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又興奮又滿足的實習體驗
文‧圖/何昕
申請緣起
我在大學時期對於考古學就有著濃厚興趣,直到現在熱度依然不減,因此申請來到專精考古學門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方考慮到我的需要,允許我在兩個不同組別實習,這樣一來,博物館的四大核心功能——研究、典藏、展示、教育都體驗到了,使我又興奮又滿足。
實習內容
7月份在研究典藏組實習,8月份來到展示教育組體驗,都收穫滿滿,具體情況如下:
標本整飭。 |
典藏盒製作。 |
參與了標本拍照,使用專業的拍照工具。 |
典藏庫盤點。 |
在研究典藏組,我們先學習的是標本整飭,這次是卑南遺址的遺物需要我們處理。雖然在書本上學習了很多,但那只是紙上談兵且較重視文化脈絡,如此大量且近距離的接觸文物,我還是頭一回,感覺既興奮又激動。
之後學習了典藏盒製作。由於花東地區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較為頻繁,文物典藏的環節變得尤為重要。館內的典藏盒都是根據文物規格來量身定製的,且全部採用無酸材料,製作精美,重視實用與美觀。
而後參與了標本拍照。使用專業的拍照工具,擺正標本,放入表示標本編號的字牌與色卡,且根據標本的狀況調節光源,然後按下快門,照片就拍好了。一件標本通常拍正、反兩面照,也有特殊的藏品需要六面照。一張張標本照,不僅可以讓我們知道文物的基本狀況,也為未來數位博物館建置打下基礎。
最後參與了典藏庫盤點的工作。一般由兩人配合完成,一位工作人員檢查標本是否在架,另一位則記錄,我們明白了盤點的流程,看到了一部分藏品,總共盤點了3000件左右的標本。
8月份來到展示教育組實習。第一週參與了「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特展的最後佈展流程。第一次參與織品上架這個環節,學到了很多展示技巧與上架知識。
接著進入12月「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的籌備組,策展人講解文物交流展的相關環節,並開始在展廳進行氣氛營造,且規劃文物的擺放位置,之後我們集中力量「建塔」。
因為佛寺附近常有塔的存在,為吸引觀眾,策展人計劃模擬一個約6米高的佛塔。我們的主要材料是黑紙板,至我實習結束時,我們的塔基本上已經完成,連我自己都很感慨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如何讓展覽變得生動有趣,拉近文物與觀眾的距離,且更好的詮釋文物,是博物館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兩天參與了臺東縣103年度國民中小學「聽‧說‧我們的故事──在地小小解說員培訓活動」,主要負責錄影的工作。在這期間,了解了教育活動的流程,明白了教育活動的意義,同時也體驗了過程的辛苦。
收穫頗豐
在這兩個月中,我對博物館這個文化機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研典組,因為我們的工作內容是以物件為中心的,所以工作時會比較小心,輕拿輕放。做事情講求細緻,不能著急,需要慢工出細活。
在展教組,工作的中心圍繞著人展開,如何規劃展覽故事線、策劃活動,使得觀眾與學習者能夠得到更好的參與,獲得美好的博物館經驗。隨著策展經費的減少,現在策展人的工作幾乎包山包海,從開始到結束,每一項工作都要參與,因為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會影響展覽的效果。
但每個展覽都是不同的主題,圍繞它都可以做一個小研究,也是十分有意思。且展示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從動線到燈光,從展板到互動裝置,隨著科技的進步變化都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
這次實習使我受益匪淺,同時也十分感謝博物館同仁的照顧與理解,讓我感受到了臺東人的熱情。幸運的是,我正好有機會隨館員調查海線沿線的天主教堂建築,也參加電光部落的豐年祭,兩次田野調查讓我更加了解臺灣的多元文化。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學生,2014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