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唱歌,我們一起攜手
文/黃郁倫‧圖/中華民國獵人學校協會提供
原住民族文化一直是史前館核心發展的主題之一,例如卑南遺址公園的定位便是以三大主題為核心:環境生態、原住民族文化與文化遺產。史前館透過展覽、推廣活動、學術活動等等,使觀眾認識原住民族文化—這樣基本的博物館功能與任務的背後邏輯,是將原住民文化視為一個課題,也因此,館員在規劃活動時易陷入兩種思維,第一種是促進非原住民認識原住民文化,主要目的是推廣;第二種則預設合作對象為原住民群體本身,主要目的是培力。但是兩者之間好像少了點什麼樣互通的連結,可以跳脫觀看或學習異文化的視角,透過跨越族群都能共享、兼容並蓄的設計來達成。
2017年末,卑南遺址公園協辦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東臺灣社區母語成果展」,在遺址公園特展室展出。當時展覽雖然僅挑選並呈現了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部落的成果內容,但開幕當天除了上述三個族群的表演團隊輪番上場以外,也邀請了客家族群的團隊。小小客家歌手們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外的露台上登場演出,格外令人耳目一新。當下浮現在我腦海的想法是,似乎長期以來,我們較少將非原住民列入主要的合作對象,有甚麼樣的設計可以跨越族群,共同為這塊土地該努力的事情來攜手合作。
上述這樣的思考方式也正是「為土地唱歌」(簡稱土唱)的核心。中華民國獵人學校協會(簡稱獵人學校)結合諸多部落與青年會,以土唱為名辦理音樂會、工作坊與路跑等大型活動的契機,源於2016年夏天的社會情勢:國家元首選擇在臺灣原住民族日公開道歉。當時希望能在道歉發生以前,先喚起不同族群之間凝聚跟參與的力量,如此在道歉發生時才能形成更大的關注與效益,因此在元首代表國家向原住民族道歉的前夕,在臺東市區辦理了第一屆的「為土地唱歌」。
2018年卑南遺址公園與獵人學校牽上線,要在11月3、4日這個周末於卑南遺址公園協力舉辦第二屆土唱活動。2018年的土唱將透過各式活動傳達這個理念:如土地般接納彼此,與這個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在一起。這是獵人學校與土唱特別之處:從獨特的原住民文化中找出普世性,進而跨越族群的隔閡。
第二屆土唱活動單元包括議題工作坊、工藝工作坊、兒童營、音樂、路跑等。議題工作坊透過讓更多的人彼此聆聽、互動,去理解現今我們所遭遇面臨的議題;透過分享,讓人看見不同的彼此都有的存在價值。受邀的議題工作坊講師目前包括童春發、魏德聖、馬志翔、林清美、陳政宗、黃國超等人;工藝工作坊則有竹藝、月桃編、刺青、木雕等。兒童營除了規劃與自然親近的遊戲外,也邀請到幸佳慧、洪瓊君為孩子進行說故事,以上活動將於11月3日早上10點開始一直到下午。
而音樂一直是傳達思想的利器之一,在符合土唱的核心概念下,目前邀請到共襄盛舉的知名表演者有:胡德夫、泰武古謠傳唱、達卡鬧、普悠瑪部落耆老、戴曉君、王宏恩、原味醞釀、Paliulius、跪父樂團、嵐馨樂團、兄弟職責等,以上演出都在11月3日下午及傍晚於卑南遺址公園舉行。
11月4日一早,則是「為尊嚴而跑」的路跑活動,過去人們以跑步來傳達訊息、連結彼此、尋求支持與幫助,因此「為尊嚴而跑」特別歡迎參加者穿上自己驕傲的族服,和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一起並肩起跑。
許多族群與土地的關係斷裂太久,而土唱的概念就是認為現代原住民送給這個世界的禮物之一,就是喚起各族群遺忘太久的記憶、能力與感受。這估計是少見於卑南遺址公園的活動類型,也讓我想起好多年以前,當時的童春發館長曾向我描述過,在卑南遺址公園的草坪上,跨族群之間能透過互相分享進而在一起的美好畫面。在臺灣這個有著多元族群文化的國家中,從彼此互相學習進而建構屬於我們的臺灣文化,使不分族群的人們能好好地在一起,這樣的文化氣質,應該成為我們的島嶼優勢。
2018「為土地唱歌 為尊嚴而跑 」
時間:11/3(六)10:30-22:00 工作坊、音樂會
11/4(日)06:00-09:00 路跑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臺東縣臺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
為土地唱歌粉絲頁
第二屆土唱主題曲《山海在》(原味醞釀)
為尊嚴而跑:10/20截止報名
團體組報名連結
個人組報名連結
志工招募報名連結
備註:11/3當天現場有多處原住民工藝及美食小攤,歡迎大家用各種方式親自感受、認識原住民文化帶給當代世界的美好禮物。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