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十年後,讓我們繼續將七腳川作為動詞:記「Taluma’歸途─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

國際頻道

  從遊戲中學習:走訪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史前所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6期 2019.1.1

從遊戲中學習:走訪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

文‧圖/邱瓊儀

  朋友總說:「在博物館工作會有職業病,休假出國旅行還是喜歡參觀博物館。」筆者平常沒特別思考這個問題,但翻開2018暑假帶著學齡兒童到大阪旅行的相簿,參觀博物館行程確實佔據了不少篇幅,當時博物館參訪行程包含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大阪歷史博物館、大阪兒童博物館(Kid's Plaza Osaka)與京都鐵道博物館,另外也配合小孩安排特色遊樂場的考察。


長居公園裡的遊樂場。

展櫃高度適合兒童自主學習。

孩子透過相機記錄所見文物。

  不可否認規畫博物館參訪行程其一是工作需要,希望透過參訪來學習其他博物館在展示與教育的規劃,帶來新的衝擊與思考;其二則是希望培養孩子從小逛博物館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博物館展示確實可以讓孩子們更快速認識該地域的文化歷史,再藉由附屬的教育活動或體驗,建構出他們自己的博物館經驗。

  近年來從博物館的參觀數據得知,學校團體與家庭觀眾是最重要的參觀群體,兒童是博物館的最重要目標觀眾之一,因而許多博物館紛紛打造適合兒童參訪的展示空間,期望將博物館的研究與典藏文物,透過不同的展示手法,提供給學齡及學齡前兒童不同的學習經驗。

  但怎樣的展示才會引起兒童觀眾的興趣呢?依據許多博物館專家的觀察研究,認為吸引兒童觀眾興趣的展示應包括:(1)大型物件;(2)不尋常地的事物、論點或提問;(3)兒童關注或熟悉的主題及物件;(4)刺激不同感官活動的物件,如動態影像或聲音等以及(5)故事(郭昭翎,2015)。以本次參訪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的經驗,其展示規劃大致符合上述各要項,筆者在參訪博物館過程中,從旁觀察學齡兒童的參訪歷程,包含展示內容、標本呈現、戶動裝置設施等是否受青睞,將試以本篇文章簡要分享,同時也作為自己未來規劃展示活動的參考。

  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位於大阪長居區域的長居公園內,可搭乘地下鐵御堂筋線,由長居站三號出口出站,走進長居公園便可看到長居植物園與自然史博物館的公告及指標。沿著園區道路走,右側可見兒童遊戲場(包含沙坑、溜滑梯、單槓、盪鞦韆、攀岩牆等),繼續往植物園方向直走,便可抵達服務中心。

  中心內設有服務台、影片欣賞區、紀念品店、多功能學習教室以及常設的大阪自然誌展示(內容包含大阪從史前到當代的歷史、自然環境、植物、動物、昆蟲等的靜態面板與標本展示)。該展希望讓觀眾重新審視周邊的自然環境,再思索未來如何讓環境永續的契機。從旁觀察,小孩即便無法看懂日文展示面板文字,但展廳內處處皆有栩栩如生的標本模型,雖無法碰觸但可近距離觀看,且展櫃高度恰好符合小孩的高度需求(無障礙),因此吸引小孩駐足許久,除了仔細觀察各種標本文物外,更不時拿著手機照相記錄自己所見。

  穿過服務中心正式走進後方廣場,懸吊在廣場上方的長鬚鯨(遊客命名:長介)與抹香鯨(遊客命名:抹子)的骨骼標本,正式宣告抵達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地板上骨骼的光影,讓小孩開心的穿梭,光影似乎是塑造出心境沈澱與轉換的場域,不僅提供民眾以不同的方式欣賞展品,更是博物館辦理活動很好的場域。

  依據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官網所述(註1):

  自然史博物館包含大自然廣場、瑪曼象大廳、大自然展示廳(特展室)、還有5個常設展示室,展示主題從生活周遭的自然,依循著時間脈絡從地球與生命的歷史、生命的演化、大自然的恩惠到生物的生活等,希望讓民眾透過展示來理解自然、進而關懷自然。展示主題與文物環繞著生活周遭有趣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這些目前都還可以在大阪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大阪自然歷史博物館更是兒童和成人學習更多有關「自然」的有趣場所,提供參觀者透過不同的線索,思考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大自然廣場的懸吊展示。 史前人吃什麼。

  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偏向地方型的博物館,展示空間不大、展示手法也相對傳統,展廳中沒有當今智慧科技如AR、VR等支援博物館展示互動裝置,在參觀前筆者也擔心高度仰賴智慧裝置的兒童,是否會喜歡參觀這樣的博物館?是否無法停留太久?但在進入博物館後發現,博物館有一萬多件動物、植物、昆蟲、化石等標本,以及大型模型、各式標本、互動遊戲等,讓小孩願意花更多時間仔細去觀察與參觀,動手的互動展示區更是令他們駐足許久的展示廳。

  第二展示室「地球與生命的歷史」中,原尺寸的恐龍骨骼復原品、巨大化石標本確實極具震撼力,是吸引兒童的重要物件。第三展示室「生命的演化」可見生物演化的多樣性,瞭解演化的謎團。第四展示室「大自然的恩惠」帶領民眾認識人類從狩獵、採集到農耕生活,以及發展出的不同文明。

  在這些展廳中,多處設置可觸摸性(hands on)的展件,讓民眾動手觸摸感覺文物的大小、質地、形狀等,透過感官的刺激來增加理解。此外,部分民眾會希望更瞭解文物,因此館方也設置了兒童專屬導覽QRCODE,藉由手機載具掃描,便可直接連結到官網電子版博物館導覽兒童專屬網頁,去獲得更多知識背景資料,也可以透過連結再延伸閱讀,包含官網的文字解說與YOUTUBE上的影片導覽(註2、註3)。

史前人怎麼儲存食物? 大型恐龍骨復原展示。

展廳多處設置觸摸型(hands on)展件。 從觸摸型(hands on)展件認識魚類的構造。

  第五展示室「生物的生活」展廳整體色彩與調性較為活潑,小朋友們一進入展廳入口處,即被設置有種子生命週期的滾動裝置所吸引。螞蟻昆蟲的穴居生活以剖面呈現、機械裝置放大呈現蜜蜂採蜜時協助植物授粉的行為、按鈕式互動遊戲瞭解蕈菇類生活環境與條件、觸控面板讓兒童一起分別昆蟲是益蟲還是害蟲、小孩鑽進螃蟹造型的展件中從螃蟹的視角認識河川生態等等,該展廳的情境布置與互動裝置的設計,使得許多學齡兒童聚集一起遊戲、一起互動與學習。

動手操作裝置吸引兒童參觀。 動手操作裝置吸引兒童參觀。

  本次大阪自然史博物館的兒童參觀經驗,筆者觀察到自然史博物館提供了兒童友善的參觀環境,讓他們可以在認知的範圍內,透過多元感官的方式,從遊戲中學習,透過互動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擴大生活經驗的連結。

  1.展櫃的高度考量無障礙設計,讓所有人都可以輕易且近距離的看清楚展件,增加了小孩觀察物件的時間。

  2.廣泛設置觸摸性展品,讓一般參觀者透過觸覺開發更多重的感官體驗,更滿足小孩對物件的好奇心。

  3.多元的互動裝置,讓兒童們即便使用不同語言,都能在有趣的環境中,透過思考與互助合作的方式,形成熱絡的氣氛獲得良好學習效果,透過遊戲式展示去認識與探索。

  4.專屬兒童QRCODE引發自主性的學習意願,搭配展示與文物規劃設置專屬兒童的導覽學習模式,展示先以問題引發興趣,再讓兒童自發性求知,透過輔助的QRCODE,提供知識性的導覽內容。

  近年來博物館兒童展示教育議題受到廣泛的關注,如何讓兒童觀眾經由博物館這非正式的學習管道,多元的接觸與學習,是當今博物館的重要課題。以兒童觀眾為主體的展示與教育活動與日俱增,如何以適當的手法讓探索與遊戲融入展示規劃,使得兒童能夠透過遊戲中學習的管道,獲得愉悅感、滿足感,促進學習慾望並強化認知發展與學習效益,同時也拓展延伸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再再挑戰著博物館的策展與教育人員。

註1.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官網(瀏覽日期:2018.12.24)。
註2.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電子版博物館導覽(兒童)(瀏覽日期:2018.12.24)。
註3.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YOUTUBE導覽影片(瀏覽日期:2018.12.24)。

參考書目

郭昭翎,2015。〈以「遊戲」為博物館兒童展示設計略知文獻探討〉,《博物館與文化》第9期,頁33~53。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