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上)
文‧張至善/圖.吳尚霖
展覽記者會。 |
「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此一展覽之起點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或本館)、輔仁大學及民間企業麗嬰房、民間團體臺灣碧波關懷地球人文協會,自2011年起開始策劃,於2014年8月共同合作於史前館展出。特展內容從臺灣本土出發,在地理向度上,擴及臺灣周邊之亞洲民族,涵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婆羅洲、巴里島等地之南島語族與南亞民族背兒帶與育兒器物。不同族群之間,依據不同的文化、生活習慣、氣候、禮俗及美感經驗,發展出型制、特色各異的背兒帶,貫穿其中是關於繁衍、祈福與保護的觀念,而「愛」更是永久共通的語言。
「繁衍、祈福與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是史前館第一檔由館方研究人員合作原創並巡迴至海外的展覽(第一站至美國)。本展由於取材特殊,由物質文化闡述普世「愛」的價值,加上具有先前巡迴海外的籌備經驗與基礎,因此成為本館新南向政策主要推動的項目之一。
這個展覽在去年(2017)巡迴至印尼以及馬來西亞展出,其中在印尼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場次採用了新的展示手法,與印尼當代視覺藝術團隊合作,這是一種新方法的嘗試,移至海外展出也拓展了新的觀展公眾。在此便以〈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觀眾〉來呼應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超連結博物館:新方法‧新觀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之主題,以下說明在印尼佈展及開幕期間的工作紀要。
展覽記者會
Studiohanafi(哈那非工作室,視覺藝術工作團隊)創辦人Hanafi在記者會發言。 |
記者會於2017年10月19日下午四點開始,在印尼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ndonesia)的大廳舉辦。共有來自13家媒體的17位記者報導,儘管當時外頭正下著雨,大家還是準時參加。與史前館合作的Studiohanafi工作室專案經理Adinda Luthvianti負責主持這場記者會,她首先說明展覽的概念是運用了民族誌研究法與當代藝術融合的展示。接著她一一介紹團隊成員,依序為藝術設計者Hanafi與Enrico Halim、史前館策展人張至善、MNI合作夥伴Dedah Rufaedah、達雅族(Dayak)研究者Sari Wulandari、開幕表演舞者與音樂家Lena Guslina與Doddy Satya、主持人Debra H. Yatim,以及展覽經理Ratu Selvi Agnesia。
每位成員都說明創作過程以及他們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展中的參與情況。Hanafi介紹藝術概念與展覽重點,亦即母親的子宮是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策展人張至善說明背兒帶展的概念,包括其型式、意義與文化,並由Yaya與Debra H. Yatim負責口譯。Dedah談到印尼國家博物館與Studiohanafi 及史前館之間的合作。Lena與Doddy 解釋開幕表演「Ayun Ambing」的意義,以及在巽他族的宇宙觀中,嬰兒在母親子宮裡的誕生過程。Sari Wulandari談起達雅族的編織圖案與背兒帶,Selvi則表示展覽的管理與研究是一次知識大豐收。緊接著就是提問與回答時間。雖然記者會中途一度因為停電而中斷,但整體而言進行得很順利。整個記者會進行了一個小時,結束前大家四處參觀了展覽空間,並和與會者一同享用咖啡,同時分享相關資訊。
展覽開幕
背兒帶展覽開幕表演。 |
「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展於晚上7:50開幕;為了確保來賓全數到達,且流程能順利進行,因此比預定時間慢了20分鐘才正式開始。整個準備工作在晚上6:30完全結束,特別是藝術方面的準備工作。工作人員核對了開幕演出者的出席、重要/特別來賓、邀請函與主持人。主辦單位獲知教育暨文化部局長Hilmar Farid剛自蘇拉威西美娜多(Manado)返回,且必須出席一場國會會議,因而不克前來,於是由教育暨文化部藝術局長Restu Gunawan代為出席;印尼國家博物館館長Siswanto先生則由Dedah Rufaedah女士代為出席,共有128位來賓前來參加展覽開幕活動。
在特別來賓與記者都到達後,展覽就在Lena Guslina與Doddy Satya Ekagustdiman的「Ayun Ambing」舞蹈表演中順利開幕。表演結束後,主持人Debra H. Yatim說明「Ayun Ambing 是爪哇島西部的傳統搖籃曲。」以吊帶製成的搖籃與背兒帶蘊藏回憶,如同將靈魂注入其中,我們可以在背兒帶中發現為人父母的愛情故事:母親的故事;自孩子誕生後,這些情感、呵護的雙手、耐心與微笑就持續存在而未曾改變,最後變成母親的一段歷史;透過來回搖動,我們就能反覆閱讀、欣賞關於母親的這段歷史。儘管無法完全重現,但透過歌曲讓我們能夠更貼近:
Ayun ambing – ayun ambing
Di ayun-ayun ku samping
-------------
「背兒帶、搖籃、搖籃曲將能讓我回想起你,藉以保存能提升靈魂、美化個性的一段回憶,在你離世前受到關愛」 |
接著分別由策展人張至善、印尼國家博物館公共關係主任Dedah Rufaedah女士、駐印尼臺北經濟貿易代表處副代表葉非比,以及Studiohanafi總監Hanafi、印尼教育暨文化部藝術局長Restu Gunawan先生致詞。
藝術家Hanafi在致詞時先將麥克風放在「ayun ambing」裝置上,接著向觀眾深入說明「繁衍、祈福和保護」。他指出:
今日我們在此紀念母親,這位女性將她的肩膀、奶水都給予了孩子,這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愛,放諸四海皆準且亙久恆永。背兒帶只是一個物品,卻述說著許多故事。父親的雙眼看顧著孩子,讓父親的心與孩子更親近。母親的心跳是孩子耳裡的情歌,融入了掛念與慈愛之情。儘管心痛,你也能深刻地理解。在博物館的展場,白色扭曲的布幕象徵母親的子宮,各位將能體驗到許多事物、在羊水中漂浮,展場內不會出現角落、高低不平或上下台階。這是一個背兒帶展,展出對孩子的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印尼國家博物館與達雅族的收藏現在在這裡展出,2014年則曾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讓人同樣感受到母愛:「這是以愛之名的繁衍、祈福和保護。」 |
在Hanafi 致詞結束後,教育暨文化部藝術局長Restu Gunawan先生也向觀眾致詞,接著「繁衍、祈福和保護」展覽便正式開幕,邀請所有來賓進入展覽區,並享用晚餐。
展覽(2017年10月20日至10月29日)
展場一隅。 |
透過運用當代藝術進行搭配展示,B棟大樓特展室首度使用了白色扭曲的布幕作成子宮的設計,展場內看不到任何明顯的轉角。子宮是孕育嬰兒的柔軟、舒服、柔和的房間。背兒帶在黑暗中展示,但整體空間為白色設計。地板是20公分高的木棧板,每件展品旁邊都有一片透明玻璃,附上文字介紹、照片與影片。藉由玻璃的運用,展示團隊希望打造一個與參觀者的想像邊界,讓參觀者在欣賞背兒帶時雖能看見邊界,卻不會感覺受限。這是與當代藝術的「超連結」。
現場演示達雅族傳統織布。 |
另外還有一個達雅族的專門展間。Herlina女士進行現場織布演示,她是婆羅洲當地的織女,她熟悉織布的知識,並與參觀者討論織布技術。在另一個織布展區,參觀者可以看見60多幅照片作品,以抱著嬰兒的父親與母親為主題。這個展覽展示了物體、紋樣與影片收藏,整個展覽空間裡也以搖籃曲作為背景襯樂。
此外,設計了透過直接寫下意見或訪問的方式,詢問參觀者對展覽的感想。多數人都表示背兒帶展覽相當有趣且獨特,他們獲得許多關於背兒帶的資訊,並期望印尼能再次舉辦這一類的民族誌展覽。
Studiohanafi 的出版組也每天將活動更新發布在社群媒體上,如facebook粉絲頁:Studiohanafi、instagram帳號:Studio_hanafiart與推特帳號:@studiohanafi_。網友提供了回應意見,並且相當欣賞這個展覽。在instagram上,由於背兒帶社團與參觀民眾高度稱讚展覽,因而使展覽大受歡迎。這呈現了一種新型態行銷的「超連結」(未完待續)。
致謝
本文內容摘錄、翻譯自Studiohanafi提供之資料,誠摯感謝Studiohanafi以及一起打造這次展覽的團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繁衍、祈福與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策展人)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