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臺東縣金崙遺址2015年考古發現

考古探索

  凡製作過必留下痕跡,從微痕看陶器製作技術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每天都激勵我要學到更多!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8期 2017.1.1

臺東縣金崙遺址2015年考古發現

文‧圖/葉美珍

圖1.金崙遺址位置圖,綠色為遺物保存密集區推測範圍,紅色虛線為零星遺物擴散範圍。

一、金崙遺址2015年發掘

  臺東縣金崙遺址位於太麻里鄉金崙溪北岸金崙村臨海側(註1),高程225m虷仔崙山之山腳海階,遺址主要範圍位於金崙鐵路車站東側,目前施工中的臺9線南迴公路金崙段改道工程金崙橋位置。2015年臺東縣政府委託本館就工程範圍之P3及P4墩位進行搶救發掘工作(註2),圖1標示出2座方形墩位之位置,P3墩位所在地表高程約16.7m,P4墩位所在地表高程12m,每一方形墩位邊長各18m,面積計648平方公尺。

二、金崙遺址堆積與現象


圖2.P3墩位出土礫石結構分佈圖。

  綜合出土標本、現象及碳14定年資料判斷,P3及P4墩位保存3個階段物質文化,一是距今1800年前至1400年前的三和文化中晚期文化,一是距今300年前至100年前的原住民文化(註3),最晚則是日治時期設施遺留(註4)。P3墩位保存三和文化中晚期聚落遺留,僅於墩位西側史前文化層之上保存日治時代文化層,包含局部夯土現象、木樁遺留以及日治時代的坡璃瓶等,P4墩位則保存距今300年前至100年前的人骨及零星日治時期玻璃瓶、硬陶、瓷器殘片等。

  整體而言,P3墩位三和文化層局部受到日治時代擾亂影響,而近代的哨站及車站設施建置時,同時擾亂日治文化層與三和文化層。圖2為P3墩位建築遺留之平面圖,結構集中墩位西北區及東南區,圖中編號所指為結構相對保存較好的局部區塊,由於建築結構廢棄後易因時間而自然傾頹,其後並受到近代許多擾亂而移位、佚失,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釐清。

  P3墩位出土石質標本18項160餘件,其中石玦、石環、璧形飾、瑗形器、帶穿圓形石片、網墜、石尖器、打製石斧、打製石飛輪、砥石、石槌、圓形石板等80餘件為較確定的器物,其他為凹石、圓形石材、帶打剝痕石片、帶打剝痕礫石、帶刻痕板岩片、不規則帶穿板岩片等為簡易工具、石材、廢料及用品殘餘部位,上述石器或石質標本大多與舊香蘭遺址出土者類似。

  陶質標本種類包括出自幼兒石板棺墓葬之1件陪葬小陶罐殘件;聚落生活面出土之陶容器殘片(素面陶片、紋飾陶片)、陶紡輪、陶鈴、陶環、陶板、圓形陶片、動物形把、燒熔陶土等,其他並有小型琉璃珠飾。其中陶容器、陶鈴、陶耳飾及陶環帶有紋飾。

三、龜山式紋飾陶片

  金崙遺址共採集陶片重888,391g,大多數是素面陶片,僅1,200多片帶紋飾陶片,重13,389g。陶片多為紅色陶,器色淡橙至暗橙,少數橙紅,僅約200多片為黑色陶,紅色陶未燒透胎土多呈青灰色,黑陶胎色為灰黑色。

  由於本遺址陶器形制與紋飾都與舊香蘭遺址三和文化中晚期陶器類似,觀察陶片特徵可初步判斷P3發掘區出土之史前文化遺留與舊香蘭遺址中晚期階段相當,亦因此本遺址作陶器分類時,舊香蘭遺址出土陶器類型成為重要參考,在形制、紋飾分類方面多所依循。

  陶器殘片包括罐、缽、碗、豆、杯等器形,其中素面陶以罐、缽為主要類型,尤以素面陶罐占多數。印紋陶中最具特色的是帶「龜山式」印紋陶片(註5),數量約600多片,所施器型以缽、碗、杯等為主,少數施於短口型敞口罐。缽(碗)器主體為缽形,常帶裝飾性耳把,口緣可分2類,第1類口緣為敞口缽,包括削腹、折腹以及唇部變化。第2類口緣,器腹較深,腹部有圓腹、折腹之變化,口部有敞口、直口及歛口之別。綜言之,此類陶器不帶足為缽(盆)形器,若接高、中、低等不同高度圈足,則成為深腹豆、碗等器形(圖3-6)。杯形器口緣略開敞,器身大致呈桶形,束腰折腹,帶低圈足(圖7-8)。

圖3.印紋陶缽口緣(1)。

圖4.印紋陶缽口緣(2)。

圖5.印紋陶缽口緣(3)。

圖6.印紋陶碗口緣。

圖7.印紋筒形杯口緣(1)。

圖8.印紋筒形杯口緣(2)。

  圖案細緻精巧的「龜山式」紋飾以稍具硬度質材如木、石、金屬製作、雕刻圖案成模,壓印於陶器表面,因此紋飾雖然相當小,但若在保存良好的情況下,紋飾痕跡深而清晰。紋飾元素包括人形印紋、三角印紋、圈印紋、彩珠紋、「之」形紋、梯紋、蛇形紋、十字紋及其他(圖版1-4),紋飾元素常連續施印環繞器身,且以橫線紋區隔成紋飾帶,其中圈印紋屬「三和式」印紋(註6),其他大多屬於「龜山式」印紋範疇。

四、結語

  P3墩位出土史前時代標本主屬於鐵器時代三和文化中晚期的遺留,出土陶片經初步觀察清楚顯示出此時期文化特徵,再以P3墩位探坑採集的4件炭標本送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碳14定年,所獲得數據證實P3墩位內存在的是距今1800年以後至1400年間之史前聚落遺留。

  金崙遺址位舊香蘭遺址南方6公里處,舊香蘭遺址位南太麻里溪南側,金崙遺址位金崙溪口北側,舊香蘭遺址存續時間為2150BP-1063BP,金崙遺址存在於1820BP-1410BP,亦即金崙遺址存在時,與舊香蘭遺址是兩個距離不遠的聚落,陸路及水路往返均易,加以相同的物質文化,顯示居民關係屬同一族群之鄰近部落的可能性最高。而金崙遺址陶器標本顯示三和文化距今1800年至1400年前間400年的發展面相,有助於同文化如舊香蘭遺址長時期文化相之階段釐清。

圖版1.帶人形紋飾筒形杯陶片。

圖版2.帶紋飾筒形杯陶片。

圖版3.帶人面紋飾陶片。

圖版4.帶三角形組合紋飾陶片。

註1:本遺址於環評發現之初稱為賓茂III遺址,因遺址位金崙村,在相關會議中決議循考古遺址命名原則改為金崙遺址。
註2:此搶救發掘工作由研究典藏組葉美珍及李坤修共同執行。
註3:金崙地名來自虷仔崙社,清代台東州採訪冊提到大麻里西北12里住有虷仔崙社(胡傳1894)。虷子崙社亦可能是400年前荷蘭文獻熱蘭遮城日誌所記Canadan村社(中村孝志1990)。
註4:日治時期於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繪製之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上,標示為カナドン社,當時並標示所在駐吏官務蕃所督監勇隘。
註5:部份紋飾類型以往發現於屏東縣龜山遺址,因此以「龜山式」作為紋飾特徵名稱。
註6:部份紋飾類型以往發現於台東縣三和文化層,因此以「三和式」作為紋飾特徵名稱。

參考書目
中村孝志
1990  〈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臺灣原住民統治〉,《臺灣風物》14(2):89-103。

胡傳
1894  《臺東州採訪冊》,1960年重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葉美珍 李坤修
2016  《臺9線南迴公路金崙段改道賓茂III遺址範圍之金崙橋P3、P4墩位文化遺物後續搶救發掘工作計畫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計畫報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