設立了「劇場教育」形式的演藝團體名為「Cuvuq芽劇場」,「Cuvuq」在我們排灣語意指有「發芽、竹筍」之意。
我本身是位國小老師,在教育現場常看見孩子們的學習狀況,普遍來說部落的孩子對於108新課綱的部定課程有一定的學習困難,但對於校訂課程卻又展現出自身的文化天賦,這讓我與父親更堅定了在部落社區裡設立教育共學團體的想法和願景,蘊育出「芽.土地民族學苑」青年共學團,倡議以下三個面向:
一、依循既有部落教育體制「kakudan ta matatulu」,復振傳習制度共學制「mata tulutulu 」。
二、推動銜接實驗教育三法,辦理或受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三、透過採集彙整部落族群文化內涵,並動員實踐部落族群教育文化主張。而在有形和無形的部落文化資產方面,我們的使命是:
一、摸索在地部落耆老文化價值提升的定義及落實方法。
二、摸索在地部落耆老的山林智慧和生活技藝有效且具體的傳承方法。
三、摸索沉浸式教育在部落能夠具體落實的方法和步驟。
|
我們經過半年不斷修正調整和不斷交流,慢慢建立雛型並打下基礎,就在2020年11月開始與史前館合作「紅嘴巴的vuvu和她的kalanwu(背籃)」系列研習,當時與金峰鄉正興村paumuli包霧目力部落第一次簽署了「部落文化資產借調同意儀式」,依循儀式展開。接著更在2021年與史前館及金峰鄉嘉蘭村Maljivel馬里弗勒部落合作辦理「走讀嘉蘭─馬里弗勒ari kituluyi sema Maljivel,你多久沒閱讀了?與cuvuq一起走讀vuvu 的故事」,也是依循部落既有儀式倫理簽署「部落文化資產諮商同意使用」儀式,展開走讀培訓及實體走讀課程活動,希望透過明文契約確認部落所屬文化資產的主體權利,並復振部落政治倫理組織及其文化內涵,找回我們的「文化儀式」。
|
|
2020年與2021年兩次簽署,找回我們的「文化儀式」,展開向部落學習的過程。 |
不過2021年的合作模式有別於以往,因為疫情關係全部改為線上進行,這是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從線上還在培訓階段就已遇上困難,因為青年共學團及部落的大孩子並不熟悉線上學習的模式,因此決定將第二次培訓課程改回實體課程,不過實體培訓課程又遇上風災豪雨,在風雨中學習真是另一種感受和體驗。
|
|
在狂風大雨中進行實體課程培訓。 |
培訓之後我們開始影片拍攝作業,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最難最難的地方,好在有專業的攝影師高信宗和史前館團隊給了我們很多建議,從第一次影片拍攝工作中,我們看見了族人和青年共學團孩子們對鏡頭的陌生,我們更看見自己的不足。為了第一梯次線上走讀,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在剪片、翻譯和補充影像的輔助畫面,第一梯次線上走讀幸有部落工藝師鹿樣老師的合作參與,才能順利完成「走讀嘉蘭1:來到男子會所,山林之鑰分享刀」這場活動。
要準備第二梯次線上走讀的拍攝過程更是離奇。原本預定在金峰鄉植物園區進行拍攝作業,但風災豪雨致使東64縣道路坍方,部落領袖吳善德建議我們是否改至舊部落遺址,為此我們與史前館團隊重新思考及調整,最後決議上山至舊部落遺址,不料還是遇到風災豪雨。當時本有放棄拍攝的念頭,但部落領袖吳善德及長老們還是建議上山等看看,果然就在天神祖靈庇佑下,山上風雨漸小,我們也開始了影片拍攝的工作,青年共學團的孩子們與部落族人在舊遺址拍攝期間,也發生了不少趣事,讓我們真實感受到天神祖靈就在我們身邊,也讓我們順利完成第二次拍攝作業。
|
|
原先要去園區拍攝的道路因大雨崩塌,臨時改至舊部落遺址拍攝。 |
第二梯次線上走讀「走讀嘉蘭2:徑入依麻林道,森心香癒說故事」則有芳療師高渟筑老師的合作參與,將部落森林的味道帶到線上學員的面前。青年共學團與部落耆老的影片畫面更帶給線上學員不同的閱讀感受,這一切都要感謝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互相協調合作及不畏風雨的堅持精神。
在這次合作計畫中,讓我們「芽.土地民族學苑」青年共學團孩子們感受到很強烈的自信心提升,那就是史前館團隊陪我們到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東分臺上節目的機會,我自己本身就沒上過任何電臺,第一次的嘗試給了我非常特別的感受。第二次帶著青年共學團孩子們上電台受訪,孩子們所展現的自信更讓我們非常驚豔,原來孩子們是不怕的、不害羞的,反而更能侃侃而談自己的感受,這讓我們再次更堅定教育共學團體存在的必要。
|
|
上電台的經驗原來是這樣,非常特別,也讓我們看到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
最後,要和大家分享一句話:「孩子是種子,部落是土壤、傳統文化是養分。在孩子們身上種下文化的種子,我們相信孩子們會在自己的土地上能夠發芽,成為茁壯的幼苗、成為守護部落的大樹,在部落的土地上長出我們的故事。」也祝福每一位朋友,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種發芽長出自己地方的故事。
|
2021年「走讀嘉蘭」團隊成員難得留下合影。 |
(本文作者為Cuvuq芽劇場執行顧問、臺東縣達仁鄉台坂國小教師,2021年「走讀嘉蘭」團隊成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