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蘊含5000年─南科考古館的建築與裝置意象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的秘室─快來揭開文物的奧秘吧!」教育推廣活動回顧

國際頻道

  上海市典藏機構的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蒐藏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原住民博物館專業論壇

  為與博物館界及社會大眾討論我國博物館未來發展方向,文化部於今(108)年規劃辦理一系列博物館論壇,其中「專業論壇」包括:自然與科學、歷史與人文、藝術與工藝及原住民等四大主題的博物館論壇。

  史前館非常榮幸接受文化部委託在10月21、22日辦理「原住民博物館專業論壇」,論壇共規劃分為三大場次五大主題,分別為「文化/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公眾參與及當代視野」、「科技應用」與「專業發展、組織發展與制度法規」。此次參與的專家學者與從業人員特別關注藏品與部落的關係、當代視野與當代蒐藏、歷史對話及體制層面;反思殖民議題,也提出未來願景。

  原住民博物館議題與願景,涉及層面甚廣,包括國家級與地方館、國家博物館體系中各主題博物館的原住民,以及國家與部落的關係等;經過兩天的討論與交流,所獲致之意見,將彙整成為文化部研擬博物館政策白皮書之參考;也會在後續分區論壇中,持續聚焦發展,為新時代的博物館事業提供新視野或方向。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6期 2019.11.1
 

  今年10月對史前館而言是另一個新的里程碑,南科考古館正式開館,館外的部分從建築到藝術裝置,都有故事可以說。開幕期間,更在外牆以光雕投影打出5019年的南科紀年,標示南科史前文化已有5000年悠久歷史,而我們都將繼續在這塊土地上寫下歷史。

  南科考古館其中一項吸睛的常設展示,就是「博物館的秘室」,讓觀眾也能一探博物館日常典藏維護的工作樣貌。今年暑假,結合戲劇融入導覽模式辦理「南部實驗室開放Open House」活動,親子一同解密博物館典藏研究工作。

  如何建立與連結藏品詮釋資料的工作,是一項需要投入諸多基礎建置的工程。史前館於2019年與上海博物館就數件臺灣原住民族文物進行文物激流與討論,也在上海復旦大學博物館就臺灣原住民典藏品檢視鑑定與詮釋工作,都是研究上的拓展。

 
 

蘊含5000年─南科考古館的建築與裝置意象

文‧圖/傅鳳琴


入館的黑色玻璃管廊道,象徵歷史黑盒子的時空隧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以下簡稱南科考古館)於去(2018)年12月26日開始試營運,歷經9個月多試營運,在各界期待下,一座完整述說臺灣5,000年故事的考古博物館在2019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開幕當日文化部鄭麗君部長特別表示,南科考古館結合考古學與當代的視野,創造出更多元的文化意識與行動,讓人更瞭解臺灣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透過先人的遺跡,認識今日的自己,也建立我們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及歸屬感,期望南科考古館成為臺灣史前文化的指標性博物館、文物典藏中心及考古教育場域,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

  南科考古館基地坐落於南科園區,佔地2.4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約1萬8千平方公尺。建築主體由姚仁喜建築師擔綱設計,整體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之建物。建築外牆以乾掛石材、橫向紋飾的意象為主要石材選擇,大廳入口、時空隧道、兒童館則以玻璃帷幕為主要外觀。文化層大牆及建築外觀的崁縫處,採亮面深色花崗石,讓整體外觀呈現穩著,且極具對比性。整體外觀看似一石塊剖一刀,一玻璃管從中間穿過,隱涵剖析、穿梭、交織、下探、滲透的概念;建築量體坐落方向隱含著交錯19∘角的軸線關係,一為象徵過去的方位、一為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存在於外牆的分割縫隙中,也存在於博物館展示動線,讓整體帶著時空交錯的趣味性。

詳全▲TOP

 
 

「博物館的秘室─快來揭開文物的奧秘吧!」教育推廣活動回顧

文/康芸甯、潘瑩真‧圖提供/康芸甯、潘瑩真、鍾宛伶


參與活動的觀眾團體合影(鍾宛伶攝)。

  「考古到底是什麼?文物出土後怎麼放入博物館?穿越千年的文物如何保存?博物館研究人員都在做什麼?……」許多孩子來到考古館,心裡都會產生十萬個為什麼,並期待能在參觀過程中發掘答案。

  2019年8月,南科考古館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合作,配合辦理「南部實驗室開放Open House」暑假活動,推出適合親子的教育推廣課程,讓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同參與,解密博物館典藏研究工作。活動主軸以戲劇融入導覽的模式進行,觀眾跟著考古學家與研究員的腳步,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認識考古遺物從現場發掘到進入博物館的過程,並觀察博物館秘室內工作實況,讓大小觀眾現場call-in進行提問,一同發現考古館的奧秘。

詳全文▲TOP

 

 

上海市典藏機構的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蒐藏

文‧圖/王勁之


筆者於上海復旦大學進行臺灣原住民族藏品的辨識及詮釋工作

在中國大陸的臺灣原住民族蒐藏

  臺灣原住民文物在早年並未受到充分的重視,能夠妥善保存至今的數量有限。過去曾有幾批工藝品及生活器具被收藏家攜出海外,其有一部份蒐藏在中國大陸。為能掌握這些臺灣原住民文物的現況,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之前曾經規劃執行了幾次調查計畫。2011年曾前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則赴上海復旦大學。為延續本項深具意義的工作,史前館的研究人員於2019年再度規劃前往上海的幾個典藏機構及博物館蒐集更多相關資訊。

上海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族蒐藏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是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位於上海市人民廣場的現址於1996年建成開放,共設有十個藝術陳列專館、四個文物捐贈專室和三個特別展覽廳。館藏文物近一0二萬件,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家具、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分類,其中又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豐富可觀。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還原正名—臺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
    時間:2019/11/29(五)~2020/2/2(日)
    地點:本館館史室
  • 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 三) ~ 2020/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3/31(二)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講座:

  • ICOM Kyoto 2019X百花齊放眼撩亂
    活動時間:2019/12/11(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林芳誠、方鈞瑋、黃郁倫、劉世龍、林頌恩(館方研究人員)
    三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首次於日本舉行,地點在京都。為迎接4000位國內外參加者,日本博物館界與地方都積極籌備。本次大會的討論、舉辦與周邊效應為博物館與社群帶來了甚麼樣重要的訊息,史前館五位研究人員每人以20張影像快速緊湊分享五個子題,帶來精采撩亂的所見所思。 詳情查詢
  • 療癒博物館:故宮文化平權巡迴講座
    活動時間:2019/12/18(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許純瑋(行動藝術治療師)、游旻寧(國立故宮博物院教展處)
    故宮文物經過千年時間長河,就像人的生命不停變化流動,偶爾那些失望、失落、失常、失控的情緒可能會困擾著我們,當危機發生時瞬間掉入精神失序的黑洞。講座將由故宮的社工師和藝術治療師,聊聊將在2020年5月與精神障礙朋友合作的《#有精神-故宮與失序人生試驗場》特展,以博物館如何作為精障去污名化的倡議平台。詳情查詢

研討會:

  • 【國際南島研討會】工藝技術與社會實踐
    活動時間:2019/10/31~11/3(四~日)9:00-17:00
    地點:本館

    10/31-11/1│學術會議
    議程:早期東亞社會、菲律賓海域金屬器時代、台灣島新石器繩紋陶、高溫工藝的傳入與探討、南島與當代藝術。

    11/2-11/3│陶器製作技術主題工作坊 
    場次A金屬器時代的菲律賓陶器、場次B新石器時代的台灣陶器。參與民眾可於現場觀摩學習以古法製陶。

    11/4-11/5 │古代製陶進階工坊
    參與民眾可於現場觀摩學習以古法製陶。(全日,具經驗者)

    相關訊息請參閱「2019International Austronesian Conference」臉書專頁

  》卑南遺址公園 

  • 向蜂學習- 蜂蠟布DIY
    活動時間:2019/11/9(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蜂蠟,有別於一般的石化材料,是運用屬於森林副產物來生產製造。蜜蜂把食物儲存在蜂巢裡,蜂蠟是蜂巢裡建分隔的房間,用來育幼或儲存花粉,有很好的抗菌性,製作蜂蠟布等於是向蜜蜂借材料來當我們生活中食物相關的包材。藉由認識蜂、蜂蠟等材料的源頭,此次活動由卑南遺址公園與知本自然教育中心合作辦理,將帶動大家瞭解蜂蠟不只是做塑膠產品的替代物,而是連結人與森林的關係、提升對森林、環境的關注力量。
    活動限30 人,酌收活動材料費300 元(內含門票與活動費等)
    活動對象│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 潘小姐
  • 第九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活動時間:2019/11/2、11/16、11/23(六)14:00-16: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詳情查詢
    卑南遺址公園將於108 年9-11 月辦理第九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把「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介紹給台東的觀眾朋友。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11/2(六)14:00-16:30
    片名│藍色星球II:共同的海洋
    講師│陳淑麗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主任 )
    11/16(六)14:00-16:30
    片名│海洋秘辛:漁撈黑數
    講師│何宣慶( 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 )
    11/23(六)14:00-16:30
    片名│生命的法則
    講師│魏國彥 (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
  • Queering the Museum: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巡
    活動時間:2019/12/6~2019/12/18(三、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宥宥親子餐廳
    卑南遺址公園第2度與女性影展合作,這次鎖定酷兒、轉型正義、移民經驗、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的主題,精選5部參展作品邀請至臺東放映。搭配映後座談,希望延續去年引發觀眾對分類與認同、主流與非主流、壓迫與權益的省思外,也增加記憶、遷徙、世界南島的討論。 詳情查詢
    12/6(五)19:00-21:30
    浪漫喜劇麥擱騙  Elizabeth SANKEY|2019|英國|78分鐘
    12/11(三)19:00-21:30
    東加豔陽下 Hinaleimoana WONG-KALU, Dean HAMER & Joe WILSON|2018|東加、美國|72分鐘
    12/13(五)19:00-21:30
    沉默正義 Almudena CARRACEDO & Robert BAHAR|2018|西班牙、法國、加拿大、美國|96分鐘
    12/18(三)19:00-21:30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2018|台灣|15分鐘
    漂流廚房  陳惠萍|2019|台灣|81分鐘
  • 風箏奇緣:那年,我們乘著風在遺址上遨翔
    活動時間:2019/12/14(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草原
    奔跑吧!追吧!是否享受過放風箏帶來的愉悅感,也許你曾在卑南遺址公園放過風箏,但這次我們的風箏不只是風箏,而是有故事性又能是自己手作的風箏。想不想知道卑南遺址留下了什麼精彩的傳說呢? 我們將透過故事敘述以身體經驗的方式,來到傳說故事中代表性的地點,以觀察、感受、體會,將卑南遺址公園成為我們的小劇場。這年, 讓卑南遺址公園與你一起草原上說故事吧!
    活動限40 人,酌收材料費100 元(內含門票與活動費等)
    活動對象| 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 潘小姐
  • 冬天暖陽。曬出台東藍
    活動時間:2019/12/21(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你知道太陽的光譜每一道都有不同的顏色嗎? 你知道太陽的光線每一道都有不同的味道嗎? 在冬日的暖陽下, 讓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來體驗一場光線與沖印的好玩遊戲吧! 我們把藍曬廣場的藍曬圖搬家了, 從採集、介紹到沖洗, 讓我們玩出自已的藍曬明信片。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費每人220元(成品: 六張明信片)
    報名對象│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報名方式│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