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方的行旅─南科館校合作教育活動
文 / 楊淑玲‧圖 / 李思燕、吳如媚、林怡君
圖1.在壯觀的考古現場上課情形 |
圖2.工作人員和學生沉浸在史前氛圍中
|
圖3.到校教學的重頭戲--先備知識的傳授
|
圖4.到校行前教學課程中由工作人員帶學生動手做陶器
|
圖5.學生專注地動手做陶
|
圖6.學生將遺址現場看到的實景畫出來─高雄縣彌陀鄉南安國小五年忠班康郁祥
|
圖7.學生畫下遺址現場的工作情景和出土遺物─杉林國小六年忠班陳家慧
|
圖8.在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展出的標本是很好的實體教具
|
重回五千年前的遺址現場
當高科技的廠房像巨獸的身影般出現在台南科學園區這塊土地上時,撞見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考古學家花了十年的時間解開那地下埋藏的史前秘密。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拜考古科技之賜,才能夠重回五千年前的時空,與第一個種稻的大坌坑人和台灣第一狗相遇。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何其精彩,也是了解台灣史前文化最好的教科書。兩年多來,我們以南科發現的史前遺址為基地,持續舉辦二十多場的教育活動,參與學校包括台南、高雄、屏東、台東和嘉義縣市地區的國小,他們在遺址現場留下了前人與今人交錯踏織的足跡,而這些學童驚奇的表情和斗大的雙眼,也為這些寶貴的遺址留下最好的見證。而今在南科考古發掘工作即將進入尾聲之際,館方人員仍不願錯過任何一次可以讓學生到遺址上課的機會,持續進行著史前遺址之旅的館校合作活動。
在規畫這樣特殊的教育活動之初,館方教育人員原以為這是不可能成案的活動,未料在臧振華先生(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亦為南科考古發掘計畫主持人)和朱正宜先生的支持下,我們開始了第一年的史前遺址之旅活動。台南科學園區位在台南縣新市鄉、善化鎮及安定鄉三鄉鎮間,隨著園區的籌建而發現的史前遺址多達25處,這些遺址中有15處地點因配合開發而展開發掘工作,其中有些遺址因為分布面積廣大而且又有豐富的堆積和文化遺留,形成了非常壯觀的發掘現場。在上百人工作的考古現場,整齊劃一的探坑中,人骨、甕棺、柱洞和灰坑等遺蹟和遺物一一重現,這樣難得一見的場景成了最好的戶外教室,也是我們舉辦史前遺址之旅活動中,最吸引學童目光的地方。(圖1、2)
沒有先備知識,只能走馬看花
館方教育人員規畫的活動除了讓學童親自探訪神秘的史前遺址外,對學童是否具有先備知識也極為重視,當教育人員帶著學童進入遺址現場,不只是要學童們能感受到史前氛圍,同時也要學童們能透過先備知識和史前文化對話,如此才能將知識內化。所以在探訪遺址之前的到校教學,便成了館方教育人員的重頭戲。每當新的年度到來,館方教育人員忙著向教育部申請計畫,同時也要不停地接聽學校打來的電話,等到一切安排底定,就開始按著行事曆上的校址準備出門去。館方教育人員帶著手提電腦拎著整皮箱的教具,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台南到屏東之間,甚至上山下海坐船到小琉球去進行教學工作。今年更上到嘉義縣阿里山及沿海地區去,把知識帶給山上和海邊的孩子。(圖3~5)
這過程雖然投入的人力比起其它教學活動要來得多,但是館方教育人員對每一場的學校教學均全力以赴,或許因為這份機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館方教育人員也獲得很多的協助,像有一些凝聚社區向心力的學校在獲得這樣的活動訊息後,幾乎將這項活動視為全村的大事,村中老少引頸期盼著活動的到來,對於館方到校教學的人員也盡全力接待,使得教學活動得以圓滿達成,而有的老師還特別帶即將畢業的學童參加這樣難得的考古巡禮,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學童看見了什麼?又學到了什麼?
辛苦工作的教育人員也因這項活動而得到很多成長。從行前教學到活動結束,努力付出的教育人員常因學童的熱烈反應而投入更多,學童則用他們最純真的文字寫下了活動過程的點點滴滴:(圖6,7)
那天我們來了趟史前文化之旅,第一站來到遺址參觀,我親眼看見挖出來的陶器、陶片,連挖出來的人骨都讓我親眼目睹,第二站來到了清洗陶片、貝殼…等東西的地方,那兒還有在整理骨頭的地方,許多人骨排列整齊,我想:半夜十二點來這裡會不會有鬼呢?第三站我們到博物館參觀,我這才知道,原來史前人類就有在栽種農作物、養狗了!而且還製造了很多漂亮的陶器使用,且也製作了美麗的飾品來戴。那一天上午,我上了寶貴的一課。─台南縣善化鎮小新國小林同學
這次的旅行,我看到了許多的古物和骨骸,像是回到幾千年前,清楚了解以前的人留下的足跡。以前人的遺物、遺址,留下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時代的特色。科技越來越發達,很多地底下的歷史故事,等著人類發掘它。─高雄縣杉林國小潘同學
老師帶我們全班去南科史前文化館參觀。今天有三個地方要去參觀,第一個地方是道爺遺址,裡面有許多嬰兒的骨頭,還有一些陪葬品,是陶容器。再去第二個地方是荷園,那裡有很多人在洗貝殼,還有人用牙刷刷陶器,我覺得好有趣,我們又去一個很類似工廠的地方,裡面有人穿著很像手術衣的衣服在工作,好有趣,裡面有小孩或成人的骨頭,有些是完整的有些是不完整的。第三個地方是陳列館,裡面有許多不同文化的物品,裡面還有很有名的人頭形陶偶,還有一隻動物的骨頭,它是一隻台灣土狗。這次的行程很豐富,不但可以認識不同的文化,還可以認識各式各樣的遺物,這次旅程讓我們增加很多知識。─高雄縣橋頭鄉仕隆國小翁同學
經過昨天的參觀,讓我知道了許多文化,我想我長大也想當個考古家。首先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文物陳列館?,印象最深刻的是「死人骨頭?,在看死人骨頭時,我不僅心驚膽跳,而且還看到腳軟,因為死人的嘴巴都張得大大的,好像要把你吃掉似的,灰坑常常挖到死狗骨頭,我在裡面看到最早發現的第一隻土狗,而且是一隻妹妹,以前的狗大部份都是人的朋友或伙伴。再來是以前的器具了,分為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和明清漢人文化,其中我最喜歡大坌坑文化,它的器具最為特別,它主要以紅褐色粗砂陶為主,器表由粗繩紋轉變為細繩紋是本期最大的特色。─高雄縣橋頭鄉仕隆國小郭同學
我們這一次的校外教學─南科史前文化之旅,讓我有個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第一站小燕姊姊帶我們來到遺址考古現場,看到叔叔阿姨認真工作的態度,讓人感到十分佩服。在這裏,我看到以前的文物,從這些物品,我就知道了以前的生活和現代的生活不一樣。此外,最令人震憾的就是古人的骨骸,是真正的死人骨骸,經過小燕姊姊的解說,我們知道了以前的人怎麼埋葬。所有廢棄物的集中處─垃圾坑,想不到也是考古的重要點,從這裏更能瞭解以往的生活。這是一趟充滿驚奇、知性的文化探索之旅,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考古的辛苦與史前的文化。最後非常感謝辛苦的小燕姊姊和吳姊姊的帶領和解說。─高雄縣燕巢鄉金山國小賴同學
為旅程畫下一個句點
兩年來投入南科遺址的館校合作活動,雖然即將因南科考古發掘工作結束而劃上句點,但在這期間,因為有考古學博士朱正宜的鼎力協助,讓原本孤寂的考古遺址再度人聲鼎沸,那蘊藏在地底下的考古知識也才有機會傳播到各個角落,喚起大家對文化遺產的重視。
爾後,雖然大家不再能和南科史前遺址做第一線的接觸,但是我們和沉沒在高科技廠房下的遺址間的奇妙旅程,將是永遠無法抹滅的記憶。(圖8)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的故事也將隨著南科分館的成立而繼續讓人驚豔。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