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代的左撇子卑南人
文/楊淑玲 圖/涂寬裕攝影
圖一: 卑南遺址出土之單把帶流陶罐(現展示於台東縣立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 |
2006年,卑南文化公園展示廳新增「史前風華再現」特展,以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移轉至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的卑南遺址出土文物作為展出重點。這次的展品是從已整理登錄的臺大移轉標本中挑選出來的精緻文物,其中不乏珍貴的玉耳飾、玉項飾、玉環、玉錛鑿、玉矛等玉器和完整的陶器標本,讓展場重新展現濃厚的氛圍。對一般人而言,這些距今約2000~3000年前的考古文物看起來像是死沉沉地擺放在展示櫃中,無法被現代人理解,也不在現代人可回溯的歷史記憶中,仔細端詳也是撲朔迷離。但它們確實曾經存在於這塊土地的某個時空中,只是久被遺忘。它們是過去時空的見證,也是解開一切謎團的線索,需要用心去觀察和研究,才可能尋找到答案。
在欣賞精美的文物之餘,除了讚嘆它們所散發的藝術光采外,腦海中也不斷浮現出:「它們到底是什麼人製造的?又是什麼人佩戴或使用過的?」…這些文物雖不會說話,但是從它們細膩的作工透露著工匠的高超技術,讓人不禁想一探這些文物背後所隱藏的故事?像展櫃中有一件方形玉耳飾,只佩戴在左耳或右耳上,是不是比現代人還摩登呢?而玉長管中間的穿孔又是那位有超能力的仁兄的傑作呢?佩戴著小玉鈴和喇叭形玉環的美女應該不會輸給今日的選美冠軍吧?
在這些文物中,除了當時愛裝飾的卑南人所用的玉器外,陶器也是當時社會不可少的產物,在藝術方面呈現質樸無華的形塑風格,從形制更透露了史前時代也有左撇子的使用習慣,反映了史前社會最為真實的一面。
而史前時代的左撇子所用的卑南陶器目前出現至少有10件,從它們的把手和流口的相對位置來看,只有用左手握把時,流口才會朝向使用者(圖一)。 連照美 教授曾對這些陶器做過研究,引述如下:
"全都具有一相當特殊的共同特徵是,把手都在陶器的「左側」。這在我們人類是以慣用右手為絕對多數的事實來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值得重視。
"這種組合結構所造成的結果是,如以右手執陶罐的把手,則口部的流向外,而只有在用左手執把時,口部的流才對著拿陶器者自己。但是,卑南的所有單把帶流陶容器都是一致的形制。因此我們是不用考慮這些是專門製作給慣用左手的人所使用的。"(連照美,2003)
圖二:卑南遺址出土之單把帶流陶罐(現展示於台東縣立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 |
圖三:卑南遺址出土之單把帶流陶罐(現展示於台東縣立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 |
圖四:卑南遺址出土之單把有嘴陶壺(現展示於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展示廳) |
這些陶器的形制一律是鼓腹無足,目前除現存於本館展示廳的 2件文物外,另在臺東縣文化中心陳列室亦發現展出2件此類標本,依照它們的口、頸、腹、底等部位變異情形可細分為:
I.單把帶流陶罐:在目前所見的4件標本中有3件均為此類型標本,它們的器形差異不大,如口徑和器高大約介於10~ 12公分 ;腹徑大致為 12~ 13公分 。 (圖二、三)
II.單把有嘴陶壺:器高約8公分,腹徑約3公分。(圖四) 從陶器出土於石板棺的情形,斷定它們均為陪葬品,這也引發了筆者的另一種奇想,墓主的身份可能是被服侍者,那擔任服侍角色的左撇子到底和墓主是主從還是朋友的關係呢?
由文物中發現史前的奧秘,也從文物中學習如何破解謎團,只要你能掌握文物透露出的證據,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超級厲害的考古家喔﹗
(後記:本文特別感謝臺東縣政府提供卑南陶器之資料及協助標本拍攝工作)
參考資料
連照美( 2003),卑南遺址第109號墓葬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