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絲路的沒落是唐朝的失能?還是氣候惹的禍!地質學家如此說……

考古探索

  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二):卑南遺址公園外西側2008年發掘簡述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史前陶片整理大功夫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5期 2016.11.15

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二):卑南遺址公園外西側2008年發掘簡述

圖‧文/李坤修

圖1.卑南遺址公園外西側山坡的調查區域(紅線區)。

  國定卑南遺址公告保護區以「月形石柱區」及12.4244公頃「卑南遺址公園二期擴大區」為主。但卑南遺址因其位處鐵路新站與普悠瑪聚落間平坦階地,遺址範圍延伸於私人土地。

  2007年至2008年間本館接受臺東縣政府委託,針對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即將面臨開發壓力的國定卑南遺址西側、東南側、南側著手規劃進行列冊保護作業(註1)。本系列第一篇報導為〈卑南遺址公園外圍卑南遺址探討(一):卑南遺址公園東南側2015年發掘工作簡述〉,本文為系列二,陳述2008年卑南遺址公園外側西區的考古工作。

一、2008年考古工作概述

圖版1. B1側板露出地表。

  調查區位在卑南遺址公園西側,瞭望台上方坡地,區域地形為一道由西向東傾斜的小山脊,長約180m,寬約70m。山脊稜線高程介於125m至80m之間,地勢堪稱陡峭。區域內地表全闢為農園,作物以釋迦菓為主。

  因地形陡峭,加上過度開墾,本區地表受到嚴重的雨水侵蝕,也因此在地表上出現多處石板棺的露頭。調查期間發現本區域地表至少有5具石板棺露頭及兩處疑似有石板棺的地點,稍後於考古試掘工作階段則於探坑出土5具石板棺。

  2008年在本區總共發掘11個探坑,編號P3至P13(註2)。其中P10及P13是為發掘石板棺而加開的局部探坑,其餘9個探坑都是2m×2m的方形探坑。探坑分佈在高程115m至95m間坡地,因受地形與果樹限制,測試探坑所選擇位置無法作等距規劃。

  11個探坑的發掘深度中,最深的是P5坑,發掘134cm,最淺的是P9坑,發掘37cm,一般深度都在1m以內,每一個探坑地層中都未發現生活面(living floor)現象。11個探坑僅有少數幾個探坑出土器物,共計出土73片陶片及4件石器標本,數量非常零星。探坑中陸續出土5具石板棺。石板棺編號接續為B6至B10,5具石板棺出土於5個探坑及1個小型拓坑內。

  5具石板棺中的B7及B10因幾乎已暴露於地表上,故進行棺內的發掘,其他3具僅作記錄未發掘。以下為B7、B10石板棺簡介。

二、B7及B10石板棺

(一)、B7


圖版2. B7石板棺。

  棺頂高程111.000m,墓葬方向N40°E(依據墓葬西側板)。棺身大致完整,蓋板破碎不全,可能受耕作破壞。棺身由板岩石板組合而成,形式為東西側板夾南北側板,棺內長196cm,南側寛35cm,北側寛30cm,棺內深度32cm。蓋板北半段碎裂板岩散佈,蓋板南段保留較完整並斜傾於棺內。東、西側板各由2片石板連接而成,南、北側板各1片,東側板北段內傾,南段則外傾,西側板南段有殘缺口,研判是受農作擾亂所致。棺內無陪葬品。

(一)、B10


圖版3. B10石板棺。

  棺口高程94.695m,墓葬方向N48°E(依據墓葬西側板)。墓葬出土時蓋板不全,棺身向東微傾,蓋板之佚失可能受耕作擾亂所致。

  棺身之組合為東西側板夾南北側板,棺內長175cm,南側寛40cm,北側寛35cm,深度42cm。蓋板為2片大板岩片所組成,出土時呈現分離狀態,殘缺不全,未全面覆蓋棺身,蓋板的殘缺亦可能是耕作所致。東西側板分別由3片石板連接而成,南北側板各1片。西側板中段上緣有殘缺口,研判亦屬耕作擾亂。西側北段石板下緣及北側板左下緣均有一榫口,推測為二度使用之石板,榫孔的外側以小石板封堵。棺內無陪葬品。

  其他8具石板棺因殘損或埋於土中未發掘,雖無法測得棺內大小,但由局部露出的棺身大小研判,均屬成人石板棺。

三、結語

  綜合探坑出土及地表調查所發現,在狹小的70m×180m範圍內,即使受到現代果園開發影響,仍保存至少10具石板棺,充份證明該區是卑南遺址範圍無疑。

  本區出土的石板棺依著目前的地形而分佈在不同的高度上,證明該區域的山坡地形在被史前人類使用之前已形成。本區地表下除墓葬外,未發現明顯居住面,這現象和卑南遺址石板棺層上方有厚層的居住面文化層堆積現象大異其趣。

  由於本區屬於侵蝕地形,一種可能是居住面已隨地表侵蝕而消失,不過另一可能性是,同處卑南山(檳榔四格山)上,卑南遺址北方的岩灣遺址、上岩灣遺址,及卑南遺址西方的高台遺址都僅發現石板棺而無居住面,表示石板棺所在處為聚落外的埋葬區,此時屬卑南遺址早期之富山文化階段。

  按卑南遺址保存史前文化包括大坌坑文化、富山文化、卑南文化及三和文化,自大坌坑文化以後,各時期居住者都可能擾亂前一階段文化層,或利用前一階段留下的石材資源,因而形成卑南遺址複雜的文化層。

  西側坡地考古工作重要性在於顯示早期居住者行為模式為將石板棺葬於聚落外區域,且未有「後來者」在此處形成聚落,留下生活面堆積。卑南文化階段聚落主要在鐵路車站至公園東側,亦是石板棺密集區域,已出土的2000具石板棺為不同時期所遺留,而聚落家屋卻是未被「後來者」拆毀的生活面現象,屬於該範圍土地最後的廢墟區,亦即這是幾千年來土地重複利用,後者擾亂前者所形成文化層綜合面貌,內涵錯綜複雜,唯有靠各文化階段的其他保存單一文化層的遺址堆積來作釐清。

註1:卑南遺址公園東側至鐵路新站間區域已經過搶救發掘,公園北側地表則尚未發現遺物,故調查工作以西側及南側為主。

註2:P1及P2為其他區域之探坑。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