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上)

話題‧話語

  超連結博物館的實踐與省思—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實例經驗分享

博物館頻道

  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1期 2018.5.15

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下)

文‧張至善/圖.吳尚霖

  本文接續上期〈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上)〉,分享「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展在印尼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情形。


展覽開幕表演。

  民眾與媒體都很欣賞這個展覽,表示展出內容確實令人驚喜、出乎意料。展覽開放時間從上午9點至下午4點。展出成果相當成功,展覽期間每日參觀人次約為100人,週六與週日參觀人次更多,約有 200-400人。

  這次展覽估計約有3000位參觀民眾,多數參觀者都是學生身分,特別是大學生。背兒帶社團如Babywears Jabodetabek(來自四個城市)、Nusantara Menggendong等到場參觀,也為這個展覽更加分。這些社團接受了主辦單位在社群媒體上的邀請,進而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迴響,另外也有因為看到社群媒體、線上媒體與報紙新聞而前來參觀的民眾。

  共有26家電子媒體、線上與平面媒體報導這個展覽。報導了這個展覽,如Metro TV,還有羅盤報、雅加達郵報、Tempo週刊與印尼媒體報等全國性報紙,以及Sarasvati與Dewi 雜誌。不過,主要報導還是來自線上媒體,如Harian Nasional、Suara Pembaruan、Detik.com、CNN Indonesia.com、Antara.com、Tirto.co.id等等。

  最後是背兒帶研討會,獲得了來自研究者、學者、背兒帶社團與一般大眾的好評。

背兒帶研討會


展場一隅。

  人類世界是從背兒帶開始的,2017年10月20日下午3:30舉辦的亞洲背兒帶研討會如此開宗明義地指出。研討會由Debra H. Yatim女士主持,在對參與觀眾表達感謝與歡迎之意後,研討會正式展開。主持人接著個別介紹演講者:Tony Rudyansjah、張至善與Dave Lumenta。

  Tony說明背兒帶在爪哇島、峇里島與巴布亞省的意義及育兒文化,他也針對現代育兒提出評論。許多研究大量討論了背兒帶在印尼的意義,但背兒帶的文化議題卻受到忽視。他表示,對於背兒帶的研究相當罕見,但背兒帶實際上具有相當值得注意的意義,對背兒帶的研究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研究。

  Tony 明白指出,在研究育兒的人類學也納入了文化與個性議題,同時也包含了背兒帶。然而,人類學低估了文化與個性的研究法,因此這類重要研究的數量並不多。事實上,背兒帶是一個共通的議題,世界各地所有文化都存在著背兒帶,也同樣具備保護嬰兒不受日曬、蟲咬、動物攻擊或甚至是被旁人打擾的類似功能。為了保護嬰兒,父母會用包巾將嬰兒背著或包起來,有時也會把嬰兒放在用藤條做成的搖籃裡。母親也是使用相同方式,以便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完成家事或進行其他活動。

  世界各地都能發現背兒帶,背兒帶出現在所有人類文化裡,而各地背兒帶的差異就是研究者要探討的有趣之處。關於育兒及背兒帶有幾個不同觀點。在部分文化中,背兒帶是貴重物品且被視為傳家寶。在巴布亞文化中,嬰兒專用的noken(網袋)與其他如裝水果與其他物品的noken不相同。此外,背兒帶也是sago catterpillar儀式中使用的重要物品,反映出一個社群的繁衍面向。背兒帶文化依然深植於巴布亞社會中。在凱馬納社會中,背兒帶一定要使用來自東帝汶的織布製作且價格不菲,由丈夫贈送給懷孕的妻子。

  另外,Dave指出在肯雅族裡,背兒帶會顯示出社會階級,不同的社會階級各有不同的背兒帶圖案。這意謂著孩子從幼年開始就會依地位及身分而獲得不同教育方式且做好準備,孩子也瞭解自己未來的人生將會依循這樣的地位成長。背兒帶對印尼的某些社群代表了重要意義,同時也代表及象徵關於孩子的健康與成長期間的許多辛苦時光。背兒帶具有爪哇人仰賴的重要典範力量與道德價值,孩子從嬰兒時期就持續學習這些價值觀,確實需要多加研究。接著Dave談到,在Dayak Kenyah中,背兒帶叫做「ba」。背兒帶的設計象徵孩子的人生,以及為孩子選好的人生。

  Tony與Dave這兩位人類學者都表示,我們必須重視背兒帶的意義。現代人有時會認為用背兒帶背著嬰兒顯得俗氣,工作時也不會帶著嬰兒,這一點和傳統社會裡帶著嬰兒一起去工作的想法非常不同,在傳統社會裡,嬰兒自然而然就能早早體驗父母在進行的活動。現代社會的童年與成年時期壁壘分明,因此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會開始感覺受挫。同樣的問題並不會發生在傳統社會中,因為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在適應父母親的生活,他們早已經直接看過、知道、體驗過這樣的人生活動。現代人會從小時開始限制孩子的世界,而這是他們從幼年就應慢慢接觸到的世界。兩位人類學家都同意應該要再次實行傳統作法,因為文化作法會真正反映在個人特質、家庭特質與國家特質的進步中。

  研討會的討論過程相當有趣,一位日惹大學的歷史學家問到關於爪哇傳統社會中用背兒帶處理嬰兒情緒的意義,他提供了一張書面意見並對研討會表示讚賞。Hanafi 也提問了背兒帶對人類精神心靈所發揮的功能。

展覽紀要


展場空間及展示檯座都是藝術家精心打造,製作而成。

  史前館、Studiohanafi工作室與印尼國家博物館一起籌備在印尼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展覽,過程進行了近六個月(從2017年5月底至10月)。

  Studiohanafi 非常感謝史前館團隊讓他們有機會負責籌備展覽。Studiohanafi 認為這次展覽是相當複雜但重要的藝術作品,作品與陳設都非常棒,是一場能增廣見聞的民族誌展覽。這是國家與機構間的文化外交,而重要的藝術作品總能帶來皆大歡喜的結局。

  這個展覽引人感興趣的重點包括史前館與印尼國家博物館的背兒帶物品。展覽物品是一種軟性外交,文化外交成為一種教育途徑,透過文物與文化讓一般大眾注意到親子間的愛情與關係。這個展覽也使用了民族誌研究法,因此參觀者能更深入瞭解背兒帶在臺灣與印尼原住民民族中的意義、歷史、紋樣與功能。

  人類世界是從背兒帶的世界開始,愛就來自背兒帶,文化就孕育自背兒帶。透過這次展覽讓我們瞭解世界不同的文化,並在這個展覽中充分感受著普世之愛。

  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彷彿藉由了「新南向」而創造了超連結,在「新方法」上,計有:(1)與當地當代藝術策展團隊協力,創造出具有當地藝術家詮釋觀點的展覽;(2)原本著重於敘事的展覽故事線,經由視覺藝術為主的團隊重新拆解組合,採用新的角度來觀看;(3)完整的藝術呈現規劃,從開幕舞蹈的設計,到展場整體氛圍、視覺形象到展示台座都是藝術家的作品,呈現高度的美感整合。而在「新觀眾」的超連結上,線上數位媒體已成為行銷主力。此外,由臺灣出發的文化深深地感染、感動著隔著海洋的國家,藉由普世親情之愛連結了跨越地域、空間的新觀眾。

致謝

本文內容摘錄、翻譯自Studiohanafi提供之資料,誠摯感謝Studiohanafi以及一起打造這次展覽的團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繁衍、祈福與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策展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