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藏品選介:卑南族男子短褲及護腿褲片

考古探索

  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三):卑南遺址公園南側近年調查簡述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典藏庫大觀園走一遭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6期 2016.12.1

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二):卑南遺址公園外西側2008年發掘簡述

圖‧文/葉美珍

圖1.卑南遺址公園(黑線區)外南側調查區(紅線區)位置圖。

  國定卑南遺址公告保護區以「月形石柱區」及12.4244公頃「卑南文化公園二期擴大區」為主。但卑南遺址因其位處鐵路新站與南王聚落間平坦階地,遺址範圍延伸於私人土地。2007年至2008年間本館接受臺東縣政府委託,針對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即將面臨開發壓力的國定卑南遺址西側、東南側、南側規劃進行列冊保護作業(註)。其中〈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一):卑南遺址公園東南側2015年發掘工作簡述〉與〈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二):卑南遺址公園外西側2008年發掘簡述〉為本系列第一、二篇報導,本文為系列三,陳述2005年以來卑南遺址公園外側南區的考古工作。

  本調查區東界為更生北路596巷,西界為文化公園路,北界為卑南文化公園,南界為普悠瑪部落邊緣,區域地表高程介於49m至44m之間,地形相當平坦,地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緩傾。

  地表除了農園作物之外,著名地標為臺東縣歷史建築「國本農場」,附近有近年新建之少數建築。其他建築物為文化公園路旁以鐵皮搭建的臨時建物,以及少數的鋼筋水泥建物。

  國本農場建於日治時代1924年左右,主要種植甘蔗作物,因屬王氏家族所有故又稱王宅(以下稱王宅),開發時因其後院出現許多板岩石柱,所以當地稱為「石壁厝」。王宅週圍因早年土地開發而暴露許多史前遺物。遺物以陶片為主,分佈範圍主要在石壁段1036、1037、1038及1039等地號土地內,並擴散至王宅南側的1043號及西側的1028、1031號土地內。

  對於本調查區的了解,來自兩次考古發掘及兩次民眾整地及一次自來水管線更換工程之挖掘。兩次考古發掘分別是,1945年由日本學者國分直一與金關丈夫在王宅後院所進行之發掘,以及自1997年至今由本館執行的「卑南遺址現地保存展示發掘」。這兩次考古發掘都發現密集的建築結構遺留,後者即目前展示卑南遺址史前建築區之「考古現場」,兩次發掘均證明卑南遺址史前聚落至少由臺東新站延伸到王宅後院,但王宅西側即王宅大門正前方的大片農地則較不易在地表發現史前遺物。

  2005年5月,在王宅正前方約130m之石壁段1047地號範圍內,地主為了墊高其土地,在該地號內挖出一個長95m,寬8.5m,深1.8m的長條形大坑,挖出的大坑中於地表下1.5m有明顯史前文化層堆積,出土石柱殘件及陶片等史前遺物。證實此處之所以不易於地表發現史前遺物,是因表土層較厚,文化層保存於地表下1.5m以下,若土地未經深挖則遺物不會被擾亂出土。


圖版1. 2005年本區石壁段1047地號挖出大坑,本館人員現場測量其範圍。

圖版2. 2005年石壁段1047地號挖出的大坑深達180cm。

圖版3. 2005年石壁段1047地號挖出的大坑內有明顯的史前文化層堆積。

圖版4. 2005年石壁段1047地號出土卑南文化大型陶把。

  2008年自來水公司在更生北路596巷曾進行自來水管更換工程,本館派員至現場監測、紀錄並採集出土遺物,觀察到挖開之管線槽道於地表下50cm至70cm有陶片遺物,地表下1.1m露出石板棺側板上緣,長度超過1m。按596巷道路卅多年前的鋪設工程,以及隨後埋設自來水管線工程的開挖影響,接近地表處若有文化層亦應已被擾亂,2008年藉由管線更換工程證實此處地表下70cm以下保存未受擾亂之文化層堆積及石板棺。


圖版5. 2008年自來水管線工程下挖土層,露出石板棺側板上緣痕跡(箱尺下端左斜之灰色片狀斷面)。

  時至2014年4月,王宅家族委託臺東永續發展協會整理王宅並活化利用,管理者在建築周圍的庭院設置圍籬以及少量設施。其整地工作將地表土石移動、堆集,使得早期露出陶片明顯夾雜於土石堆間,整地動作引起臺東縣政府及本館關切。該整地規模不大,經縣府人員前往關切後,管理者配合法令停止原訂計畫,本館考古人員並配合前往調查、拍照以及採集重要標本。觀察時現場已挖開幾處小面積坑洞及長條形淺溝槽,坑洞內及溝槽中無明顯史前遺物分佈。

  由於王宅為日治時期的建築,早期興建時已因挖掘地基而出土史前遺物,許多陶片散置於庭園中,部分暴露地表,部分受到雜草及樹木掩蓋,此次整地主要將已暴露地表的陶片等隨著土石推移集中。根據現有考古資料顯示,王宅後方之史前堆積接近地表,深度約與考古現場相當,王宅前方地下史前堆積則應在地表1-1.5m以下,與前述石壁段地點類似深度,因此研判整地並未破壞地下堆積(圖版6-9)。

  王宅鄰近卑南遺址公園,受委託之管理者相當配合文化資產法令,中止整地後,並主動撤除已完成的部分設施,其後王宅周圍未再見動土行為。

  不論是2005年石壁段整地或2014年王宅整地,均出土卑南文化典型大陶器所帶大型橫把,把手形制說明這處文化層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堆積現象,與公園外東南側的三和文化現象有所區別。由上述歷年來的發掘與調查顯示,由於表土層的厚度影響,本區保存之史前文化堆積範圍或不止於本文介紹之地點,有待後續長期的觀察。


圖版6.2014年王宅外挖出淺土溝槽。

圖版7. 2014年王宅周邊整地。

圖版8. 2014年整地出土之石器。

圖版9.2014年整地出土之陶片。

註:卑南遺址公園東側至鐵路新站間區域已經過搶救發掘,公園北側屬卑南山易崩區域,表土堆積相當厚,地表尚未發現明顯遺物,故調查工作以西側及南側為主。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