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史前所見
文‧圖/謝佳均
2018年暑假,我在史前館的實習工作從考古學典藏工作室開始,初次的工作從典藏標籤做起,把每個標籤切成一張張四散的紙,再將之放入護貝紙中,經過護貝最後一一裁切,標籤紙的製作讓我觀察到了典藏工作的繁雜。
而在考古典藏工作室裡另一項工作則是製作無酸保存盒,我們從認識無酸保存盒的材料開始,到運算製作紙盒的公式,幾乎是耗費了一整天才熟悉製作紙盒的完整流程。當然,動手做的過程裡免不了幾次錯誤,少畫了一條線、算錯了長度等等時常發生,但每次我都將這些錯誤當作是練習,最後還是完成了屬於自己親手製作的無酸保存盒。
|
|
製作典藏標籤。 |
這類要依靠手腦並用又極度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還有槽模切割。我們練習為標本切割出符合它們尺寸的槽模,也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到了即便是非常微小的事情在博物館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考古典藏工作室中,我最喜歡的一項工作就是使用沾水筆練習為標本寫上標本編號,每次都能寫得忘我至久久不能自己!考古典藏工作室是暑假實習期間我學習時間最長的地方,在這裡的每一天,我更加知道典藏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每項典藏工作的前置作業是多麼的重要與複雜!
|
|
沾水筆練習。 |
槽模切割。 |
實習期間還有另一項特別的學習經驗是來到卑南文化遺址公園的考古工作室裡,初次看到陶片標本的整理過程。除了親手觸摸到標本,在整理的過程裡,我們也用極短的時間認識陶器的構造,從初來乍到的一無所知到最後還能分辨幾個器物部位,學習新知的愉悅之感無不讓人欣喜。在計算一片片陶片,在秤重、裝袋的過程裡,也慢慢的學會了如何細心專注、仔細地將這份工作地完成。
回到本館之後,在地下室的考古工作室裡,我們從測量石器標本開始,學習使用游標卡尺來測量石器的長、寬、厚,接著花了整整一個下午學會辨認石器。在考古工作室裡那幾天,我們由一開始的猜測,到後來能夠摸索出一點線索來辨認石器,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觀察,也在初次學習標本描述時體認觀察的重要性,這是在考古工作室裡讓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事情。
|
|
數陶片。 |
測量石器。 |
另一項特別的工作經驗是在本館張光直圖書室裡登錄受捐贈的書籍。登錄書籍的過程裡,我們時常翻到一些自己十分感興趣的書,不時會偷偷看個幾頁、記下書名。兩週間裡,我們整理了二十箱書籍,從中文、英文到法文,看著箱數逐漸增加,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然而在圖書室工作的時間裡,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史前館珍貴的館藏書籍,也深知博物館研究功能之重要性不在話下,博物館除了保存著重要的文物、透過展廳使大眾了解文物、文化等等知識,也替大眾累積可觀的研究資料。
在實習工作的最後時刻裡,我們成日埋首於陶片,從分辨泥、沙材質開始,從斷痕來替它們找尋失散的另一半,拼陶片的工作雖看起來簡單,但實需花費許多時間仔細觀察陶片是否能夠黏合起來。儘管看起來是相當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每當能將它們拼湊起來,即便是極小的陶片,心裡那股欣喜若狂的感受我至今猶記在心。
在史前館實習的過程裡,每件事情對我來說都十分新奇,每分每秒都像是新的學習。我覺得實習的過程就像每個挖掘過程一般,從一個探坑慢慢地往下探尋,慢慢地挖掘知識、慢慢地挖掘自己,而這樣學習的每個過程裡又像是拼陶片一樣,慢慢地將它拼湊在一起,不管是典藏室的工作如數陶片、秤重、測量、拼陶片,或是在圖書館登錄書籍等等,都慢慢地拼出了一個難忘且充實的回憶,並成為未來我的學習之路上相當重要的經驗與養分。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18年史前館實習生)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