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探索在地議題、連結國際行動: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課程的重整與展望

博物館頻道

  佳興部落木雕情緣: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蒐藏

回想‧回響

  在部落的土地上,長出我們的故事:記2021年「走讀嘉蘭」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61期 2022.2.15

佳興部落木雕情緣: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蒐藏

文‧圖/盧梅芬

一、十五年的佳興部落木雕情緣

  曾經有位博物館典藏的前輩跟我說,和典藏品產生深刻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緣分。

  2005年,我31歲,一位不方便遠行的媽媽,蹲在家裡寫起了《天還未亮:臺灣原住民藝術發展》(2007年出版)。那年,對佳興部落木雕村非常好奇;因為從文獻得知,人類學者鳥居龍藏(1900)比喻Puntei社(今佳興)為排灣族最有名的「美術中心」與「雕刻中心」;森丑之助(1924)亦指出Puntei社在排灣族各社中雕刻工藝最發達,有最熟練的雕刻師,製作出來的雕刻品最精美。而該村的口傳歷史流傳日治時期政府曾有計畫地要發展佳興的木雕產業。

  又從史料得知,在日本推動「農民美術運動」(農民於農閒時間製作手工藝以做為副業)而享有盛名的山本鼎,於1924年受臺灣總督府委託來臺考察臺灣工藝,並倡導推動原住民產業工藝。從鈴木秀夫所編《臺灣蕃界展望》(1935),日治時期政府曾於排灣族部落阿瑪灣(アマワン)設置工藝指導所。當時很想找出更多佳興部落在日治時期的木雕發展線索,但諸多限制,無法繼續蒐集相關史料。

  5年後(2010年),我36歲,執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史專題計畫」下的「原住民傳統藝術」。對於這個研究案,我沒有做「傳統藝術」,而是原住民藝術研究模糊的兩個時期——日治及戰後。這提案很危險,因為不知究竟有多少史料。沒想到史料與田野調查讓人驚嘆連連,佳興木雕村及其在日治時期的產業發展,以及戰後其木雕商品與收藏商的關係、甚至是情誼皆逐漸清晰。歷史爬梳有所進展的重要助力,除了日治史料的辛苦挖掘與翻譯,更包括雕刻師、蒐藏商與相關人士的受訪協助。

  2012年,這個研究案成書為《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1895-2010)》;而專書校對期間,協助研究的重要蒐藏家黃順義先生(1932-2012)、木雕師高富村先生(1951-2012)相繼過世;受訪時希望博物館能收藏作品的木雕師賴合順(1938-2016)先生則於2016年過世。

  2020年,我46歲了,在時間倉促但胸有成竹下執行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購藏計畫,再訪佳興,依然有祝福;看見工藝師的珍品,更探得更多的作品脈絡。

二、靈光未消失,歲月增添生命力

  佳興的木雕風格與師承脈絡,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沈秋大(1915-1996)與沈萬順(1950-)父子、高枝珍(1919-1980年代)與高富村(1951-2012)父子,風格較為寫實且著重動態表現;二是賴福隆(1913-1983)與賴合順(1938-2016)父子,風格則從祖先柱發展出具趣味的人像雕刻,尤其依據樹幹形體雕出多面的造型,且擅長大型作品(盧梅芬,2012)。

(一)沈秋大與沈萬順父子

  沈秋大的代表作品包括極為稀少的大型人像雕刻、屏風(本館已有典藏)、人像座椅(本館已有典藏)、生活器物,以及數量較多的小型人像雕刻。

  為使沈秋大的創作系統完整,此次收藏較稀少的大型人像雕刻一件,著重盛裝、配有獵刀的形象;以及生活器物類,木製湯匙三件與具動態感的菸灰缸一件。

  沈秋大之子沈萬順作品,此次先收藏其擅長的小型立體人像木雕一件,以使此師承系統有脈絡可循。

沈秋大的大型人像雕刻。

(二)高枝珍與高富村父子

  同時期發展的沈秋大與高枝珍,皆是翹楚;而沈秋大作品質量俱佳、高枝珍作品較少見且後來不如沈秋大知名,和其60幾歲早逝有關,敘及高枝珍的文獻也較少。

  但高枝珍的作品在文物收藏商與1980年代曾受佳興部落雕刻師影響的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眼中,具有極高的評價,主要為雕刻細膩。此次先購藏小型立體雕刻〈勇士與小孩〉一件及器物類〈珠寶盒〉一件。

  為使風格系譜與師承脈絡完整,高枝珍之子高富村也是此次的購藏對象,惟高富村早逝(2012年,61歲),其家人需要更多時間審慎思考;再加上此次購藏時間緊迫,未能有足夠時間調查收藏商是否收售高富村作品,故建議未來優先評估購藏高富村作品,以使佳興雕刻系譜完整。

高枝珍〈勇士與小孩〉。

(三)賴福隆與賴合順父子

  此次收藏賴福隆與賴合順父子一脈相承的系統性作品,分別為賴福隆極為稀有的大型雕刻〈三面人像木雕〉(1960年代),以及賴合順極稀有的雙面及側面皆雕有人偶的〈姆姆〉(Vuvu,1984),作品表現部落長輩餵奶與照顧鄰居孩子,身上同時抱著、背著好幾個孩童。

  另外,此次完整收藏反映賴合順個人生命史與時代脈絡變化的三張木雕座椅,分別是大型木臼改制成的〈頭目家族椅〉(1995),受到過去「山地文物」收藏商的影響;牧師椅〈十字架椅子〉(1970),賴合順為牧師並於自宅設有教會;以及四腳人像鏤空椅(1970),頭部與身體為椅背處,腿部做為椅腳。過去因受限於雕刻工具,椅腳部位挖空需花費三天時間,極為費力耗時。

賴福隆〈三面人像木雕〉。

賴合順〈姆姆〉。

三、結語

  佳興部落是銜接鳥居龍藏踏查(1900年)對Puntei社(今佳興)木雕極高的美學評價、日治時期工藝產業政策(1920年代)及殖民現代性、戰後「原始藝術」收藏市場,以及從傳統中創新、從文物收藏場域轉向當代藝術場域的重要縮影,故完整建立佳興部落雕刻系譜極為重要。而這次系列性的收藏,希望將在藝術史中缺席的工藝師貢獻重新歸位。

引用文獻
丙牛生(森丑之助)。1924。〈生番行腳(五)〉,《臺灣時報》62號,頁144-151。

鳥居龍藏。1900。〈鳥居氏臺灣通信〉,《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68號,頁260-262。

盧梅芬。2012。《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1895-2010)》。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