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腦力與體力的碰撞
文‧圖/吳庭嘉
以前寫考卷的時候,考題中經常會出現「人獸形玉玦」的圖片,考我們這是哪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在寫下卑南遺址的同時,我總是忍不住想:「這個詭異的東西到底有什麼值得被出題的地方?怎麼老是在考這裡?」
直到三年前,我第一次認真參觀過史前館,就深深地被人獸形玉玦震撼到,這件文物的重要性不是單單一個考題就能夠解釋得來,也不是一張圖片就能夠解釋的美麗,它的藝術價值與蘊藏的歷史意義太過重大,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年,看見史前館在徵實習生時,果斷地填表繳交,也錄取了,但在實習前卻發生一些狀況,使我無法順利報到。今年,我又重新填上史前館,這次,我終於能夠如願來到這裡實習。這麼堅持要來史前館實習的原因,是因為我相信在這裡學到的東西,一定比去飯店業實習獲得的經驗更加難能可貴。
暑假開始,我遲了一年的實習生活也跟著開始了,之後就要在這裡待兩個月,令我十分期待。實習第一天,先認識館內的基本設施,熟悉空間的配置與展廳的內容﹐聆聽簡易的導覽後,到公共服務組實習的我們拿到活動資料,被帶去「原始生活秘技寶典」這個暑假主要活動的所在地認識活動內容。
「原始生活秘技寶典」這個活動大約分成「鑽木取火大考驗」、「有膽有識狩獵技」、「食食嗑嗑嚐百草」、「紅陶黑陶玩藝玩」、「漂洋過海搶地盤」與「白浪滔滔捕魚趣」這六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特殊的意義,都能讓遊客體驗史前人是如何生活的,而我們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要協助遊客了解這些活動的意涵,並與遊客一同操作。
|
|
教導遊客如何鑽木取火。 |
活動進行時,會遇見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像是有遊客拿鑽木取火的道具非想鑽出火來不可,卻意外把道具的繩子弄斷;或是拿著鑽木取火的道具,以為能夠當成弓箭使用,結果敲壞道具;打開黏封在罐子裡面的海漂植物,拿出來聞或是摸;不然就是拿裝飾海洋意象的娃娃互丟……經常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並不是協助遊客進行活動,比較像是在勸導遊客不要做錯事情。
在公服組實習會經歷一項重大的考驗,就是要「導覽解說」。有三個展廳可以讓我們選擇,分別為「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臺灣南島民族」。每天都有一些空閒時間,可以去聆聽每個展廳的導覽,最後我選擇的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臺灣自然史」展廳。
要正式導覽前,必須要經過考核,才能夠真正上場。考核前我閱讀與研究許多資料,整理重點後轉化為自己的話語,帶導覽的時候不僅要自信講出要導覽的內容,還要講得有深度,講得有趣,講得流暢,並與遊客們進行一定的互動,且妥善利用展廳裡面的展品,才能讓自己的解說更加飽滿,因為導覽解說不是說給自己聽的,而是要說給各式各樣的遊客聽的。經過幾次模擬後,指導員指出了許多我不足的地方,給了我許多建議,讓我順利通過了考核。
當自己帶過幾次導覽解說後,真的越來越佩服解說員的姊姊們,不僅講得很清楚,又善於與遊客互動,且在面對遊客的問題時都能臨危不亂,這些事情說起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很有難度。尤其是面對遊客詢問一些較深入的問題時,常常無法順利回答,這點讓我十分懊悔,讀書時真的不能只記得表面,或是考試會考什麼,而是要將來龍去脈通通都研究之後,才是真正瞭解這些事。
|
|
在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接受解說考核。 |
非常謝謝史前館提供這個實習機會,也謝謝公服組所有同仁,總是提供一些小糧食供我們充飢,分享許多過去的經驗提供我們參考。還有一起實習的夥伴,總是和我一起打鬧聊天互相鼓勵,讓我的實習生活十分充實多樣。
在實習的兩個月裡,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學習到許多實用的知識,也將自己的個性磨得更圓滑,變得更容易與他人融洽互動。和遊客接觸的過程十分耗費體力,又沒有報酬,但能看見遊客經過我解說後,因為領悟而產生驚訝的表情,或是聽見一句謝謝,便是我最高興的時刻。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 2016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