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幕之後-展示博物館的典藏空間,瑞士琉申歷史博物館簡介
文/戴蕾 圖/邱東昇
圖一:琉申歷史博物館建築,過去是琉申州的軍火庫。 |
琉申歷史博物館 (Museum of History, Lucerne)位在瑞士著名的觀光景點--琉申橋旁(註一),博物館建築原本是琉申州的軍火倉庫,建於1567年,至1986年舊建築才沿用成為琉申歷史博物館(見圖一)。對一般人而言,博物館儲藏室多少帶著神秘的色彩—它就像是藏身在博物館內的秘密,每個人都隱約明白它就在博物館裡的某個角落,但因無法眼見,也無法手觸,因此多只能透過想像,在腦海中描繪它神秘的身影。有別於一般博物館多將典藏空間視為博物館的私密空間,琉申歷史博物館則在常設展中,將博物館的禁地—典藏室揭露在觀眾的眼前,毫不吝嗇地分享博物館圍幕之後(behind the curtain) 的儲藏禁地。
圖二:放在博物館入口附近的大鐘、紀念柱,以及四層樓高的大鐵架。 |
圖三:展場內成排的鐵架,分隔展區。 |
圖四:上下樓層的樓梯旁,也都設有放藏品的鐵架。 |
圖五:紅外線掃描器與展品附的條碼。 |
琉申歷史博物館不只過去是地方政府的軍火倉庫,今日博物館內的空間利用,也充分發揮了其儲藏空間的特性,就連常設展廳的設計,都以博物館乃「物的儲藏空間」的概念為核心,巧妙地設計出一個令人好玩、印象深刻,又能將其博物館理念傳達予觀眾的展示。當觀眾走進琉申歷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達四層樓的大鐵架,上面置放著具代表性的大型物件,包括過去放在琉申市區廣場上的紀念柱以及大鐘等 (見圖二);物件所提供的視覺刺激,直接吸引了觀眾的興趣與注意力。不同於一般歷史博物館多依照時代序列安排展示分區,琉申歷史博物館不但未依時代順序安排其展場,甚至捨棄了一般展示廳慣用的陳列櫃,而取代以一般放在典藏室中鐵架,使整個展示空間幾乎以鐵架排列分隔而成(見圖三、四)。另外,琉申歷史博物館的展示,沒有說明用的面版文字,不過,每一件物件上都貼著一張條碼,進入博物館前,觀眾手上會分到一隻紅外線掃描器(見圖五),參觀時只要將掃描器對準展品上的條碼,即可透過掃描器上的小銀幕閱讀物件的基本資料。由此,觀眾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在倉庫般的展廳中尋寶,選擇想深入了解的藏品;透過這種獨特的展示方式,博物館其實是有意識地在展示中減少博物館與館員對歷史及物件詮釋的呈現,以凸顯物件本身的意義—因為展廳內沒有的時代分區,也沒有說明文字,因此觀眾只能透過「動手探索」的方式,一件件地審視展架上的物件,透過物件本身所能提供的資訊,以及個人在博物館中與物件的交流,建立出一套由個人經驗建構而成的歷史;在琉申歷史博物館中,無論是一枚胸章、一件貴族所遺留的衣飾、一個販賣給觀光客鑰匙圈、或是從當地老教堂收集來的各式聖徒像,以及各種過去放在市民家裡的生活用品,都透露著歷史中琉申當地城市生活的點點滴滴,充分顯示物件乘載歷史的特性。
圖六:位在博物館入口正對面的theatre入口,設計得有點像阿里巴巴的芝麻開門,裡面是博物館的儲藏空間,每逢開館日都有theatre tours。 |
琉申歷史博物館將展示空間與典藏空間結合,毋寧重新界定了博物館在公眾心中的角色,讓觀眾重新思考「博物館是什麼」此一本質性問題。相較於博物館展示空間在觀眾心目中的鮮明形象(如帶玻璃櫥窗的展示櫃、分類陳列的標本、燈光、面版等等),典藏空間則在一般人心中缺乏具體的輪廓,若問起「博物館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時,大部分人腦海中所浮現的,多是對展示的印象,而難以拼湊博物館內部工作的其他形貌;琉申歷史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則企圖改變這種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重新將博物館定調為「處理物件」的場所,不只博物館本身具有研究物件的使命,就連到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也跳過了館員的詮釋,直接與物件互動。而這種揭開圍幕的使命,以及強調物件的理念,也落實在琉申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中:琉申歷史博物館每個開館日都安排有「劇場導覽」(theatre tours)活動(見圖六),由博物館僱請專業演員解說,帶領觀眾進入博物館典藏室中參觀,在演員豐富的表演情境中,不只揭開博物館工作的內幕,也重新向觀眾訴說博物館工作與物件間的密切關係。
琉申歷史博物館之所以精彩,在於其一方面在展示中表達了深刻的博物館學思維(即:以物件為中心的博物館),一方面又未忽視觀眾參觀博物館時對娛樂的需求,這必須放在近年歐洲博物館發展的脈絡下來理解:1980年代歐洲博館由英國開始面臨一系列變革,受到傳播以及娛樂事業日益發達的衝擊,博物館開始與其他私營機構(如遊樂園、百貨公司、電影院等)競爭,而英國博物館更受政府政策的影響,開始需要自行負擔部分成本,因此除了拓展行銷外,在展示上也開始重視娛樂的成分,更加地關注觀眾需求。這種趨勢到近年,因為電腦、多媒體以及電訊的應用,使得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卻也忽視了博物館「處理物件」的本然角色。而琉申博物館最難能可貴之處,即在於其融合了博物學辯論的眾多衝突,一方面透過展示及教育活動的新穎設計,吸引觀眾對博物館的好奇心,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並在展示中運用新科技(紅外線掃描器),堪稱符合今日的新潮流,另一方面又在展示中充分表達出博物館「處理物件」的本質,可謂具體地解決了近日博物館學的辯論,是一座叫好又叫座的博物館。
註一:琉申橋是與馬特洪峰一起被印在瑞士蓮巧克力上,一座蜿蜒、上覆屋頂的著名古橋。 參考資料:
Pearce, Susan(1990)“Objects as Meaning” in Pearce, Susan (ed.), Objects of Knowledge, London : Athlone Press.
琉申歷史博物館網頁:http://www.hmluzern.ch/index_e.htm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