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方的行旅─南科館校合作教育活動
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中)
瑞典的瓦薩博物館(下)
史前館電子報第129期 2008.04.15 
   

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中)

 文 / 方鈞瑋 圖 / 涂寬裕


北勢群新娘禮服盛裝

北勢群新娘頭飾

北勢群女子長袖短上衣

北勢群男女合照

前文連結: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上)

北勢群的傳統服飾

  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次天上的雨不停的下、不停的下,淹沒了部落與家屋,大家只好往更高的地方逃難,直到大霸尖山頂,眼看已無路可逃。這時,頭目帶領族人向雨神祈求。雨神說,你們族人中有人犯錯,必須將他丟進洪水中,洪水就會退去。頭目於是集合族人想要找出犯錯者,雖然他將一隻狗、壞心的女巫與最懶惰的人陸續推入洪水中,但洪水還是沒有消退的跡象。眼看族人就快餓死,這時有人想到有一對兄妹犯了亂倫,於是將這對兄妹推入洪水中。此時,洪水迅速地退去,並形成二條河流:一條是女人的溪(大甲溪),這是一條深邃秀麗的溪流;另一條則是寬闊遼遠,每當大水來臨時,總是奔騰洶湧、隨意流竄、改變河道的溪,也就是男人的溪(大安溪)。從此,泰雅族人沿著這兩條溪,建立一個個部落。

  這其中居住在大安溪流域的泰雅族人自稱為liyung Peynux,Peynux是寬廣之意,意指大安溪河床的寬廣平坦。日治時期,因本地區位於東勢鎮北方,於是將居住於大安溪流域的泰雅族人稱為「北勢群」。就行政區劃而言,包括天狗、梅園、大安、永安、象鼻、馬拉邦、雪山坑、達觀、蘇魯、竹林、雙崎與三叉坑等地。

  在北勢群的服飾中,無論是長衣或短衣均為有袖,男子無袖短衣雖然有但較少見。紋樣上,以多色菱形組合成單元方格為特色。在美感上,崇尚細緻的紋樣裝飾與多色變化的風格,織造時多使用細線紗,菱形色紗使用頻繁。男女上身穿著胸兜與長袖長衣,長袖長衣的形制是男女通用的,織造時以白色麻線為經線,利用多色羊毛線於衣背下襬、袖口與上臂處挑織紋樣。另外,女子也有穿著長袖短上衣的現象。男子下身圍繞遮陰布,女子則穿戴片裙與護腳布。為了蔽體與保暖的需要,男女皆穿著披肩。披肩與女子片裙在形制上大致相同,只是尺寸有所差異。披肩在織造時,以黑色為底挑織各色菱形產生帶狀裝飾。除了織造技術外,在北勢群服飾上也經常出現貼布的裝飾技法,貼布技法的使用在整體泰雅族中顯得相當特殊。


馬利巴群女子長袖長衣正面

馬利巴群女子長袖長衣背面

馬利巴群女子盛裝

馬利巴群男子盛裝

馬利巴群男子煙草袋

南澳群女子盛裝

南澳群男子盛裝

南澳群男子無袖長衣

南澳群男子無袖短上衣正面

南澳群男子無袖短上衣背面

霧社群男女合照

霧社群女子長袖短上衣正面

霧社群男子長袖長衣正面

霧社群男子盛裝

  不同於一般的盛裝服飾,北勢群女子新娘禮服以紅色系為主,並利用各色毛線織成各種不同的菱形組合紋樣。在整套新娘禮服中,以女子頭飾最具特色。製作女子新娘頭飾時,先以竹片勾勒出外形,再利用纏繞、綴珠、毛球、貼布、鎖鍊鏽、直線繡等技法進行裝飾。穿著時,將頭飾插於頭後方的髮束上,並將圖紋面朝後。

馬利巴群的傳統服飾

  本區域的泰雅族人自稱為「m’lipa」,為高地之意,意指居住區域的地勢高聳。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分佈在北港溪上游兩側,包括梅村、慈峰、紅香溫泉、力行、新望洋與大洋等地。

  馬利巴群服飾上的織紋經常被認為是泰雅族紋樣的原型,其菱形變化單純有力,在色彩的使用上,多以黃、紅、黑等色組成,在泰雅族各群中只有馬利巴群在單色菱紋的組合中使用黃色,這也成為本群最明顯的特徵。男女上身皆穿著胸兜與長袖長衣,長袖長衣是以白色麻線織成,在近下襬處約10-15公分處,浮織一條寬約5-10公分的裝飾帶,衣背則從腋下處開始以紅、黑、黃色毛線挑織成山形與菱形紋樣。菱形大多以半邊的大菱形紋為主要圖案,在視覺上呈現如山形的樣貌,並在袖口與腋下處各挑織一道裝飾帶。男子下身穿著遮陰布,女子則穿著片裙與護腳布。為了保暖與遮羞的需要,男女皆穿著披肩。披肩與片裙上之條紋與荾紋裝飾為是以特經織法織成,織成的菱形呈現如浮雕般的視覺效果,在色彩上多以紅、黑、藍、白色進行搭配,營造出獨特的區域風格。

  馬利巴群男子攜物袋上的紋樣與長袖長衣背後的紋樣相似,製作時將長形織布折疊成袋狀,縫合處在攜物袋背面中央,背帶則以顯經挑織法製作。男子外出時,會在攜物袋內裝入打火石、小刀、煙草、煙斗等小件器物。

南澳群的傳統服飾

  「南澳群」是指居住在大南澳地區的泰雅族人,主要分佈在和平北溪(大濁水溪)中、上游與南澳南、北溪上游地區,包括東澳、南澳、碧候、金岳、武塔、金洋、澳花與寒溪等地。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居住在南澳地區的泰雅族人共有四個系統,分別為賽考列克群(Seqoleq)的馬卡納奇系統(Makanaji)、澤敖列群的馬巴阿拉系統(Maba’ala)與莫那坡系統(Menebo)及賽德克亞族的道澤群(Tausa),這些不同系統的泰雅族人在不同階段、循著不同路徑遷徙到本地區定居。人類學者李亦園(1963)認為,經歷長時間的混居與接觸,這群人在文化上已構成一個共同形式,在心理上也已建立起「我群」的觀念。

  南澳群服飾在形制、裝飾風格、色彩使用與織造技法上與其他泰雅地區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在形制上,男女穿著的胸兜尺寸相當寬大,上身的服飾有無袖長衣、長袖短上衣與無袖短上衣三種,這三種服飾男子均有穿著,女子大多僅穿著長袖短上衣。在裝飾風格方面,南澳群崇尚佈滿紋樣的服飾表現,他們在其他區域泰雅服飾會留白的部分浮織幾何與菱形紋樣,形成間隔的帶狀裝飾或佈滿整件衣服。另外,也大量使用白色四孔玻璃釦來裝飾額飾、胸兜與長袖短上衣。在色彩使用上,除了利用紅、黑顏色的對比來突顯圖案外,更喜好以寶藍、桃紅、綠、黃、紫色等色進行搭配,同時搭配大小菱形紋與山形紋,形成繁複與厚重的視覺感。在織造技法上,以女子護腳布為例,織造時,技巧地將浮於紋樣下的緯幅拉長以底組織覆蓋,使護腳布背面顯得相當平順齊整。

  南澳群的長袖短上衣主要是女子穿著的服飾類型,男子雖然可在天冷時穿在裡面做為套袖,但不算是正式的穿著習慣。在形制上,長袖短上衣屬於方衣系統,穿著時前襟會在胸前左右交叉,衣服下襬處的四條繫帶原是用來繫綁與固定用,後來發展為裝飾功能。衣服上出現的菱形與山形紋樣,根據耆老的口述,則是象徵著祖先的遷徙路徑。

霧社群的傳統服飾

  居住於霧社地區的泰雅族人自稱為「Seediq Bale」,Seediq是「人」的意思,Bale是「真正」的意思,合起來意指「真正的人」。因本地區長年籠罩在霧氣之中,居住此地的泰雅族人在清朝文獻中於是被稱為「致霧番」,在日治時期被稱為「霧社番」。學術界根據其「Seediq」的自稱,將其歸屬於泰雅族下的「賽德克亞族」,其中又包括德奇塔雅(Tgdaya)、道澤(Toda)與太魯閣(Truku)三群。居住在霧社地區的族人被稱為德奇塔雅群,這個名稱是道澤與太魯閣群所給的他稱,意指「住在對面再上去的地方」,亦即「高處」的人。目前霧社群主要居住在濁水溪上游與眉溪兩岸,包括眉溪、霧社、平靜、平和、松崗、靜觀、大同、春陽等地,另有一群人在日治時期被強迫遷徙到中原、清流(川中島)等地居住。

  霧社是日治政府統治原住民的重點區域,因與外界的頻繁接觸,致使在服飾上產生許多改變,例如女子服飾普遍利用外來的棉質花布或絲布進行剪裁與製作。傳統上,女子上身穿著長袖短上衣,下身穿著片裙與護腳布。霧社群女子片裙的穿著方式相當特別,片裙的尺寸相當寬長,穿著時各由左、右肩上斜披繫綁至膝蓋的位置,然後以一條腰帶繫紮固定於腰間。男子上身穿著長袖長衣,下身穿著遮陰布,並外圍一件披肩。

  在色彩上,霧社群的服飾主要利用深淺不同的紅色系線材織造而成,遠看如一片大紅,細看則呈現色彩的層次。此外,在織紋方面,霧社群崇尚大菱形的挑織紋樣,在泰雅族各群中當屬本區域的菱形紋樣最大且最飽滿。

(作者為本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引用資料: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年。
尤瑪達陸著,《祖靈的盛裝:泰雅族傳統服飾文化叢書(II)Atayal篇》苗栗:苗栗縣原住民工藝協會,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