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蘊含5000年─南科考古館的建築與裝置意象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的秘室─快來揭開文物的奧秘吧!」教育推廣活動回顧

國際頻道

  上海市典藏機構的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蒐藏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6期 2019.11.1

上海市典藏機構的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蒐藏

文‧圖/王勁之

在中國大陸的臺灣原住民族蒐藏

  臺灣原住民文物在早年並未受到充分的重視,能夠妥善保存至今的數量有限。過去曾有幾批工藝品及生活器具被收藏家攜出海外,其有一部份蒐藏在中國大陸。為能掌握這些臺灣原住民文物的現況,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之前曾經規劃執行了幾次調查計畫。2011年曾前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則赴上海復旦大學。為延續本項深具意義的工作,史前館的研究人員於2019年再度規劃前往上海的幾個典藏機構及博物館蒐集更多相關資訊。

上海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族蒐藏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是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位於上海市人民廣場的現址於1996年建成開放,共設有十個藝術陳列專館、四個文物捐贈專室和三個特別展覽廳。館藏文物近一0二萬件,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家具、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分類,其中又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豐富可觀。

  上海博物館所蒐藏的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被歸類於「少數民族」文物項類,總數約四十餘件。在常設展示廳「嘉道理少數民族工藝館」 也挑選了泰雅族貝珠衣及飾品、竹木雕工藝品及雅美(達悟)族拼板舟等十二組藏品進行公開展示。

上海博物館嘉道理少數民族工藝館。
 

泰雅族貝珠衣(拍攝於上海博物館常設展示廳)。

貝珠飾品(拍攝於上海博物館常設展示廳)。

木雕人像(拍攝於上海博物館常設展示廳)。

  本次行程拜會了楊志剛館長及工藝研究部施遠主任,楊志剛館長是歷史學博士,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文博系主任。上海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研究主要由工藝研究部張經緯先生負責。他也特別安排我們進入典藏庫房進行調閱,並選取了幾件具代表性的器物及衣飾,雙方進行了初步地學術交流與討論。

上海復旦大學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典藏品檢視鑑定與詮釋工作

  上海復旦大學博物館典藏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四百餘件,筆者曾於2017年執行「臺灣原住民標本文物」考察計畫時,前往進行實地調查,並進行初步鑑定(可參閱〈復旦大學博物館蒐藏之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調查紀要〉,刊載於「史前館電子報」第376期)。


筆者於上海復旦大學進行臺灣原住民族藏品的辨識及詮釋工作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對於本批藏品相當重視,也希望與臺灣的相關研究機構合作,深化其收藏品內涵的研究。2019年該系老師邀請史前館研究人員至學校進行交流及研究合作,協助進行文物辨識及詮釋工作。筆者於報請主管機關文化部同意後,延長了出國調查參訪的行程,在復旦大學進行了連續數日的藏品檢視鑑定與詮釋工作。

  在復旦大學進行的研究工作,主要由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劉朝暉博士及麻賽萍助理研究員協同進行。劉朝暉教授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文博系教授並兼任副系主任,其研究專長為博物館學、文物學。麻賽萍助理研究員為復旦大學考古及博物館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青銅器及公眾考古。依據此行所設定的工作目標,由校方申請調閱各項類別的藏品,包括了服裝飾品、建築構件、木品、生活用具、武器、與精神信仰相關物品、泥偶模型等。經過連續數日的檢閱,對於這批藏品終於有了比前次(2017年)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在2017年的評估當中,筆者及幾位研究同仁討論後,我們認為該批藏品雖然含括了臺灣北、中、南、東各地區的不同族群的器物。但臺灣東、南部族群(例如排灣、魯凱及卑南族)的物件多為工藝品,無論是質或量都遠遜於北部族群(例如泰雅族)。

  本次(2019年)進行檢閱時,因工作時間更充裕,調閱的物件數量也增加許多。經過更詳細的辨識、比對及充分討論後,發現仍有不少臺灣東、南部族群的物件也深具研究價值。它們的樣式乍看並不典型,在以往可能不曾受到太多重視,也甚少被收藏,甚至在臺灣的大型博物館中也屬罕見。但這些物件卻忠實保留記錄了特定時空脈絡下的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轉換及衣飾流變,非常值得持續進行研究,並成為研究比較的重要素材。對於這些文物從臺灣到中國大陸的複雜流轉過程,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新的線索。若能持續追尋及比對,應該可以有更多的新發現。本次的研究合作成果整理之後,也將以互惠原則,由雙方交互授權使用。

促進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資產保存與流通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研究,是史前館所肩負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廣為蒐集及整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將會對於認識早期臺灣原住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大有助益。

  目前中國大陸的多數蒐藏機構仍未公開藏品清單,而藏品數位化的比例也相當有限,令外界難以透過網路進行遠端查閱。此外,中國博物館的風氣也仍相對保守,在多次洽詢的經驗中,即使是蒐藏總數這樣程度的藏品資訊,也都尚未完全公開,更不輕易開放外界進行借閱及接觸藏品。因此本次能與上海博物館進行現場交流,並與復旦大學進行進階的研究合作,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與研究拓展。

  復旦大學的臺灣原住民族文物蒐藏數量豐碩,多達四百餘件。其中泰雅族貝珠類藏品數量驚人,而臺灣東、南部族群的收藏亦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經過兩次的接觸,史前館與上海復旦大學已建立一定程度的合作關係,希望在日後也將持續維繫,促進更多的互動與發展,持續整理這些臺灣原住民族的物質文化資產,由雙方共享研究成果,並洽談合作建立基礎資料庫,做為建立學術資料庫及未來合作辦理展示及出版的重要內容。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陳登欽│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