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國際頻道
  從文化特質、殖民傷痕到「我們的歷史」:加拿大歷史博物館中的第一民族

南島文化專欄

  與關島查莫洛兄弟在臺東展開「心」旅程

博物館頻道

  低氧處理與冷凍處理之比較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52期 2017.8.1

與關島查莫洛兄弟在臺東展開「心」旅程

文/林頌恩‧圖/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Senayan Pakawyan

兩兄弟非常期待來到母親之島。

很多展件都是由Ray親手製作。

兩兄弟與人之島的家人合影。

在拉勞蘭與來自各地參加會長交接的朋友合影。

Joe與拉勞蘭卸任青年會會長共飲連杯酒。

  「Joe跟Ray要來臺東了!」2017年春天,與臺東大學南島所師生的群組就開始熱鬧起來,迎來關島這對查莫洛族兄弟即將參訪臺東的消息。東大南島所與東大南島中心想要透過文化資產學院的課程,辦理《太平洋南島文化資產的看見―關島與臺灣的對話》的人才培訓計畫,同時也與各部落或各單位等在地夥伴討論,看看還有哪些可能性可以促成關島與臺東兩邊的交流。不管是辦理研討會或工作坊,部落接待、參與家族之旅、工作室參訪等等都可以是安排的選項,好讓這對兄弟可以在臺灣有更長的停留時間,讓兩邊的族人彼此之間得以更加認識。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透過這次難得的機會,邀請兩兄弟擔任518國際博物館日的講座嘉賓。由於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爭議歷史」,這個主題提醒博物館該如何與時俱進以及保持自我反思。臺灣與南太平洋諸國各民族都面臨如何在殖民政府統治下述說自己的故事、如何在向前發展的時代中,不至於遺忘了遭受缺角的記憶。因此在地博物館群如何關心地方,以特定事件、展品或場域傳達故事,合作策劃多元活動,並結合社會資源等,一則讓不同族群或群體的民眾有機會汲取自身以外更多觀點並各自表達,二則使地方之事有機會成為更為人關切的地方知識,這些都是博物館的在地職責。

  從以上這個概念著手設計研習內容,在關島查莫洛文化村工作並投入族群文化復振的Joe與Ray就成為最適合分享今年博物館日主題的國際講者。他們不只帶影片來分享,提供與會者對於查莫洛人與關島的第一手資訊與努力的現況;也把文化村的用品、貝類飾品帶過來,由於特展一事的決定來得相當臨時,承辦展覽的同事少君在短短幾天內又要處理清單跟保險,還要想辦法上架,每個步驟都是親力而為戰戰兢兢。

  我與Joe跟關島的緣分,要拉回2016年太平洋藝術節( Festival of Pacific Arts,簡稱FESTPAC)在關島舉辦的時候。由於關島離臺灣不遠,又有直航,因此除了官方代表或團體之外,民間也有不少部落團體自行組團展開觀摩與交流。當時我跟著卑南族好幾個部落的女青年一起前往關島,除了被太平洋藝術節這所謂全球南島族群「四年一度奧運會」的藝術節盛事所震撼,也開始認識關島受到美國殖民與設置基地的關係,對當地查莫洛族的文化發展與生存空間造成影響。全世界原住民族都受到殖民政府的長期壓迫,在如何邁向解殖民的路上,與臺灣原住民族都有很多可以對話與互相學習、共同團結的地方。

  對關島查莫洛族來說,他們流傳著祖先起源地之一為臺灣的說法。因此當我們人在關島時,總可以不時感受到人們對於來自臺灣的我們投以親切甚至是仰慕的眼光。遇見Joe的那次餐會,就聽到他熱切渴望未來能有機會造訪臺灣,特別是人之島(Pongso no Tao/蘭嶼)。這是因為人之島在他們心目中堪比祖先起源地當中的起源地,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在行程安排上,臺東這邊的在地夥伴就想辦法與蘭恩文教基金會展開聯繫與細節安排,讓兩兄弟得以一償宿願。當我看著群組傳來他們在人之島拜訪的照片時,根本就分不出來誰是達悟族、誰是查莫洛族,真的就是一家人的感覺。

寶桑部落Pakawyan家族提供豐富美食,大家一起邊吃邊聊邊說笑。

  從人之島回到臺東之後的行程,多半是由當初曾去過關島或藝術節的朋友跟部落來善盡地主之誼,一來延續曾經參與藝術節的朋友對於南島交流的關注與情感,二來也是串連兩兄弟帶給本地族人更多一家親的感覺。例如他們到臺東的第一餐就在魯凱族人Lily姊經營的南島咖啡走廊,Lily姐在臺東可說是最早參與太平洋藝術節的成員之一,對於國際交流始終擁有滿滿的熱情與奉獻。而當天滿桌豐盛的原住民美食,直讓兩人表示這在關島根本可以算是國宴等級了。

  拉勞蘭部落與獵人學校成員、排灣族青年會成員去年也一起組團前往關島,於是我們就一起到團員經營的台東2樓後座brunch早午餐店聚聚,享用晚間Buffet。剛好這次兩兄弟短暫造訪拉勞蘭的時間就遇上三年一次的青年會會長交接盛事,有機會跟來自屏東、臺東各地部落的朋友聊天及交換訊息,忙到幾乎每天都睡眠不足,但是都很期待每一天的行程安排。


兩兄弟與卑南族人一起野營,共度美好時光。

  卑南族寶桑部落與南王部落的Pakawyan家族則是特別帶兩兄弟去野營,就像尋常到山上捕田鼠的行程,可想而知這是歌唱與笑聲源源不絕的聚會。卡塔文化工作室安排了編織工作坊,讓喜歡編織的藝術工作者有機會學到查莫洛人如何應用植物纖維的編製手法。跟都蘭部落阿美族人一起下水抓魚的工作坊,對於善長漁獵的兩兄弟來說更是得心應手。此外晃晃書店、中華鯨豚協會也邀請成功鎮鏢旗魚好手的老船長與兩兄弟交流海洋知識,讓大海更緊密連結著兩邊靠海愛海依海而生的人們。

美食製作也是很好的文化交流喔。

  而在臺東大學文化資產推廣研習課程之後,我們也在校內一處特別的灶咖戶外空間展開飲食文化交流。兩兄弟製作了椰漿煮豬肉丁,使用大量檸檬汁與辣椒讓生蝦熟成的沙拉,好評滿滿,一下子就見底,讓人驚艷不已。來自各部落的臺東地主隊貢獻了各式好料一起勞動、一起創作、一起分享彼此的相同與差異,讓每個人心與胃都飽滿到不行。

  當加拿美部落的kaka(哥哥)對著Ray的文身圖案深感震驚地說:「他身上的圖案,根本就是我vuvu(老祖父)的圖案,一模一樣,天啊!怎麼可能!太不可思議了。」他們兩邊熱切地看著我希望我把雙方的話語翻譯出來,此時我心底升起奇異的感覺。眼前這兩位在血緣與文化上可說最親的遠親,在千百年之後,我們三方卻得使用殖民者的語言來交換訊息,這種心情要怎麼解釋呢。

  兩兄弟來臺東這趟旅程,有賴臺東大學南島研究所的研究生思安與Putal的行程接洽與大力安排,加上幾乎是全程陪同的翻譯與討論,付出許多心力,才能順利完成在各點之間的移動。此外卡塔文化工作室的秀慧在接待與陪伴上也幫了很多忙,她跟馬斯林恩月桃生態教育園區的布妮老師在藝術節之後又去了一趟關島,跟Joe與Ray有更多相處,因此對於兩兄弟在臺灣的適應及需求上提供更多訊息給大家了解,也在許多事務的應對上有更快的設想。一趟南島友人造訪臺東的行程安排,從發想、設計到執行、接送機,這一路上一點都不簡單。我們參與在其中的夥伴都在學習該如何承接、轉換、陪伴、共事與體諒,因為我們都希望可以帶給他們、帶給臺東最好的收穫。

  算一算,兩兄弟來臺東這趟行程,縱谷線、海岸線、南迴線、市區跟所謂離島地區都去過了。以行政區域來講,光是這樣跑來跑去就已經跟布農族、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與達悟族都交流到了。重點是人根本還沒有離開臺東縣份,還沒有跨縣市,就跟這麼多族群交流到了呢。我忽然有了更深的體悟,臺東真的擁有最多與南島族親交流的本錢啊,如果加上屏東與花蓮的參與跟力量更不得了,真的可以好好打造屏花東做為與南島族群交流的重要基地啊。

  那天在臉書上看到妹妹Savungaz轉貼花亦芬老師對於世界史課綱的看法,讓人有感而發:「教育部雖然強調『世界史也將更著重臺灣與世界互動』,但在國高中的世界史課綱草案卻看不到,與臺灣原住民文化相關的「南島文化」在其他地區發展的歷史經驗跟臺灣有何異同、以及他們的現況又是如何?臺灣應該不要只知停留在滿足於自己作為南島語言的原鄉這一點上,更應好好培養下一代去了解,如何透過這麼可貴的文化遺產連結,去建立與南太平洋國家的友誼。」很簡單的一段話,卻深刻道出我們還要繼續落實的方向,從更多交流與看見、更多意識與在乎、更多合作與發聲去著力。

  就算慢了、遲了,只要有開始,就是好的開始。而對於史前館來說,透過這次Joe與Ray來臺東擔任講者,不只讓我們認識了查莫洛族部分的文化面向與思考,館方也從他們的特展展品下架後收藏了幾件作品,增加博物館太平洋地區的典藏品。未來視情形有可能以迷你單元介紹的方式在常設展區展出,或是支援相關特展。如果每一年都能以類似的方式與不同南太平洋國家的文化工作者往來,建立互動關係,那麼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更深刻地連結與團結,一起在交流中變得更強壯、更有力量。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