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舊香蘭遺址出土之青銅器 |
圖二:舊香蘭遺址出土之青銅器
|
圖三:銅鈴之模具 |
圖四:青銅刀柄之模具 |
圖五: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鐵片對折的鍛鐵證據 |
圖六:舊香蘭遺址出土鐵製魚鉤 |
圖七:被截剪下來的玻璃條 |
圖八:玻璃珠尚捲在鐵棒上的製做證據 |
圖九:金箔 |
圖十:小金珠 |
圖十一:附著在陶片上的黃金 |
圖十二:球狀的黃金崁在陶片上 |
舊香蘭遺址2004年的搶救考古發掘所採集到的考古遺物中,筆者認為有三項較關鍵的發現;一是石板棺,二是器物上的百步蛇紋飾,三是銅、鐵、金與玻璃。這三項物質遺留分別形成三個環節,把舊香蘭遺址在文化發展史上的定位做明顯的標示。石板棺的要素讓舊香蘭遺址與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可以做聯結,百步蛇紋飾則讓舊香蘭的史前文化與近代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可以勾連。銅、鐵、金與玻璃的發現,則宣告舊香蘭遺址已脫離石器時代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文明階段。換言之,舊香蘭遺址的史前文化,不只填補了台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失落環節」,同時也讓東部的史前文化與世界金屬器文明接軌。
銅、鐵、金與玻璃等物質出現在舊香蘭遺址並不是台灣史前考古的首例,但它卻包含了更多的意義。這些物質的共同特徵是必須能使用高溫改變其原始材料狀態才能獲得,所以相較於石器時代所使用的物質,它們是屬於較高階層的文明產物,就長期處於石器時代的台灣史前文化而言,研究者大都將這些物質視為來自海外「文明」的貿易品,直到1991年十三行遺址發掘出現煉鐵作坊的證據才稍改變這種認知,對於同時存在遺址上的銅、金及玻璃等材質器物則仍被視為外來物質。
舊香蘭遺址的年代與十三行遺址相當,同時也出現銅、鐵、金、玻璃等物質,雖然這些物質的出土的質量不如十三行遺址甚多,也沒有發現煉鐵作坊,但在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這些物質卻提供了更多的「文明」訊息。以下就針對舊香蘭遺址所出土的銅、鐵、金及玻璃的新發現做一番介紹。
一﹒銅器的新發現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銅質標本目前只發現6件,其中包含一件完整的指環狀陪葬品及一些出現在文化層中的殘件(見圖版一﹐二)。這些銅器都是小型器物,基本上並沒有特殊之處,較值得一提的是可能和製做銅器有關的模具的發現。在舊香蘭遺址總共出土45件模具標本,其中雖只有4至5件完整或接近完整的標本,但從模具上所雕刻的「模型」,我們發現與十三行遺址所出土青銅鈴及青銅刀柄有極相似的特徵(見圖版三﹐四),因此筆者相信舊香蘭遺址所出現的模具應是製做青銅器的工具。換言之,從模具的出現可以推測在舊香蘭遺址應有製作青銅器的知識與能力。
二﹒鐵器的新發現
鐵是舊香蘭遺址出土最多的金屬。出土的標本包括有器物、鐵塊及鐵渣,其中以鐵渣出土量最多。雖然在遺址上未發現與十三行遺址相同的作坊遺留,但從鐵渣的數量,我們相信在這遺址上也有煉鐵的行為。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鐵器有刀、箭頭、矛頭等,最近工作人員還從篩土中發現數件魚鉤。在出土的器物中我們發現一件標本有片狀的對摺現象(圖版五),證明這遺址也有鍛製鐵器的能力,此外在出土的魚鉤之中,最細的標本徑粗約只1mm(圖版六),足見舊香蘭遺址鐵器製造的技術水準已超乎我們的想像。
三﹒玻璃標本的新發現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玻璃質標本目前為止的統計共約1600件,其中大部分來自文化層之中,只有少數出自墓葬內。絕大部分的玻璃質標本都是玻璃珠,但值得注意的是玻璃珠以外的較少數標本,其中包括一些被拉成細條狀的玻璃、被熔解成火山熔岩狀的材料及貼在陶片或板岩片上的熔漿等等。此外我們也發現用剪刀形工具裁剪下來的玻璃條(見圖版七)及尚附著在鐵質蕊心的玻璃珠(見圖版八),這些標本充分說明舊香蘭遺址也有製作玻璃器的能力,同時也顯示熔解玻璃材料的容器可能利用當地製造的陶器。
四﹒黃金的新發現
舊香蘭遺址過去的標本整理過程總共發現6件黃金標本,總重量才0.15公克。這些標本以金箔、金珠及金片的形態出現(見圖版九﹐十),其中以金箔的數量最多。因為標本都出自文化層中,且都是經過加工的形態,所以筆者推測它們是器物加工過程遺留的游離物質。最近筆者在整理陶片過程中發現了黃金加工的新證據。我們從幾片明顯經過高溫燒灼而產生熔解現象的陶片中發現附著在陶器內壁的小金珠(圖版十一),這些小珠狀的黃金共十數顆,其粒徑都在0.5mm以下,半埋在熔解狀態的陶壁中(圖版十二)。筆者相信這項發現是舊香蘭史前人類使用陶容器進行熔金的新證據。
舊香蘭遺址2004年的發掘並未出土大量或精美的銅、鐵、金及玻璃等器物,也未發現這些物質的作坊或熔爐,但從各項出土物的形態及其相伴現象,都證明當時的社會已出現了金屬與玻璃「加工業」。雖然從目前所獲得的資料無法知道這項「工藝技術」的來源,但從出土物的形態判斷,其背後應是一套相當成熟的生產系統。換言之,在舊香蘭遺址所出現「工業」不是原始的狀態,而是必須累積相當豐富的知識,且有完整的社會體系配合,才能達到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在舊香蘭遺址所出現的金屬與玻璃「加工業」存在兩種可能來源;一是在台灣(東部)存在這項文明的蘊釀發展期,如以舊香蘭遺址的年代推演,這個發展期應出現在1500B.P至2500B.P之間。另一種可能性是這項「工業」直接從海外移植進來的,舊香蘭海岸只是它的落腳點,但問題是什麼樣的物質條件可以吸引這項工業出現在太麻里的海岸?