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探索在地議題、連結國際行動: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課程的重整與展望

博物館頻道

  佳興部落木雕情緣: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蒐藏

回想‧回響

  在部落的土地上,長出我們的故事:記2021年「走讀嘉蘭」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61期 2022.2.15

探索在地議題、連結國際行動: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課程的重整與展望

文‧圖/林佳靜

  卑南遺址公園位於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以文化保存和環境再生的理念,呈現出兼具自然與文化的環境特色。館方透過辦理相關的展覽、戶外教育課程、兒童營隊與假日推廣活動等,也讓園區自2014年10月起即獲得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東部地區提供優質環境教育課程的場域之一。

卑南遺址公園的沙坑是學童體驗考古的好地方。

  公園的環境特色兼具史前遺址、原住民文化與豐富的自然生態,因此環境教育目標即以「人與環境」為核心,目的在提升民眾對史前、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環境相關議題的覺知與知識,促進對環境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態度與價值觀,並學習保護環境與文化資產的行動技能,進而願意承擔保護的責任。而這樣的目標同時也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能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發現生命的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聯合國為致力達成人類與地球未來的共榮藍圖,在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下,於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期望以此引導政府、企業、民眾,透過每次的行動與決策,能在2030年共同解決包括貧窮、水污染、氣候變遷、城市永續等問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提供符合當代的議題,能刺激學生拓展視野與探究思考,培養其公民意識進而能展開全球思維的在地行動。因此,對於博物館教育推廣而言,結合SDGs亦是一個連結國際議題、建構夥伴關係、一同攜手為全球永續發展而努力的重要契機。

  公園環教團隊自2022年起,在原有環境教育課程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微調,強化連結12年國教核心素養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重視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探索在地的歷史與環境的變遷、能關心環境議題進而能思考解決的方法。目前園區常態推出的環境教育課程大致分為3大主題共8套,每個主題依不同的內容與對象分別規劃約2-3套課程,以下分項說明。

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課程地圖。

遺址與文化保存

  本主題以探索史前卑南遺址的文化與環境為主軸,引導學生對於遺址與文物產生情感認同,能對於文化保存議題有所覺知,能激發其行動的意願。依不同年齡與活動方式,共規劃三套課程。

一、遺址考古趣

  身處真實情境最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本課程首先帶領學生走進國定卑南遺址的現地,學習考古學家進行地表文物與遺址環境的觀察及紀錄工作,過程中學生們能發現到石器與一般石頭的差異。在展示廳裡,不僅能認識史前卑南文化的內涵,也能欣賞史前人精美的工藝技術。進入小小考古家練功房則是學生們體驗考古家進行考古發掘與文物修復的重頭戲,此時團隊的合作分工扮演重要的關鍵。最後透過影片的引導,讓學生們認識到卑南遺址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保護身邊的文化遺址。

遺址考古趣體驗陶片修復。

二、尋找國家寶藏

  這是一個結合野外定向閱圖能力以及考古觀察與證據推理的多元技能學習課程,多數參與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深刻回憶:「好累但是好好玩喔!」活動開始首先學生們要學習定向運動的技能,利用地圖尋寶,透過團隊討論與合作找出沉睡三千年的卑南文物,並透過推理嘗試還原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最後透過影片的引導,理解遺址保存的重要性與技能、關注在地文化遺址保存的議題、培養對遺址保護的行動意願與能力。


尋找國家寶藏的定向體驗。

三、遺址上的微旅行

  本課程對象為高中以上學生至成人團體,能關心文化資產保存議題、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並提出解決方法,是本課程規劃的重要目標。學員們透過走入卑南遺址,實際感受遺址的環境,認識臺灣重要遺址的分布以及了解遺址保存的重要性,在遺址開發公聽會的活動中,學員們從遺址開發議題中進行探討,從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中理解開發議題的複雜,從辯論過程中感受到各種兩難的衝突,開始思考可能的解決的方案。

環境變遷

  文化是人群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下所發展,考古學家透過對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試圖解開過去人類與自然互動的生活史。因此,本主題以探索過去人類運用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經驗與文化,引導學生理解人與環境互動的歷程與影響,進而能省思自身的角色與責任。本主題依不同的年齡與活動方式,共規劃三套課程。

一、穿越時空話卑南

  孩子們驚奇的表情一直是本課程進行過程中最美麗的景象! 本課程以參與式的戲劇性解說方式,邀請部落青年扮演史前人帶領學生認識並體驗史前卑南文化人的生活,過程中身歷其境的體驗與實作,總讓學生們印象深刻。了解史前人如何運用環境資源所發展的文化樣貌,理解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進而能關心環境保護的議題。


穿越時空話卑南鑽玉體驗課程。

二、考古小尖兵

  園區於2000年新設置三個代表不同時期的兒童考古體驗沙坑,包含史前時代、日治時代與近現代的沙坑,每個坑位放置該年代可能有的文物供孩童探索與學習,其中在近現代坑位中放置當代許多被遺棄的塑膠製品。透過考古與環境議題的結合,希望讓孩童不僅能學習科學考古學的知識與技能外,亦能啟發其對現今嚴峻的環境議題有所覺知進而能產生行動。

三、食事變變變

  我們每天都需要以食物來維繫生命,但餐桌上的每一樣食物你都知道它的來源嗎? 本課程透過史前文物探索與認識野菜植物,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在卑南遺址上不同時期人群包含史前人和早期在地原住民的飲食。教師透過活動設計引導思考早期人們的飲食觀和我們現代的差異,覺知永續飲食的重要性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之。

人與自然的互動

  走進卑南遺址公園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草原和數不清的大樹,因此,本主題便是運用園區豐富的自然生態,帶領孩子們運用五官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增進對自然環境的情感與敏感度,並了解人類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進而能省思自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友善環境的行動。本主題依不同年齡與活動方式,共規劃兩套課程。

一、新角度看世界

  我們習慣利用靈魂之窗—眼睛來看整個世界,卻忘了我們還有其它感官可以感覺世界的窗戶。本課程邀請孩子們將眼睛閉上,一起用手、用皮膚、用鼻子來感受這個世界,不同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我們的自然環境,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二、植物小達人

  園區的植栽與臺灣低海拔植物為主,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認識臺灣各種不同的植物生態環境及其傳播方式,並善用五官實地觀察園區植物的各部位構造,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激發愛護環境及生態的意識,進而能省思自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友善環境的行動。

  多年來遺址公園環教團隊持續推動優質課程方案,提供學校與機關團體學習體驗的機會。透過在遺址現地的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在實際情境中體驗,有別於學校教室內的學習,進而對文化遺址與環境的保存有所覺知與責任感。未來,園區課程除了致力於結合學校素養導向的全人教育目標,亦透過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國際接軌,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在地行動而努力。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