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接軌的文化遺產管理工作
文/圖:楊淑玲
卑南遺址考古現場於颱風過後淹水情形檢視。
|
從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訂立後,產生世界遺產名錄,清楚列出各國被選入的世界遺產地,由於世界遺產名錄逐年增加,因此由國際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研究中心(ICCROM,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主導發展一套各國可共同遵守的指導原則,經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及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er)合作討論結果,於2013年出版”The Resource Manual on Managing Cultural World Heritage”,提供管理者、決策者及社區對文化遺產管理系統的了解,協助解決在遺產地面臨的各種問題,達到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同時各遺產地也可對現存的管理系統進行檢視。
文化遺產的經營管理涉及廣大的層面主要包括:
一、文化遺產的本質
1.文化內涵。
2.多元價值。
3.意義與認同。
4.全球化連結。
二、文化遺產的使用狀況
1.人類造成的衝突。
2.遊客。
3.自然災害。
4.建設發展。
三、文化遺產的權益
1.營運經費來源。
2.所有權人。
3.全民參與。(http://whc.unesco.org/)
颱風為卑南遺址帶來災害情形檢視。
|
從各個不同的層面發展經營管理架構,確保可以建立文化遺產的保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特別是面對現今全球性的挑戰,如氣候變遷和急速發展的城市化現象。
國內目前對於文化遺產的經營管理,雖然已經完成文化資產保存法,但仍時常遭遇遺址的保存和土地開發的衝突,有關文化遺產的經營管理也受到嚴重的威脅。
以國定卑南遺址為例,考古學者研究發現該遺址的核心區面積約38萬平方公尺,但受到法令保護的國定遺址區域目前約12萬平方公尺,其他未劃入國定遺址的核心區域,包括已劃入都市計畫區且已經完成土地徵收的道路預定地。然因當地社區居民期盼開通道路的壓力一直存在,重新燃起土地開發與遺址保存的爭議,因此臺東縣政府呈報文化資產局會同專家學者將該區劃定為列冊遺址。
此一作法不但呈現文化遺產的價值導向,更考量到建設發展在文化遺產的經營管理作法中必須審慎處理,進而促使主管單位從文化遺產的更大範疇,擬定更周全的保存及經營管理計畫。
國定卑南遺址為國內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完整保護遺址和經營管理是為了遺址傑出的普世價值,這也是經營管理的指導準則。卑南遺址的研究結果顯示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如下:
1.卑南遺址是臺灣考古學史上最早被發現與發表的遺址之一,也是最早利用大面積平面發掘以揭開古代聚落的遺址。同時也是最早展開搶救的考古學範例,在考古學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2.從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來看,距今2,300-5,300年前的卑南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具有多文化層並擁有最大規模的石板棺墓葬群,是目前臺灣保存最完整、挖掘範圍最大以及最能呈現新石器時代聚落生活樣貌的遺址。
3.卑南文化人的石板棺長軸朝向姿態不凡的都蘭山,顯然都蘭山不僅是一座臨卑南大溪的自然山景,也是一座守護他們靈魂歸處的聖山。
上述資料成為卑南遺址經營管理計畫的必要文件,而定期檢視與報告可以因應遺址面臨環境改變及威脅的各種狀況。
有關遺址的定期檢視包括以下項目:
一、建築物和發展:商業發展、房屋、遊客設施等。
二、交通設施:交通設施產生的影響。
三、服務設施。
四、污染:空氣、水、廢棄物等造成的汙染。
五、生物利用:狩獵行為、植物採集等。
六、資源開採。
七、環境影響因子:灰塵、微生物、放射物質、相對濕度、溫度、水、風等。
八、社會文化利用:
(一)傳統生活和知識的改變。
(二)社區和地方人士的認同。
(三)遊客或旅遊團體的衝擊。
(四)原住民狩獵採集。
(五)相關儀式的利用。
九、氣候變遷和突發事件
(一)海水的改變。
(二)暴風雨。
(三)洪水。
(四)氣溫改變。
(五)地震。
(六)火災。
十、營運因子
(一)財務。
(二)高度衝擊研究。
(三)低度衝擊研究。
十一、其他的人類活動:有意的破壞及不合法的活動、軍事訓練、戰爭。
(http://whc.unesco.org/)
透過檢視而產生有系統性的監測,將有助於制定卑南遺址的未來計畫,例如遊客數量改變的監測成為經營管理的指標之一。執行管理計畫前,評估遊客進入遺址進行旅遊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不是以旅客人數多寡產生的經濟效益為優先考量。另外長期的經營管理更需要遺址的權益人,以及社區的擴大參與,這樣才能增進經營管理計畫的執行效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